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含羞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美洲含羞草 学名:Mimosa diplotricha C.Wright ex Sauvalle 豆科含羞草属。别名:巴西含羞草,原产地:美洲。与含羞草外观上很像,但本种植株较高大,可达1至2公尺;另外其叶片一经碰触也会开始闭合,只是闭合的速度较含羞草慢。[1]
型态特征
美洲含羞草属多年生藤本草本或半灌木植物,又称巴西含羞草, 原产于美洲,宿根性,株高一、二公尺,茎蔓性、匍匐性,伸长状,木质,茎条四棱,具四排倒刺,叶互生,二回羽状复叶,羽片三至九对,小叶十至二三十对左 右,小叶对生,小叶长椭圆形,两面疏被毛,端部钝状、微尖、锐形,基部圆钝,叶全缘,小叶长三至五公釐,宽一、二公釐,两面疏被毛,叶具闭合运动功能,经 碰触后会缓缓缩合,速度不似含羞草快速,叶面绿色,羽状脉,具叶枕,具托叶,叶柄被逆刺,两性花、单性花、雄花,头状花序,密集成圆球状,顶生或腋生,具 花序梗,花萼五枚,离生,甚小,镊合状排列,花小,花粉红色,花瓣四、五枚,镊合状排列,多少合生,雄蕊八枚,离生,花丝淡紫粉红色,离生,花药无腺体, 雌蕊心皮一枚,柱头头状,子房上位,子房一室,边缘胎座,荚果,簇生状,长椭圆形,长十五至三十五公釐,微弯,熟果棕褐色,断裂成每节一种子之荚节,被刺 毛,种子扁圆形,淡褐色。[2]
美洲含羞草原产于美洲,为外来入侵种,它可是非常不好惹的植物,因为全株都长满了逆刺,人畜一碰到它就会被刺勾住甚至受伤,是很令人头痛的恶草,所以一旦长起来,通常就会被斩除以绝后患。[3]
生态杀手植物
美洲含羞草是农业地区中非常重要的杂草,具有匍匐及攀附性,能够攀爬于植物上造成损害;在印度的Kaziranga国家公园中,美洲含羞草形成棘手的杂草垫覆盖在天然植被上,使动物无法利用下方植被;在澳洲,美洲含羞草严重侵害甘蔗农地,并在其他作物区和草场,造成农作物和牧草的损害。在台湾常在河域、荒地及管理粗放农地形成独占性之覆被。茎有密刺妨碍人畜及野生动物活动之障碍,人力及小型器械之防治困难。[4]
美洲含羞草一九七四年首见于台湾高雄、屏东两县。中兴大学森林系学者曾彦学调查,已蔓延到桃县。南投县以鱼池乡及埔里镇尤为严重,集集、水里、国姓、中寮野地或公墓也已沦陷。由于它全株密生倒勾刺,会伤害人畜,对农民造成相当大的困难,还形容它为“绿色陷阱”,指“误闯皮开肉绽,如同中了捆仙索,连鸭子都出不来。”曾彦学认为其态势可怕,未来十几二十年,将比小花曼泽兰强势![5]
防治
- 物理防治:砍除、拔除或放火焚烧。要有效遏阻美洲含羞草蔓延,必须在它开花、结果前,就予以砍除,大量种子一旦落地,将会加速蔓延。砍除后的美洲含羞草,可以做为很好的农田绿肥 。
- 化学防治:主要为喷洒“日日春”。
- 生物防治:根据澳洲昆士兰政府之研究单位(Biosecurity Queensland)对美洲含羞草所做的生物防治试验,在其原产地巴西有两种昆虫,对美洲含羞草均有高度专一性,但只有一种以树液为主食的微小昆虫--GSP psyllid (Heteropsylla spinulosa) 能在澳洲成功建立族群,及另外一种昆士兰原生的菌类对于美洲含羞草也有相当程度的防治作用。GSP psyllid会大量聚集在美洲含羞草的生长点、叶背及茎上,造成生长点变质、脆茎及发育不良,减少茎的延长达72%,减少种子产量达80%,而这种昆虫也能够从原本被引进的地点飞行或随风带至其他地区。此外,Biosecurity Queensland也从感染茎斑病(Stem-spot disease)的美洲含羞草的植株中分离出一种原生的菌类(Fungus, Corynespora cassiicola) 来防治美洲含羞草的扩散,在湿热的环境下能够导致其美洲含羞草的植株落叶、枯梢,并使开花结实的数量下降。[6]
影片
参考文献
- ↑ 美洲含羞草 Peter's Blog
- ↑ 美洲含羞草 一花一木一世界
- ↑ 超恐怖美洲含羞草 禽畜误闯出不来 中国时报
- ↑ 美洲含羞草 台湾生命大百科
- ↑ 美洲含羞草入侵 真头痛 国立中兴大学
- ↑ 台湾外来入侵种资料库 行政院农委会林业试验所, 徐玲明 台湾生命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