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鳥氏帶紋赤蛇
羽鳥氏帶紋赤蛇 [1]棲息的環境是北部中低海拔山區森林底層,夜行性為主,但也曾在白天有發現紀錄,最大全長不滿一公尺,以小型蛇類或蜥蜴為主食,卵生,頭部有白色橫帶,身體有兩道紅褐色縱帶從頸部一直延伸到尾部,體側有二十餘個白點,數量稀少難得一見。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羽鳥氏帶紋赤蛇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爬蟲綱
- 科:眼鏡蛇科
科學分類
- 界:動物界 Animalia
-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綱:爬蟲綱 Reptilia
- 目:有鱗目 Squamata
- 亞目:蛇亞目 Serpentes
- 科:眼鏡蛇科 Elapidae
- 亞科:眼鏡蛇亞科 Elapinae
- 屬:麗紋蛇屬 Calliophis
- Gray, 1834
- 羽鳥氏帶紋赤蛇
- 中文學名:羽鳥氏帶紋赤蛇
- 拉丁學名:Sinomicrurus hatori
- 科名:Elapidae
- 別名:台灣麗紋蛇。
- 保育等級: II級保育類
- 最大全長:約95公分
- 一般全長:約50公分
- 生殖方式:卵生。
- 活動時間:夜行性為主。
特徵
毒性:強,具神經毒。
攻擊性: 弱
性情非常溫馴,在以往的報章雜誌及網路消息中幾乎沒有聽過有人被羽鳥氏帶紋赤蛇咬傷的報導,除了數量稀少、生性隱蔽不易和人類有接觸之外,最主要的原因仍是性情溫馴,不易張口反咬禦敵,受刺激時的防禦手段大多僅是以尾巴末端角質化的尖刺來刺擊敵人。同樣的原因也可以套用在生態行為極為類似的梭德氏帶紋赤蛇(Sinomicrurus sauteri)以及環紋赤蛇(Sinomicrurus macclellandi)身上,都幾乎從未聽聞有人遭咬傷的案例。
地理分布:本島北部山區。
海拔高度:約500~1500公尺。
棲地偏好:山區林木底層、石縫、腐植堆。
競爭者:環紋赤蛇。
食性:蜥蜴和小型蛇類為主食。
天敵:鳥類、食肉哺乳動物、會吃蛇的其他蛇類。
分布
羽鳥氏麗紋蛇(羽鳥氏帶紋赤蛇) ,分布於新竹竹東一帶山區,目前僅有6次發現記錄。數量更為稀少,腹鱗列數較少,為 238 ~ 248 縱列,帶紋赤蛇為249~269縱列。數量稀少,有可能只是台灣麗紋蛇(帶紋赤蛇)之變異個體。1905年日本人羽鳥重郎(Juro Hatori)和高橋精一(Seiichi Takahashi)在宜蘭采擭一標本,其兩側黑色縱帶有20餘處中斷的白色花紋,和已知的不同。1930年高橋氏正式將此標本命為新種 - 羽鳥氏帶紋赤蛇(Calliophis hatori)。1931年牧茂市郎(Moichiro Maki)檢查另外一些標本時,發現它們的毒牙後面有2枚小牙,而且花紋和已知的帶紋赤蛇接近,所以將其改為羽鳥氏帶紋赤蛇亞種(Hemibungarus sauteri hatori),至於梭德采擭的則成為指名亞種(Hemibungarus sauteri sauteri)。但因樣品數不夠多,許多學者仍認為它們是同一物種。1999年時太田英利(Hidetoshi Ota)等人,在檢查14隻帶紋赤蛇及8隻羽鳥氏帶紋赤蛇後,甚至認為它們應分屬於不同的兩個種,但是否如此,還要更多的證據才較確定。
麗紋蛇屬最近也改名為華珊瑚蛇屬(Sinomicrurus) ,羽鳥氏華珊瑚蛇(Sinomicrurus hatori)
...Vampire
蝙蝠蛇科,Elapinae亞種
Elapidae, subfamily Elapinae
最大體長 98 cm
台灣棲地分布 罕見蛇類。分布在海拔500 - 1500 m之間。台灣中部和東部都有紀錄,但是主要出現在南台灣。
世界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種。
生態描述
Sinomicrurus 是一種屬於有毒的 elapids 底下的種名,例如 珊瑚蛇(Oriental) 和 東方珊瑚蛇 (Eastern Coral Snakes), 在台灣有三個特有種:羽鳥氏帶紋赤蛇(S. hatori), 梭德氏帶紋赤蛇(S. sauteri) 以及環紋赤蛇 (S. macclellandi)。羽鳥氏帶紋赤蛇通常是為夜間出沒,可是白天也有機率出現在陰影區的卵生蛇類。喜歡棲息在山區林木底層、石縫與腐植堆中。侵略性不強,只有極少數的記載有出現過攻擊行為;但是它的毒液含有強烈的神經毒素,所以仍然有致命的危險性。由於資料不足,所以幾乎沒有人了解它的生活習性。不過可以猜測它的主食是蜥蜴與小型蛇類。另外在遭受威脅時,它會舉起它尖尖的尾巴戳刺威脅者。學名與俗名 Sinomicrurus 是一個的複合組合詞,Sin 是來自拉丁語 "中國的", mikros 是來自希臘語意思是"小的",ura 則是 "尾巴" 描述它尖銳而短小的尾巴。hatori : 是來自一個在1905年於宜蘭採集到樣本的日本有名的學家 Juro Hatori (羽鳥重郎),與他的同伴 Seiichi Takahashi (高橋精).羽鳥氏帶紋赤蛇、羽鳥氏華珊瑚蛇。
區別
附註 羽鳥氏帶紋赤蛇和梭德氏帶紋赤蛇乍看之下非常相似,它們的差別在於羽鳥氏帶紋赤蛇體側黑色縱帶約有18-21處中斷的白色短斑。但是此物種的正確分類仍然值得探討。 Slowinski 在2001年發現羽鳥氏與梭得氏不管在頭骨形狀、毒液還有泄殖腔等等的比對上都是相同的。根據 Ota 在1999年的研究數據,兩種蛇的腹下鱗數目也是相同的。另外,已經有人發現有少量的羽鳥氏有不清晰的白斑。
由於在亞洲的珊瑚蛇分類非常混亂,所以並沒有很準確的分類法。而目前暫定亞洲珊瑚蛇的進化有三種方向:
(i) Calliophis - 分屬在熱帶的種類,包含C. beddomei, C. bibroni, C. gracilis, C. maculiceps, C. melanurus, C. nigrescens, C. intestinalis 與 C. bivirgatus.
ps.Maticora被視為與Calliophis相同。
(ii) Hemibungarus - 目前只有菲律賓有一種H. calligaster。
(iii) Sinomicrurus - 是一個新確立的新屬,包含了一系列亞熱帶的種類:S. hatori, S. japonicus, S. kelloggi, S. macclellandi and S. sauteri.在生物分子學和生物型態學上的研究支持了這個新世界珊瑚蛇的種類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