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羽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翁羽翔 | |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
出生 | 1964年4月 |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职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翁羽翔 ,男,1964年4月生,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1994-1999年分别在香港大学和美国Emory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2003日本关西学院大学JSPS短期访问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博士生导师[2],软物质科学实验室副主任。
研究方向
时间分辨超快激光光谱仪技术;光合作用系统及人工模拟系统能量和电荷转移的超快光谱;蛋白质动态结构及快速折叠动力学研究,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研究。
主要成果
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交叉科学研究工作。研究手段侧重于时间分辨超快激光光谱。参与并负责多个激光光谱实验室的筹建。开展光合系统及模拟系统能量和电荷转移的超快光谱研究。应用X射线小角散射方法确定了光合细菌外周捕光天线膜蛋白的溶液态拓扑结构,应用超快光谱证明纳米粒子与光合膜蛋白的相互作用。开展了均相及界面间电荷转移过程的研究,实验验证了与理论十分吻合的分子间电荷转移反应的Marcus 反转现象。研究了TiO2纳米胶体的尺度效应对界面电荷复合过程的影响,并以光合反应系统为模拟对象,开展了TiO2/染料纳米化学太阳能电池的仿生研究,实现了光合作用光保护功能三线态传能的人工模拟,提出了电荷复合到三线态的机制,并应用飞秒时间分辨光谱加以证实。发展了瞬态分子探针技术,对分子在TiO2表面组装的化学键合形态做了定量的表征。在Biophysics Journal,J. Phys.Chem. B,J. Chem. Phys. 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相关信息
研究课题及展望
已经建成了纳秒时间分辨可见光波段瞬态吸收光谱仪,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飞秒时间分辨瞬态可见光吸收光谱仪。研制了脉宽为19飞秒的光参量激光器,已经完成用于研究蛋白质快速折叠动力学的纳秒脉冲升温时间分辨红外光谱仪的研制。主要研究方向是建立发展准单光子的光-光放大技术,实现飞秒时间分辨的荧光光谱测量及近红外波段的单线态氧激发态测量。实验上已经将单光子放大推进到在150飞秒脉宽内对11个荧光光子进行激光放大。应用纳秒脉冲升温(Temperature-jump)时间分辨红外光谱研究蛋白质快速折叠动力学,并已成功地将该技术用于蛋白质动态结构变化的测定。开展光合系统及光合模拟系统的能量和电荷转移的超快动力学研究;半导体纳米粒子和吸附分子间光诱导界面电荷转移过程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视频
翁羽翔:生命体系里的物理 2020-03-07
参考来源
-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翁羽翔受邀参会演讲 ,活动家, 2021-05-25
-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翁羽翔 ,中国科学院, 20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