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缘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缘觉

 

 

 

梵语pratyeka-buddha,巴利语pacceka-buddha。音译钵剌医迦佛陀、毕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贝支迦佛、辟支佛。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 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 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 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 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解释

佛教语。梵语Pratyeka-buddha。旧译为辟支佛,意译为缘觉,也作独觉。一般谓出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为缘觉; 出于无佛世,观外缘而无师自悟者为独觉。 种类编辑 语音 独觉之种类,依大毗婆沙、俱舍、瑜伽师地诸论,有部行独觉、麟角喻独觉二种。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有即世间所有,支即文分,谓所有生死流转,皆不出这十二支分。 第一「无明」是疑暗义,为烦恼的通称,因属于心意的想计,故亦名惑。 第二「行」是造作义,依疑暗的念头,而有所造作,因属于身口的行为,故亦名业。这二支,是过去世的二因。由于过去因熟,乃生现-在世的五果: 第三「识」,谓今生投胎的知识,或升天,或入地狱,乃至驴胎马腹,皆由此一念为前导。 第四「名色」,名指心,谓其但有名而无质,色指质,属于色法,此时六根尚未成,但有名色而已。 第五「六入」,是六根逐渐完具,将出胎之时。 第六「触」,是出胎后,与环境接触也。 第七「受」,是毕生根尘识,所领受的苦乐遭遇也。由现世的遭遇,复种三因。 第八「爱」,于环境生种种爱欲也。 第九「取」,因爱著生起执取之念也。 第十「有」,既由爱取,兴起诸业,必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这三因中,爱取同于无明,有同于行。由现-在世三因,再生未来世二果: 第十一「生」,为未来的受生, 第十二「老死」,既有生,当然必须老死。以上共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的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经文记载

依俱舍论卷十二载,部行独觉指声闻时已证不还果,而欲达阿罗汉果时,离佛自修自悟者;麟角喻独觉指独居修行一百大劫,而积足善根功德之觉者。 关于部行独觉,有一说认为原即指须陀洹等之声闻; 另一说则谓彼等先为异生,曾修声闻之顺决择分,后自证道,由是而得独胜之名,此系基于本事经中苦行外仙效仿猕猴之威仪而独证之说,即阐明部行独觉乃异生凡夫之意。 此中,部行独觉之得名,系由其在声闻修行之际,多居僧团中生活;麟角喻独觉则系独自于山间、林下修行,不结伴侣,故以麟角为喻。

各类记载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四亦举出缘觉有三种之别: (一)缘觉之缘觉,此与‘因果俱’相同。 (二)声闻之缘觉,其中‘因’系指声闻,‘果’成缘觉。 (三)菩萨之缘觉,其中‘因’系指菩萨,‘果’成缘觉。

大乘义章卷十七对声闻、缘觉有四句分别: (一)是声闻而非缘觉,即声闻人。 (二)是缘觉而非声闻,即麟角喻人。 (三)是声闻亦是缘觉,即为部行。 (四)是缘觉亦是声闻,即因缘觉。

又声闻、缘觉相较,则有五同六异之说,五同即: (一)见理同,同见生空之理。 (二)断障同,同断四住之烦恼。 (三)修行同,同修三十七道品法。 (四)得果同,同得尽智、无生智果。 (五)证灭同,同证有余、无余涅盘。 六异指: (一)根异,声闻为钝根,缘觉为利根。 (二)所依异,声闻依师,缘觉不依师。 (三)藉缘异,声闻藉教法为缘而得悟道,缘觉藉事相之现缘而悟道。 (四)所观异,声闻观察四真谛法,缘觉观察十二因缘法。 (五)向果异,声闻人中四向四果,缘觉人中一向一果。 (六)通用异,声闻之人二千国土为通境界,缘觉之人三千国土为通境界。 缘觉若与菩萨相较,则有一同十异,一同即入于圣位而永不退转,十异即: (一)因异,缘觉之宿善狭小,菩萨广大。 (二)根异,缘觉为钝根,菩萨为利根。 (三)心异,缘觉畏苦,菩萨不畏。 (四)所解异,缘觉观十二因缘而悟解生空之理,菩萨观一切法而解二空。(五)起行异,缘觉修自利行,菩萨修自他二利行。 (六)断障异,缘觉断烦恼障,菩萨能断烦恼、所知二障。 (七)得果异,缘觉得小涅盘,菩萨得大涅盘。 (八)起化异,缘觉仅现神通而不说法,菩萨能现神通,亦能宣说。 (九)通用异,缘觉同于声闻仅一心一作,不能众心众作,而诸佛菩萨能于一时化现十方世界之一切色相、五趣之身等而施化用。 (十)体义异,缘觉所有之身智功德悉皆无常、苦、无我、不净,菩萨之涅盘则常、乐、我、净。 以上之比较系大乘家之说,小乘家则认为不论声闻、缘觉、菩萨等,最后均归于‘灰身灭智’之状态。缘觉人唯有自利行,而无利他心,故不起大悲心救度众生,遂难登佛果位。 此即缘觉之舍悲障。 若自声闻而言,则缘觉为利根;若自菩萨而言,则缘觉为钝根。 故旧华严经卷六等,相对于声闻之称为小乘,菩萨之称为大乘,遂将缘觉称为中乘; 另于大品十地之中,称缘觉为‘支佛地’,置之于‘已辨地’之上,‘菩萨地’之下。 亦即通教十地中之第八地。以支佛地而言,本身便有十地之分类。 [[[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贤愚经卷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卷一八○、大智度论卷十九、卷二十八、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二、辟支佛因缘论卷一、出三藏记集卷一、瑜伽论略纂卷九、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三、慧苑音义卷上、玄应音义卷三、翻译名义集卷二   [1]

参考文献

  1. 缘觉,搜狗百科, 20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