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罗寄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罗寄一
罗寄一
出生 1920年
中国天津
逝世 2003年
国籍 中国
别名 江瑞熙
职业 诗人,翻译家

罗寄一,(1920年-2003年)生于天津,原名江瑞熙,祖籍安徽贵池,一九四三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四十年代在桂林重庆的《大公报·文艺》和昆明《文聚》上面发表过新诗和散文。一九四九年后为新闻从业人员,有多种译著问世。就四十年代中国新诗的文学版图而言,罗寄一应属于西南联大诗人群系,诗作数量不多,迄今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1]

主要作品

▪《诗经
▪《音乐的抒情诗》
▪《珍重》
▪《在中国的冬夜里》
▪《一月一日》
   ▪《角度之一》
▪《诗六首》
▪《月·火车(之二)》
▪《狂想序》
▪《诗》
▪《五月风》
▪《序——为一个春天而作》[2]

写作风格


作为中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罗寄一的诗意象繁美,富抒情的乐趣和圆浑的哲理。他的心中徘徊着一个“幽灵”,一个寻索灵魂的现代人。他被个体生命在“现代”所须应对的难题死死缠住:如何担当历史传统的重负、肩负起人类的庄严的职责?如何抵抗群体对个体的虐杀而保持“存在的本真”?如何承受时代的危难幷且从破碎的生活中寻回生命的意义和尊严?如何肉搏身内身外的无穷的黑暗、为一颗孤寂的灵魂寻找托身的屋宇?表现“寻求现代认同”,因此成为罗诗的拿手好戏。不难理解,“历史”、“宇宙”、“人类”、“上帝”等宏大语词何以在其诗里频现,而且与灵魂的归依、爱情的苦涩、生命的意义等私己性的问题重叠。 [3]

作品评价

《诗六首》
从表面上看,爱情叙事应是主线,但诗人摆脱青春的哀怨和爱情的感伤的套路,导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承担,一望而知走的是穆旦、王佐良将爱情诗“智性化”的路子。个体生命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根据问题,乃是罗寄一念念不忘的主题。
《在中国的冬夜里》
城市乡村、历史与个体进行对照,它揭示的残酷世相瓦解了流行的意识形态,暗示这种情形是亘古的规律:“城市漫布着凌乱的感伤,躲避在摇摇欲坠的阁楼里,风吹打他们战栗,那无辜的血液,正泛滥着庞大历史中渺小而真实的课题。”
《一月一日》
是关于[[元旦的随想,但抽掉了我们习见的喜庆色彩,而是呈现一个萧索暗淡的世界
《月·火车(之一)》
从乘坐列车的“我”的角度来传达见闻与感受。但诗人的用意不在重复古人的“玩月”雅致,而由此联想到传统势力的沉重、人间秩序的混乱与和存在决断的艰难。
叶维廉的评价
罗寄一的诗具有反思与内省的气质,伴随散漫的自由联想,声音呈现断续、跳跃、曲折的特色。此种诗风冲击着读者的阅读期待,正如叶维廉所说:“因为诗人自言自语,他是随时可以自由换位的,有时可以向空虚说话,有时转向内心,有时假想有个听众,所以有互相对答的语态,而事实上,他是自己和自己说,所以是半对话题,把自己问的问题往往省略了,却把答案说出来。所以说,抒情的声音,是断续如梦的,有些话说一半就不需说下去,便跳跃到另一个层次去,尤其是以主观内心世界为主的诗,即就以外在世界起兴的,诗人随时换位换声音的情况是常见。” [4]

经典作品

《序——为一个春天而作》
这首长诗是罗寄一最值得探讨的作品。本诗包括四个章节,新与旧、生与死、呐喊与仿徨、悲愤与欣悦、回顾与前瞻、私人世界与公共事务等纠葛一处,形成一个磅礴而曲折的“情绪的迷宫”,淋漓尽致地展示“现代性”予人的无穷困惑。 评价: “丑陋的眼睛”这个特写镜头迅速把身体与国族联系起来,点出人间的一切都有病态意味,“魔术棒”暗示日常生活的支离破碎,“呼吸的理由”比喻存在的意义,形而上焦虑紧跟着社会性的苦恼。但希望依然存在。从生活的苦难里挣扎起来,年青而哀怨的“羔羊”看见“历史夹缝”里的光明,虽然由于“取火者”隐退到黑暗里,能否得到火种尚未可知。但“祝福使者”(春天)带来的光亮信号,照花了梦中人的眼睛。诗尾部分,“我”的生命力被“春天”唤醒,荒海般的激情终于被推向巅峰。从目睹春天到来而产生宁静的喜悦,到以感慨忧郁的调子沉思过往的苦难,从对中产阶级世俗生活的批判,到对历史、现实的疑虑,最后以激扬高亢的语调结束全篇,诗人的抒情声音“状态出神,联想自由,沉思活动溢满情感的色彩,旋律跃动不定,动向不易测而时有惊喜的跳跃,全诗入神处都在意识的边缘进行”。 [5]

人物评价

网友《在中国的冬夜里》赏析之评价:罗寄一之所以把如此残酷的现实写入诗歌中,是因为他对祖国深沉的爱,所以才把最残忍的一面写给人们看。这也表明了他的态度,是他对那些战争中泯灭的人性的强烈抨击,以及对深于这其中的中国人深切的同情。[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