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香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羅香林 | |
---|---|
出生 | 1906年 |
逝世 | 1978年 |
國籍 | 中國 |
母校 | 清華大學 |
職業 | 歷史學家 |
信仰 | 基督教 |
羅香林 [1]>
- 羅香林(1906年-1978年),字元一,號乙堂,廣東興寧寧新鎮水樓村人。著名歷史學家、客家研究開拓者。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師從梁啓超、王國維等著名學者。歷任中山大學、香港大學、珠海書院教授,獲香港大學終身名譽教授銜。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生平著書41種,發表學術論文近300篇。他首創族譜學,乃繼甲骨學、敦煌學、簡犢學之後,開拓了歷史研究新領域;其《客家研究導論》、《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匯篇》等開創性著作,為客家研究之學奠定基礎。抗日戰爭期間,羅香林任廣州中山圖書館館長,費盡心力,將館藏善本與重要圖籍,舶運至柳州石龍,之免罹戰火。羅香林畢生獻身學術,盡瘁教育,弘揚中華文化,享譽中外文史學界,梅州八賢之一。
人物經歷[2]>
- 1906年 生於廣東省興寧縣寧新鎮。
- 1924年夏,羅香林在本縣興民中學畢業後,即到上海就讀承天英文學校。
- 1926年夏,他從上海政治大學考入北京國立清華大學史學系,兼修社會人類學。
- 1930年夏,清華大學畢業後,即升母校研究院。專治唐史與百越源流問題,兼肄業燕京大學研究院。
- 1931年 入燕京大學歷史研究所。
- 1932年2月,他獲哈佛燕京學社獎學金,到華南考察民族問題。接着赴廣東考察客家文化與社會組織。10月任中山大學校長室秘書兼廣東通志館纂修。後任副教授,講授方志研究,兼編學校《中文研究》月刊。年末他整理其歷年收集的客家資料,著《客家研究導論》並出版。以後,他又撰寫《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匯編》、《客家遷移及分布地圖》,進一步探討客家根源轉徒與具體分布,被學術界譽為客家總問題專家。
- 1932年,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室秘書兼廣東通志館纂修。
- 1934年,任教於中山大學歷史系,同年九月兼任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 1936年,任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館長兼任中山大學副教授,講授史學。他與館中同仁創辦《廣州學報》季刊與《書林》半月刊。
-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在大亞灣登陸,他畫夜簡選館藏善本與鷺圖書,舶運桂林,珍貴圖書倖免戰火。
- 1939年春,全家抵重慶。不久他赴雲南微江任中山大學教授兼研究院指導教授。翌年,中大由滇遷返粵北,他抵桂林考察文物古蹟,於西山觀音峰發現唐代摩崖佛像及有關石刻。此發現對他後來研究佛教從印度循海道傳人越南與兩粵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著成《唐代之光孝寺》與《桂林摩崖佛像》。
- 1940年,編撰「國父家世源流考」一書。
- 1941年,於紫金忠霸孫桂香家索閱《孫氏族譜》,經研究此乃與孫中山上代有關的唯一族譜。編撰《國父家世源流考》。同年,發起「中國史學會」。
- 1945年,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兼省立文理學院院長。
- 1947年至1949年,任廣州國民大學特約教授。
- 1949年,在香港廣大書院,新亞書院和香港大學任教。
- 1949年,他全家移居香港。
- 1951年後,先後任香港大學兼任教師、講師、中文系主任、教授、東方文化研究院主任、亞洲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 1956年至1968年任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更曾出任系主任。
- 1966年,他用英語發表《中國族譜研究》演講,開啟當代學術研究新課題之先河。
- 1968年,任期滿,港大贈他以終身名譽教授。
- 1969年,任香港珠海書院文學院院長及中國文史研究所所長。
- 1969年起直至1978年逝世,任香港私立珠海書院院長、中國文史研究所所長、基督教崇真會副會長、國際筆會香港中國筆會會長。
家庭情況
- 興寧羅氏,自元代其祖「小九公」從江西贛州寧都遷至廣東興寧定居,人口不斷繁衍,子孫遍及海內外。這個家族中最有盛名的羅師揚和羅香林。
- 羅幼山,家名曜生,號師揚,晚號希山老人,原籍興寧縣東門外水樓村石陂窩。教育家,革命先賢,學者。終年六十六歲。其遺著幼子羅香林編成《希山叢書》。
- 羅香林,字元一,號乙堂,1906年生於廣東興寧。羅師揚之幼子。1926年考取清華大學,從師陳寅恪、顧頡剛,致力於民族史研究。羅香林,他是一位史學家、華僑史專家和客家學研究奠基人。
- 羅香林的妻子朱倓,她的父親是曾任過北京大學史學系主任的朱希祖。朱倓曾在民國時期出任文化部門要職,當時還在廣州建立了第一個婦女聯合會。結婚後,她甘心犧牲自己的事業,一心一意做賢內助,帶孩子,打理家中一切。羅香林的學生都不叫她師母,而是尊稱她為「先生」。
- 羅香林在香港大學教書期間,很多內地的讀書人來找他,而他也從不推辭,總是給予各種經濟上的幫助,而這一切基本上都是由其妻子朱倓先生負責。據說先生手頭有一個本子,記滿了各種對外的經濟援助,具體的數目,教授和先生都不記得了,要查本子才知道。
- 羅香林,一共生了四個兒子一個女兒,四個兒子分別名為:文、武、成、康,女兒名渝;除了羅成幼年夭折外,剩下的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多是香港大學畢業後到美國哈佛大學深造。現在他們都在外國。
- 大兒子羅文,是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歷史系的退休教授。
- 二兒子羅武,是美國醫學科學院的院士,擅長內科。
- 三兒子羅成,幼年夭折。
- 四兒子羅康曾在香港當過多年的中學校長。
- 女兒羅渝是神學博士,也曾在香港從事與教會有關的工作。
- 羅桂詩,1942年出生,羅師揚之孫子,羅香林之侄,暨南大學退休教授。他自小喜愛中國古典文學受到了家學淵源的影響。
學術貢獻
- 由於受其先父羅師揚的影響,於1928年秋輯錄客家歌謠《粵東之風》後,即有意於研究客家歷史與文化。名師陳寅恪引導他從客家族譜人手進行研究,李濟傳授給他體質人類學的測量方法,並現場取出人種測量器,對羅香林的頭部進行測量,測出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客籍人。
- 羅香林從1930年開始着手徵集客家譜乘,並在廣東各地報章上刊登《徵集客家史料啟示》。1932年5月之前,他完成了《家譜族碟中客家之源流》的搜集。同年9月,羅香林離開清華大學後,南下廣州,任中山大學校長室秘書兼廣東通志館纂修。不久,羅香林接受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顧頡剛、洪煨蓮的委託,專門編輯《客家史料叢刊》。
- 他一面與北平協和大學解剖學教授史蒂芬生一道,每天到駐廣州的教導師第一團團部,對士兵進行現場測驗;另一方面,則廣泛搜集族譜等客家文獻資料。1933年12月,他終於撰成《客家研究導論》。該書在此前客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科學地論證了「客家為漢族裡頭的一個支系」,並對客家的源流、分布、語言、特性等作了全面的闡述,被當今學界視為客家學奠基之作,他也因此被公認為客家學研究大師。
- 羅香林在構建客家學的基本架構時,對於生活在祖國西部的四川客家的源流和分布作了全面的闡述。該書以民國年間「現行的縣區為單位」,對四川省的客家分布作了這樣的勾畫:「四川一省,亦沒有純客住縣,惟非純客住縣則較湖南為多,計有:涪陵、巴縣、榮昌、隆昌、瀘縣、內江、資中、新都、廣漢、成都等十縣……這些地方的客人,都是清初自粵贛二省遷去的,亦與湘贛系人雜居。」
- 羅香林的這一判斷,系根據康熙末年入川移民的文獻資料,以及從原鄉和四川所能搜集到的譜牒資料作出的。羅香林特別提到,在四川族譜搜集方面,他從一位名叫陳曉鐘的新都桂湖人處,得到過一部桂湖新都《陳氏族譜》。羅香林在分析客家人的居住環境時,還以四川廣漢作為中國客家居住區域的北部邊界線,說中國客家人的居地,「大體在東亞大陸南部及其濱海小島下自北緯18度的崖縣(在海南島)三亞街起,上至北緯31度的廣漢縣(在四川省)止」。儘管這一勾畫與今天四川客家的分布範圍有較大的出入,但是,在當年他足跡未到四川的情況下,能夠作出這樣的描述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他的這一闡述,終於讓人們石破天驚地發現,在祖國西部的巴蜀大地上,依然生活着一群與閩粵贛客家同根同源的客家人。如果把閩粵贛比作客家的主源,那麼,四川客家就是其正宗的支流
學術著作
- 《客家研究導論》(1933年)
- 《劉永福歷史草》(1936年)
- 《先考幼山府君年變更》(1936年)
- 《高中本國史》(1936年)
- 《顏師古年譜》(1941年)
- 《國父家世源流考》(1942年)
- 《歷史之認識》(1944年)
- 《國父之大學時代》(1945年)
- 《客家源流考》(1950年)
- 《國父與歐美友好》(1951年)
- 《中國通史》(1954年)
- 《中國民族史》(1954年)
- 《唐代文化史》(1955年)
- 《蒲壽庚研究》(1955年)
- 《百越源流與文化》(1955年)
- 《宋王臺與宋季海上行朝》(1956年)
- 《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1958年)
- 《1842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之交通》(1959年)
- 《唐代光孝寺與中印交通之關係》(1961年)
- 《香港與中西文化之交流》(1961年)
- 《西婆羅洲羅芳伯所建共和國考》(1961年)
- 《流行於贛閩粵及馬來西亞之真空教》(1962年)
- 《乙堂文存》(1965年)
- 《客家史料匯編》(1965年)
- 《國父的高明光大》(1965年)
- 《國父在香港的歷史遺蹟》(1965年)
- 《民族學論叢》(1966年)
- 《唐元二代之景教》(1966年)
- 《中國族譜研究》(1966年)
- 《中國文化論叢》(1967年)
- 《國父的家世學養》(1972年)
- 《傅秉常與現代中選》(1973年)
- 《乙堂文存續編》 (1977年)
- 《興寧二十五家詩選》(1973年)
- 《賢勞輯略》(1977年)
人物評價
- 羅香林先生,是客家學當之無愧的奠基人。他以其浩博的學識,超凡的睿智,集客家研究之大成,並作了極為全面系統深入和獨到透闢的論述,對客家學的構建作出了無與倫比的歷史性貢獻。對於他留給我們這份取之不盡的豐厚客家研究遺產,我們應好好珍惜並加以繼承和發揚光大。我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沿着以他為代表的前輩學者所開創的軌跡,不斷將客家研究事業推向前進。
- 羅香林先生的《客家研究導論》是具有現代學術意義的客家研究奠基之作。它第一次把客家的形成與中國歷史上的移民運動相聯繫,並把客家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聯繫,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民系的概念,認為客家族群不是一個獨立的民族,而是漢民族內部的一個系統分明、具有獨特個性的支系即「民系」。從而徹底駁斥了某些人對客家人的惡意中傷,澄清了不少人對於客家人是否為獨立民族的模糊認識。在研究方法上,羅香林先生開創了把歷史文獻與方志和族譜等民間文獻相結合,把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多種學科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察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