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羚羊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羚羊兔
原图链接

[1] 羚羊兔 别名长耳大野兔,为兔形目、兔科、兔属哺乳动物,原产于北美洲墨西哥奇瓦瓦州纳亚里特州锡那罗亚州索诺拉州美国亚利桑那州,1890正是命名。

陆地上速度最快的十大动物之一,也是奔跑速度最快的兔子,奔跑的最高时速可达到每小时45km。通过它的名字便知,它拥有极其强悍的跳跃能力,能连续不断的跳跃3m以上的距离。


动物学史

羚羊兔[2]在它的家乡被称作“羚羊长耳大野兔”,是如何得到这个不寻常的名字的这个问题,流传着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它能像非洲草原的羚羊一样跳得很高而得此名。更有可能是人们根据叉角羚给它命名的,它是美洲西部的反刍动物,在那里它被称作“叉角羚羊兔”。如果是叉角羚在逃跑中,它们很长的身体上腹部下方白色的部分就很明显,这在羚羊兔身上也是一样的。

形态特征

羚羊兔属于兔子中的大个头,因为它可以达到70厘米长,重7千克。通过灰蓝色的背部和淡色的腹部可以识别它们。另外很特别的是他们带着细黑条纹的白色尾巴、引人注目的长后腿、大脚,当然还有巨大的耳朵。

头部和耳朵特别大。他们的耳朵很高(平均长162毫米),几乎没有头发,除了边缘和尖端的白发带。身体侧面(四肢、臀部、臀部)是白发,黑色尖端。腹面(下巴、喉咙、胃、四肢内部)和尾巴都是白色。身体的其余部分(上部)为黄色、棕色、黑色。

耳朵大,长度为138-173毫米,平均为162毫米;雄性146-173毫米,平均163毫米;雌性138-173毫米,平均161毫米。后脚大,长度为127-150毫米,平均140毫米;雄性长121-133毫米,平均128毫米;雌性长121-133毫米,平均127毫米。尾巴短,长度为48-76毫米,平均58毫米;雄性长52-70毫米,平均57毫米;雌性长48-76毫米,平均59毫米。

栖息环境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羚羊兔栖息于中等海拔的草坡上,最常见于那些草生长在中等高度和开阔的沙漠灌木下的地区,在杂草丛生的沙漠和茂密的豆科灌木林的低谷地区很少见。在墨西哥,羚羊兔更喜欢开阔而低矮的草原,以及偏僻,低矮的灌木丛和草丛的山麓丘陵。它们最常见于海岸附近的山麓丘陵


生活习性

羚羊兔适应炎热、干旱的生存环境的标志是它的耳朵。在极端炎热的时候它的耳朵能竖起来,将身体的多余的热量以不带走身上水分的方式送到外界。为了使这种热交换最优化,羚羊兔会将自己拥有大动脉的大耳朵的内侧尽可能朝向北方,反正就是远离阳光。这种散热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些动物没有可以帮助它们抵御极端炎热的汗腺。低温时它们会将耳朵紧贴身体,尽可能减少热量的损失羚羊兔的这种适应已经足够满足它对水分的大部分需求,所以它只需饮用很少的水。

羚羊兔属独居,多在夜间活动的,有时在多云的白天也可能活跃。羚羊兔在炎热的季节以“庇护所形式”躲避阳光,主要靠在草地、杂草或灌木丛下或仅坐在仙人掌或豆科灌木树干的阴影下来度过炎热的季节,优先选择豆科灌木和杂色灌木,这些形式有助于缓解白天的酷热。羚羊野兔用他们的长耳朵聆听天敌,并了解周围的环境。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羚羊兔才会使用声音作为交流方式。该物种可以通过直肠腺分泌出强烈的麝香气味,并且可以用在气味标记其隐藏地。

羚羊兔主食植物叶子、草和多肉植物(尤其是仙人掌)。他们不主动喝水,而是从饮食中汲取水分,特别是从吃仙人掌茎中。5-6月是其范围内最干旱的月份,而雨季则发生在7-8月。在干旱季节,它们主要依靠豆科灌木的叶子和仙人掌,但是在雨季,它们会改吃草。

幼仔与成年羚羊兔相比,幼仔更喜欢夜间活动,不太可能离开庇护所,而且通常对周围环境更加警惕。一旦长大,就有很多捕食策略。一种是坐在一个三面敞开的洞里,但能保护自己免受猛禽的侵害。如果发现陆栖食肉动物,羚羊兔可以奔跑或隐藏到另一个洞里。如果保持隐藏状态,把耳朵贴近身体,伸出前肢准备快速逃跑。如果它决定逃跑,它将四足并在臀部,并将臀部上的白色区域朝捕食者闪动。当它以之字形逃跑时,它会使白色区域暴露在捕食者面前,希望混淆它。羚羊兔也会像袋鼠一样在高高的草丛中跳跃,以便能够看到捕食者在哪里。

分布范围

分布于墨西哥(奇瓦瓦州、纳亚里特、锡那罗亚州、索诺拉州)和美国(亚利桑那州)。


繁殖方式

雄性羚羊兔通过拳击进行战斗来争夺与雌性的交配权。它们用后脚站立,用前肢反复快速地相互攻击几秒钟。这种交流通常是安静的,当获胜者将失败者赶走时,战斗就结束了。打斗可能会严重到严重伤害一只雄性羚羊兔,包括耳朵撕裂、割伤,甚至罕见的伤害,例如一只雄性失去前肢爪子的情况。

雌性妊娠期约为6周,平均每胎2胎。幼崽数量从1-5只不等。雌性每年可以产3-4胎。与大多数野兔一样,羚羊兔幼崽出生时发育良好,出生后几天就断奶独立(文献中没有给出确切的数字)。到5天大时,幼仔的门牙发育良好,并覆盖着短毛。幼仔并不是天生的白臀,但如果幼仔惊慌失措的话,则可以在19天之内出现白臀闪动。

雌性羚羊兔出生后把幼仔分散在不同的藏身地,晚上再回来喂幼仔。没有迹象表明母亲为他们的幼崽做了洞穴,但也有一些隐藏良好的“巢穴”的例子。一个巢穴藏在一些熊草下,另一个窝藏在草皮附近的豆科灌木下,一个甚至藏在挖空的桶形仙人掌壳中。雌性在妊娠期间专注于照料其幼龄的发育,在出生后几天就生下了独立的早熟幼崽。雄性羚羊兔对幼崽的照料没有任何帮助。

参考文献

  1. 羚羊兔. 每日头条. 
  2. 羚羊兔.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