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群體行為學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群體行為學派是各類術語中的一個名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名詞解釋

群體行為同人際關係行為學派密切相關,以致常常被混同。

群體行為學派關心的主要是一定群體中的人的行為,而不是一般的人際關係和個人行為,它以社會學、人類化學、社會心理學為基礎。這個學派着重研究各個群體的行為方式,從小群體的文化和行為方式到大群體的行為特點。

群體行為學派的代表人物和研究活動

群體行為學派的最早代表人物和研究活動就是梅約和霍桑試驗。

群體行為學派以社會學、人類文化學、社會心理學為基礎,而不是以個人心理學習基礎。這個學派着重研究各種群體的行為方式,從小群體的文化和行為方式到大群體的行為特點,均在研究之列。有人把這個學派的研究內容稱為"組織行為"(Organizational behavior)研究,其中"組織"一詞被用來表示公司、企業、政府機關、醫院以及任何一種事業中一組群體關係的體系和類型。

德國學者卡特·盧因(1890--1947)於1944年首先提出「團體動力學」的概念來描述團體中人與人相互接觸、影響所形成的社會關係,對以後的團體行為的研究產生了較大影響。

後來美國管理學家克里斯·阿吉里斯(1923-)在 1957年發表的《個性與組織:互相協調的幾個問題》一文中提出所謂「不成熟一成熟交替循環的模式」指出「如果一個組織不為人們提供使他們成熟起來的機會,或不提供把他們作為已經成熟的個人來對待的機會。那麼人們就會變得憂慮、沮喪,甚至還會按違背組織目標的方式行事」。他認為,如何解決個體成長和組織原則之間的矛盾是管理者長期面對的挑戰,領導者的任務之一就是努力減少這種不協調,從而提高組織運行的效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