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缠绕挖耳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缠绕挖耳草(学名:Utricularia scandenssp. scandens),为双子叶植物纲、狸藻科狸藻属下的一个亚种。

形态特征

陆生小草本。假根多数,丝状,具长约0.5毫米的乳头状分枝。匍匐枝具少数丝状分枝。叶器主于匍匐枝上,线形,膜质,长0.6-1厘米,宽约1毫米,具1脉,顶端圆形或近急尖,无毛,通常于开花前凋萎。捕虫囊生于匍匐枝和叶器上,球形,侧扁,长0.6-1毫米,具短梗;口基生,上唇具2条向下弯曲的钻形附属物,下唇具1顶端截形或2浅裂的短柄状附属物。[1]

花序缠绕,长15-35厘米,无毛,中部以上具3-8朵疏离的花;花序梗丝状,直径0.2-0.4毫米,具少数与苞片相似的鳞片;苞片基部着生,宽卵状三角形,顶端急尖或渐尖,长1-1.5毫米,无脉;小苞片线状披针形,约与苞片等长,无脉;花梗直立,丝状,具狭翅,约与花萼等长。花萼2裂达基部,裂片近相等,卵形或宽卵形,花期长2.5-3毫米,果期长达5毫米,无毛;上唇稍大,顶端短渐尖,下唇顶端具2尖齿。花冠黄色,长5-10毫米,无毛;上唇长圆形,常短于上方萼片,顶端圆形或微凸,下唇较大,近圆形,顶端圆形或具2-3圆齿,喉凸多少隆起呈浅囊状;距钻形,急尖,弯曲,较下唇长并与其成锐角、直角或钝角叉开。

雄蕊无毛;花丝线形,近伸直;2药室汇合。雌蕊无毛;子房卵球形;花柱短,不显著;柱头两唇均半圆形,上唇较小。蒴果长圆状卵球形,背腹扁,果皮膜质,长2-2.5毫米,室背开裂。种子多数,宽椭圆球形或卵球形,长0.2-0.3毫米;种皮无毛,具网状突起,网格纵向延长,种脐侧生,突出。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760米的沼泽地,缠绕于其它草本植物上。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南部。也分布于非洲、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北部。

亚种

尖萼挖耳草(植物研究)(亚种)直茎黄挖耳草(云南种子植物名录)

与原亚种不同在于:花序较短,长1.5-19厘米,直立或半缠绕,上部具1-4花;萼片顶端较尖细;种子较大,卵球形,长0.4-0.45毫米。花期7-9月,果期8-10月。

产广东、贵州和云南。生于水田、沼泽或沟边湿草地。海拔150-2900米。也分布于印度北部、尼泊尔和锡金。

尖萼挖耳草近似挖耳草U. bifida L.,但捕虫囊的下唇具1短柄状附属物,果梗直立或开展,决不反折,萼片顶端具细尖头而非钝形,种皮网格规则而不扭曲,显然不同。

subsp. firmula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北, 与分布北回归线以南的subsp. scandens以及subsp. schweinfurthii (Stapf) p. Taylor形成替代分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