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羅漢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羅漢燈
羅漢燈.jpg

原圖鏈接來自 360 的圖片]]

 

中文名:    羅漢燈

節目類型:    舞蹈、雜技糅合

流行地區:    江西一帶

節目意義:   表達當地人們豐收的喜悅,
還有向神靈祈福以及辟邪的作用


羅漢燈是江西省撫州市東鄉縣農閒時農民自娛自樂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糅儺舞、民間雜耍、民間武術於一身,配以吹、打、彈唱,以力與美的疊加造型妙趣橫生,用來表達當地勞動人民豐收的喜悅,還有向神靈祈福以及辟邪的作用,具有較強的生活氣息,給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藝術上的享受。

起源

羅漢燈源自明代,已有500多年歷史,至今只流傳於東鄉縣小璜鎮一帶,而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該鎮孫家墩村的羅漢燈。孫家圳村坐落在小璜鎮中心地域。羅漢燈共由28人組成,其中大小羅漢20人(5個小羅漢),羅漢頭2人,領隊2人,樂隊4人。農閒之時,自練自演,農曆正月外出演出,受到各地群眾歡迎。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東鄉羅漢燈具濃厚的地方特色,起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唐時有一羅漢叫唐美角,平日吃齋念佛,一日誤入送子廟宇求神而懷孕,一連生下四個小羅漢,以後小羅漢竟又生下小小羅漢。此後,唐美角便帶着小羅漢們踏遍建廟修塔,廣行善事。人們為紀念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唐羅漢,便跳起「羅漢燈」舞,模仿唐美角拜觀音。羅漢燈對表演者的技術要求非常高,演員們必須團結一心,分工協作,才能完成整套動作。羅漢燈最大的藝術技巧,就是着重體現力學中的借力、轉力的巧妙運用,表現翻滾、倒位、跳躍、平穩、拋接等技巧動作的完美組合,體現在它有雜技的驚心動魄,有武術的灑脫架勢,有儺舞的深刻寓意。藝術特點是「疊架」和「構架」,講求力與美的揉和,其造型可根據觀眾的需求而變化。表演時,前面由羅漢頭表演,由扛壽棍、開門、拜菩薩、肚痛生子及謝天謝地等情節組成,舞姿活潑,風格幽默歡快。後面由大小羅漢表演,通過造型和武打,表現眾羅漢人丁興旺,世代繁榮之景象,主要造型有「搭橋」、「猴子鑽洞」、「金線吊葫」、「觀音坐蓮」、「搖蓮花」等高難度技巧動作。遇慶賀娶親嫁女,他們會「疊架」出「喜鵲搭橋」、「觀音送子」、「永結蓮心」等造型;遇慶賀新房竣工,他們又會擺出「喜鵲上樑」、「五柱頂天」、「招財進寶」等造型。其最吸引人的是「十八羅漢」排列組合的造型,由「八仙聚會」、「蓮花盛開」、「金線吊葫」、「四馬跑燈」、「喜鵲搭橋」、「金雞報曉」、「觀音坐蓮」、「頂天立地」等十多個優美造型組成,既自成一體,又各有體系,展現出型中有型、圖中有圖、人中有人的藝術造型,觀眾從不同角度去觀看,往往有不同的藝術效果,讓人越看越新,給人以美的遐想。如「一頂七人」造型,老百姓就有「捆柴」、「力發千斤」、「金童拜壽」等各種命名。也正是靠着這妙趣橫生、不乏驚險的精湛表演,「羅漢燈」才有了它強有力的生存空間。

現狀

小璜鎮孫家墩的羅漢燈具有較高的知名度,1956年參加上饒專區民間舞蹈調演獲一等獎,後參加全省文藝調演獲二等獎,羅漢燈幾近失傳,為保護、弘揚這一民間藝術奇葩,當地政府撥專款扶持羅漢燈,在小璜鎮孫家墩村挑選精兵,重新整編,充分挖掘這一民間藝術的精髓,讓羅漢燈重振雄風。2000年,東鄉羅漢燈參加江西省首屆農民藝術節獲一等獎;2002年11月,應台灣東鄉同鄉會邀請赴台演出十多天,受到台灣同胞的歡迎和好評;曾在世界道教發祥地之一的龍虎山旅遊區表演,獲中外觀眾好評;多次獲省市縣獎勵和演出機會。2008年6月,東鄉「羅漢燈」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視頻

羅漢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