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沒有或很少條目链入本條目。 (2019年10月7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10月7日) |
罗伯斯 | |
---|---|
出生 |
1758年 阿拉斯 |
逝世 | 1794年 |
国籍 | 法国 |
职业 | 革命家 |
罗伯斯,
罗伯斯庇尔简介中指出他出生在法国等级森严的时代,他是法国著名的律师与政治家,更是雅各宾派政府的实际首脑之一,他信仰自然神论。 罗伯斯庇尔的家族在法国“七年战争”后走向衰落,罗伯斯庇尔的母亲因难产过世,继而父亲又离家出走,一系列的事情在年幼的罗伯斯庇尔的心灵上留下阴影,造成了他一生孤僻的性格。他是不幸的,但他也是幸运的,罗伯斯庇尔在11岁时得到了一笔奖学金,让他可以在巴黎路易学校学习。他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处处争强好胜,爱出风头,说话刻薄,不给他人留任何情面。这是罗伯斯庇尔简介中突出强调的内容。
1781年罗伯斯庇尔在巴黎大学以法学硕士毕业,回到家乡的省法院当律师,直到1788年。在巴黎的几年学习对罗伯斯庇尔的影响很大,带给他活跃的思想的同时更是让他受到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的影响。特别是卢梭的思想让他在法国大革命时一直在为建立一个没有等级,没有贫富差异的民主共和国而努力。从罗伯斯庇尔简介中人们可以看出,罗伯斯庇尔一直在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有人评价他的时候称他是暴君、大独裁者。因为他在执政期间大搞白色恐怖,侵害了一些平民的利益。但史学家却给了罗伯斯庇尔客观的评价,认为在那个背景下,罗伯斯庇尔做的并没有错。
人物简介
罗伯斯比尔出生于法国北部加来海峡省阿拉斯,父亲、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当地律师,传说是爱尔兰移民的后裔。他是4个孩子中的长子,是父母婚礼4个月后出生的。罗伯斯庇尔6岁时,母亲因难产去世,父亲随后离家出走,到处游历,1777年死于德国曼海姆,他们几个孩子由外祖母和姑妈分别抚养。
1770年由阿拉斯当地神父给予奖学金名额,罗伯斯比尔来到巴黎路易大王学院学习。他在学校的好友中包括日后法国大革命的风云人物之一卡米尔·德穆兰。罗伯斯庇尔学习勤奋,拉丁文和希腊文成绩优秀,得到“罗马人”的外号。
1775年,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东尼特在登基典礼后经过学院,罗伯斯庇尔代表全校向国王背诵教师写好的拉丁文献辞。
1780年从法学院毕业,1781年获得法学士学位。 同年夏天,罗伯斯比尔回到故乡,年底被阿拉斯法庭接纳,开始从事律师工作。
1782年初被任命为阿拉斯主教法庭五名法官之一。他受卢梭影响很深,经常为明显受到不公待遇的人们辩护,胜诉率较高。
1783年,在阿拉斯附近居住的德·维塞尔(de Vissery)因安装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引起邻居抗议,罗伯斯比尔在朋友及庇护人比萨尔(A-J. Buissart)的帮助下为其成功辩护,案件曾引起全国关注。
罗伯斯比尔在阿拉斯的生活相对平静,不时与当地一些律师和学者来往,并参与当地文艺活动。曾被阿拉斯科学院接纳为院士,后来还当选为阿拉斯文学院院长。他在这一期间结识了将在法国大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约瑟夫·富歇(Joseph Fouché),以及他日后在公安委员会的同事拉扎尔·卡诺(Lazare Carnot)。
事件
1794年7月28日 罗伯斯庇尔被处死
1789年第三等级选举他为代表出席三级会议。他在国民议会中发言500余次,提出不少民主措施而深孚众望。他参与领导对路易十六的审判。
1793年5月31日领导法国人民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建立雅各宾派专政。执政期间,力图实现卢梭的人民主权和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理想。曾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宗教措施,粉碎了国内外敌人颠覆共和国的阴谋,捍卫了革命成果,把大革命推向了高潮。但反对无偿平分土地,先后镇压疯人派、埃贝尔派和丹敦派,破坏了同人民 群众的联盟。
1794年7月27日在热月政变中被捕,28日晚,罗伯斯庇尔被送上断头台。他是一位爱国者,至今在法国很有影响。
1794年7月28日 罗伯斯庇尔被处死 罗伯斯庇尔(1758-1794),法国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袖、革命家。1789年第三等级选举他为代表出席三级会议。他在国民议会中发言500余次,提出不少民主措施而深孚众望。他参与领导对路易十六的审判。
1793年5月31日领导法国人民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建立雅各宾派专政。执政期间,力图实现卢梭的人民主权和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理想。曾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宗教措施,粉碎了国内外敌人颠覆共和国的阴谋,捍卫了革命成果,把大革命推向了高潮。但反对无偿平分土地,先后镇压疯人派、埃贝尔派和丹敦派,破坏了同人民群众的联盟。
1794年7月27日在热月政变中被捕,28日晚,罗伯斯庇尔被送上断头台。他是一位爱国者,至今在法国很有影响。
罗伯斯庇尔的故事
罗伯斯庇尔的故事有很多,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有名的暴君,是雅各宾政权的领导者,主导了法国革命时期的恐怖统治,他的手上沾满无数人的鲜血年轻的罗伯斯庇尔毕业于巴黎大学法律系。罗伯斯庇尔平时刻苦学习,这一天,他拿着书到城外的一片小树林里学习,训练自己的口辩能力,因为下周他要完成他的毕业法庭模拟。艰苦的罗伯斯庇尔边啃干面包,边想着自己的辩论题目。忽然罗伯斯庇尔听到有一阵异响,他感到十分奇怪就向前去勘探。走到不远处他便发现在一棵松树下面,斜躺着一位少女,而且穿着一身白连衣裙,脖子上勒着一根绳子。罗伯斯庇尔胆子很大,上前去把这位女士的脸转向自己,发现姑娘还没断气,他便把姑娘脖子上的绳子解下来,救了这位姑娘。他问姑娘为什么要寻短见,原来姑娘的母亲生病了,姑娘去寺院给母亲祈福,却被调戏。因此她给了神父一巴掌,神父以侮辱上帝的罪名起诉到宗教法院,马上要定她死罪。姑娘讲诉完自己的经历以后,罗伯斯庇尔便愤而起身,要为姑娘伸张正义。
由于人证物证俱在,罗伯斯庇尔的口才也十分了得,神父无可争辩只得认罪,得到了应得的惩罚,这就是罗伯斯庇尔的故事中最著名的一件事。从罗伯斯庇尔的故事中人们能够看出,他是一位意气风发、甚至有些狂妄自大的年轻人,这也会日后罗伯斯庇尔的恐怖统治埋下伏笔。
罗伯斯庇尔的恐怖统治
1793年5月26日,罗伯斯庇尔号召广大人民起义,消灭国民公会中的吉伦特党派。一个月以后罗伯斯庇尔当选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独裁官,第二天就宣布对保王党和欧洲反法国同盟宣战,这也标志着罗伯斯庇尔的恐怖统治正式开始。
1793年7月13日,保王党暗杀了马拉,半个月之后公民公会唆使公安委员会开始追杀可疑分子,罗伯斯庇尔作为公安委员会的总指挥,实行雅各宾党派的专政统治,史称罗伯斯庇尔的恐怖统治。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被诬告、被杀害,不断有人被送上断头台。公安委员会组成了革命军,打着铲除内乱和驱除侵略者的旗号大肆屠杀不同政见的人。
当时法国的两大政党埃贝尔派和丹东派的领袖也被处死,罗伯斯庇尔还把他的恐怖统治重心放在教会方面。罗伯斯庇尔疑心很大,怀疑无神论们的不良动机。大肆捕杀教徒,烧毁无神论的论著和理论。罗伯斯庇尔的恐怖统正是利用了法国庞大的国家机器,将被统治者们笼罩在恐怖之中,达到抬高自己压制他人的目的。从罗伯斯庇尔的恐怖统治可以看出,他的统治手段凶残,双手沾满鲜血,屠杀无辜的民众,做事不择手段。 直到1794年法国发生了热月政变,罗伯斯庇尔被人们送上断头台,罗伯斯庇尔的死也代表着雅各宾派专政的彻底结束。
人物评价
罗伯斯庇尔是颇具争议的一个人物,在罗伯斯庇尔的评价中,他既是法国大革命的拯救者又是法国恐怖的统治者。罗伯斯庇尔解决了法国的外忧内患,同时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采取的恐怖统治致使5.7万人丧命,是他制造了法国血腥的革命罗伯斯庇尔的评价中指出他虽然犯过错,但是他也有功劳,罗伯斯庇尔在法国大革命最危险的时候站出来,出台一些恐怖政策,既解决了国内的武装叛乱,又解决了国内物价的飞涨。这些政策是无可厚非的,虽然有些不人道,但在法国大革命中却是行之有效的,罗伯斯庇尔在这场大革命中树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罗伯斯庇尔实行恐怖政治本来只是想维护法国的秩序,没想到后来完全变成杀人的工具,有人在对罗伯斯庇尔的评价中称他极端残忍血腥,他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杀人如麻、人人自危,他应该为死去的那些无辜人负责,他破坏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客观来讲,罗伯斯庇尔是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尔审时度势,在该站出来的时候站了出来,抓住合适的时机挽救了法国,让法国避免了封建王朝的复辟。虽然他的手段带有血腥,不少无辜的人在他手下死亡。但总的来说罗伯斯庇尔功大于过,他是成功的。史学家称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评价罗伯斯庇尔应该站在法国当时内忧外患的具体情况下,否则人们的评价将有失公允。
罗伯斯庇尔 墓碑
罗伯斯庇尔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十分重要的领袖人物,他是雅各宾党派政府的首脑。以他为代表的雅各宾上台统治以后,罗伯斯庇尔便开始疯狂的报复行为,以前得罪过他的人,和他政见不一的人,都被冠以国家公敌的名义,开始乱捕滥杀,短短一年之内竟然杀了成千上万的人,之后热月革命爆发,罗伯斯庇尔不久被送上了断头台。那么罗伯斯庇尔墓碑上面,都有哪些内容呢?法国人民的幽默,体现在每一个地方,在罗伯斯庇尔墓碑上面写着这样的一行字:本人,罗伯斯庇尔,长眠于地下,东来西往的人啊,不要为我哭泣,如果我活着的话你们一个也别想跑。
根据罗伯斯庇尔墓碑上的记载,现在的人们分为了两派,一派持批判态度,认为他太自信也太过理想,缺乏真正的行动能力。而另一派人却支持罗伯斯庇尔,认为他能够看清楚形势,能够针对形势做出相应的对策。罗伯斯庇尔墓碑上的墓志铭,主要是写他恐怖统治时期的种种问题。重点指出在他的恐怖统治时期,数以万计的无辜人民被杀害,逮捕。无论如何,罗伯斯庇尔在法国的历史上影响不可估量。甚至到了19世纪,欧洲还有不少革命者,怀着对罗伯斯庇尔的敬意来瞻仰罗伯斯庇尔墓碑。但是还有一些反对者认为,雅各宾派的专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政党专政的前身。
视频
法国大革命 马克西米连·佛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庇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