罂粟嫩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罂粟嫩苗,中药名,为罂粟科植物罂粟Papaver somniferum L.的初生茎叶。《纲目》:"作蔬食,除热润燥,开胃厚肠。"除热润燥;开胃厚肠。主泻痢。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罂粟嫩苗
汉语拼音:Yīnɡ Sù Nèn Miáo
性味:味甘;性平
功能:除热润燥;开胃厚肠
主治:泻痢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罂粟嫩苗
拼音名:Yīnɡ Sù Nèn Miáo
英文名: seedling of Opium poppy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paver somniferum L.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罂粟Papaver somniferum L.的初生茎叶。
采收和储藏
2-3月采摘,洗净。
原形态
罂粟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60cm,栽培者可达1.5m。无毛,或在植物体下部与总花梗上具极少的刚毛,有乳状液计。根通常单生,垂直。茎直立,不分枝,无毛,具白粉。叶互生,无托叶;茎下部的叶有短柄,上部的叶无柄,抱于茎上;叶片长5-30cm,宽3-20cm,朱端渐尖或钝,基部心形,叶脉明显,略突起,边缘为不整齐的波状锯齿,两面无毛,被白粉成灰绿色。花单一,顶生,常下垂,具长柄,花梗长可达25cm,无毛或稀具极流的刚毛;萼片2,长椭圆形或阔印形,绿色,边缘膜质,早落;花瓣4,有时为重瓣,近圆形或近扇形,长4-7cm,宽3-7cm,边缘浅波状或各种分裂,白色、粉红色、红色至紫色;雄蕊多数,生于子房的周围,花丝纤细,白色,花药黄色,2室纵裂;雌蕊1,于房长方卵圆形,无毛,l室,胚珠多数,着生于倒膜胎座上,无花柱,柱头5-18枚,辐射状排列,成扁盘状。蒴果球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4-7cm,直径4-5cm,无毛,成熟时外皮黄褐色或淡褐色,孔裂。种子多数,细小,肾形,直径0.5-1cm,表面粗蜂窝状,灰褐色。花期4-6月,果期6-8月。
化学成分
罂粟根芽的愈伤组织中含有去甲血根碱(norsanguinarine),6-丙酮基-二氢血根碱(6-acetonyl-dihydro-san-guinarine),血根碱(sanguinarine),二氢血根碱(dihydrosan-guinarine),氧化血根碱(oxysanguinarine),原阿片碱(protopine),隐品碱(cryptopine),木兰碱(magnoflorine)。
归经
大肠经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除热润燥;开胃厚肠。主泻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
各家论述
《纲目》:作蔬食,除热润燥,开胃厚肠。[1]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