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緘 |
緘(拼音:jiān),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字 。此字始見於金文 。
本義指捆箱篋的繩索,引申出綑紮之義,又由綑紮引申出包封、收斂、封閉、遮封等義,後再引申為信函、計算信件的量詞等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緘
拼音; jiān
繁體; 緘
部首; 糹
五筆; xdgt(86)、xdgk(98)
倉頡; vmihr
鄭碼; zhaj
字級; 二級(編號5330)
平水韻; 平聲 十五咸
注音; ㄐㄧㄢ
統一碼; U+7F04
四角碼; 23150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總筆畫; 12
筆順編號; 551131251534
字源演變
形聲字。從糸,咸聲。形旁為糸,表示其本義與絲、線有關。聲旁為咸,表示其讀音與"咸"相近。
西周金文"緘"字作圖中1字形,從糸,咸省聲。戰國文字則作圖中2、3字形,從糸,箴省聲。《說文》小篆中作圖中4字形,後演變為今楷書字形。
《說文》中解釋"緘,所以束篋也",本義是捆箱篋的繩索。《莊子·胠篋》中有"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陸德明釋文引《廣雅》曰:"緘、縢,皆繩也。
"由此引申為用以固定棺木的繩索,如《釋名·釋喪制》中"棺束曰緘。緘,函也。古者棺不釘也",《集韻·陷韻》中解釋"緘,棺旁所以系纖者",都是此義。又由捆繩引申出綑紮之義,如《墨子·節葬下》中有"谷木之棺,葛以緘之",北周庾信《傷心賦》有"藤緘轊櫝,枿掩虞棺",都是此義。又由綑紮引申出包封、收斂、封閉、遮封等義,如《廣韻·咸韻》中解釋"緘,緘封",是包封之義,《孔子家語·觀周》中"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馬,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是封閉之義。又由包封等義引申出信函之義,再引申用為計算信件的量詞。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三】【糸部】緘
束篋也。從糸咸聲。古咸切
說文解字注
(緘)所㠯束匧也。所㠯二字今補。篋者,笥也。束者,縛也。束之者曰緘。引申之,齊人謂棺束曰緘。《喪大記》作咸。從糸,咸聲。古咸切。古音在七部。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緘
《廣韻》古咸切。《集韻》《韻會》居咸切。並音監。《說文》:束篋也。《廣韻》:緘封。《家語》:孔子觀周廟,有金人,三緘其口。《莊子·齊物論》:其厭也如緘。
又《集韻》公陷切。減去聲。棺旁所以系纖者。
又與咸通。《禮·喪大記》:大夫士以咸。注:咸,讀為緘也。《釋名》:棺束曰緘。緘,函也,古者棺不釘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