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老君山自然保护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老君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境内,地处东经103º57´—104º04´,北纬28º39´—28º43´。东西长约11.6 km,南北宽约7.4 km,总面积3500公顷,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等雉科鸟类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2015年4月2日消息,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野生大熊猫3只,大熊猫栖息地3201公顷,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跻身为大熊栖息地。至此,长江上游城市——四川宜宾市的屏山县成为新增的4个分布县之一。[1]

气候特征

亚热带季风气候

生态系统

竹林生态系统

该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海拔1900—2000 m的局部地区,呈斑块状分布,外貌呈深黄绿色。盖度非常大,常达90%左右,植物矮小密集,高约2.5 m以下,主要物种为箭竹。其草本层稀疏,盖度不足5%,常见草本植物为六叶葎、金星蕨、蟹甲草、菝葜、宽叶麦冬等。 该类生态系统建群种单一,植株矮小密集,栖息其中的动物种类并不多,主要为一些小型兽类和小型地栖鸟类。 由于竹林生态系统面积较小,呈斑块状分布,该生态系统极不稳定,遭遇自然或人为干扰后极易被其他林型所取代。

灌丛生态系统

该类生态系统是由蔷薇、火棘等优势种形成的灌丛类型构成的。生态系统中主要植物种类有蔷薇、火棘花楸、绣线菊、珍珠梅、小檗等,主要草本植物为狗尾草、荩草蜈蚣草、狗脊、蝴蝶花等,另有层外植物鸡矢藤、葎草等。生活的动物有小麂、小型兽类及莺科、画眉科鸟类等。 灌丛生态系统也不稳定,最终的演替方向为亚热带阔叶林生态系统。

亚热带阔叶林生态系统

构成该生态系统的亚热带阔叶林类型较为丰富。海拔1500m以下为低山常绿阔叶林,以栲树林、刺果米储林为主,伴生植物中还有许多樟科、山茶科、五加科等植物,分布于沟谷、山麓缓坡等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其上由更能耐寒的植物种类构成中山常绿阔叶林,以峨眉栲、华木荷林为主,在海拔1600—2000m一带,绵延于雷、马、屏、峨之山地。灌木常为大节竹、方竹,盖度可达40%—80%;海拔2000m左右一带,还有小面积的包石栎林,一般生于向阳的陡坡或斜坡,有时甚至可以沿着沟谷上升到海拔2200m左右的地方。另外,由于水分条件充沛,层外植被较其它地方更为繁茂,藤本植物十分丰富,攀援或缠绕于乔灌木之上,在林内交错爬行。附生与寄生植物种类多样,以蕨类植物和兰科植物最多。高大的灌木植物常常伸入乔木低层,使得常绿阔叶林分层极不明显。众多阔叶林型彼此渗入,镶嵌相生,关系极为密切,共同构成亚热带阔叶林生态系统。

丰富的阔叶林型为多种动物群落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和觅食场所,在该类生境中生活有四川山鹧鸪、白腹锦鸡、红腹角雉、鼯鼠类等动物,是保护区动物群落的主要分布环境。 亚热带生态系统在保护区分布面积最广,是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物质流动和能量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

历史沿革

保护区于2000年2月29日由屏山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

2000年4月7日,宜宾市人民政府批准其成为市级自然保护区。

2002年3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其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2011年4月,通过国务院批准,由省级自然保护区 “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5年3月31日,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大熊猫潜在栖息地正式升级为栖息地,该保护区总面积3500公顷,其中大熊猫栖息地3201公顷,数量为3只。

科研价值

保护区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的凉山山系,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四川山鹧鸪,是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在凉山山系,在IUCN物种目录中被列为全球性濒危物种。鉴于该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价值,自1998年以来,世界雉类协会专家多次到这一区域对四川山鹧鸪及其栖息地状况进行调查研究。2001年德国动物物种与种群保护学会专家考察了本区。2002年北英格兰动物学会和WPA专家到自然保护区对四川山鹧鸪及其他珍稀濒危和特产鸟类做了调查和研究后,对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取得的保护管理成效给予了肯定。2003年起,WPA从英国切斯特动物园等处募集资金,为保护区基本建设和人员培训提供捐助。2005—2007年,在关键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基金的资助下,由世界雉类协会和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在保护区内开展了以四川山鹧鸪为主的雉类监测研究。[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