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香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翠香記》,川劇《翠香記》又名《調翠下書》。
劇目介紹
彈戲傳統戲單折
明代,窮秀才邱山與何府的鳳鸞小姐相戀,小姐贈以金釵私訂終身。
一夜,鳳鸞命丫鬟翠香送書信約邱山繡樓相會。翠香與邱山穿街過巷,膽顫心驚地從後花園逾牆登樓。不巧老夫人前來叩門,邱山藏身桌下。老夫人命翠香抬開桌子,邱山硬着頭皮與老夫人辯理。翠香以"家醜不可外傳」為由,勸老夫人贈銀助邱山攻讀,待日後金榜題名,洞房花燭。老夫人只得應允。
該劇以生、旦應工,為文小生、奴旦的講口戲。戲中的「小話子」(口語、諧音)、「小動作」如「撞招牌」、「翻園牆」、「沒門坎」、「抬桌子」等均令人為之捧腹。
全本已散失,只存《吊翠下書》單折,統稱《翠香記》,或名《遣翠憐才》。
整理本載《川劇》第2輯、四川省文化局戲曲研究室編印的《戲曲資料》第26輯、《川劇叢刊》第7期、《川劇傳統喜劇選》下集,《傳統川劇折子戲選》第8輯。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院藏手抄本。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戲劇的一個獨特稱謂。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1]」、「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戲曲最顯著、最獨特的藝術特點就是「曲」,「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兩部分構成,辨別一個地方戲劇種主要依靠聲腔、音樂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語言,如:四川的川劇、浙江的越劇、廣東的粵劇、河南的豫劇、陝西的秦腔、山東的呂劇[2]、福建的閩劇、湖北的漢劇、河北的評劇、江蘇的崑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