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老舍纪念馆」修訂間的差異

故居图片
纪念馆简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行 1: 行 1:
'''老舍纪念馆''',著名作家老舍的 纪念馆
+
'''老舍纪念馆''',著名作家老舍 在北京 故居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行 50: 行 50:
 
==纪念馆简介==
 
==纪念馆简介==
  
   [[老舍]]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院,原为老舍故居, 即" 丹柿小院"
+
   [[老舍]]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院,原为老舍故居 。因院中种有两棵柿子树 也叫“ 丹柿小院
  
 
   丰富胡同属东城区东华门地区,是灯市口西街路北从西往东数的第二条胡同,自北向南沟通大草厂胡同和灯市口西街,长170余米。清[[乾隆]]时称"风筝胡同",宣统时称"丰盛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因与西城区的"丰盛胡同"重名,遂改称"丰富胡同"。
 
   丰富胡同属东城区东华门地区,是灯市口西街路北从西往东数的第二条胡同,自北向南沟通大草厂胡同和灯市口西街,长170余米。清[[乾隆]]时称"风筝胡同",宣统时称"丰盛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因与西城区的"丰盛胡同"重名,遂改称"丰富胡同"。
  
    丰富胡同19号,在胡同南口内西侧, 一座二进 四合院,占地面 积500 平方米。 东, 是一座随墙"小 门楼" 内迎面 贴着里院东厢房南山墙向南 成的"一字 影壁" 遮挡住通 往里院 的二门 街门南侧 有两间南房,为 外院 。二门 里院南房与东厢房之间 有北房3间,北 两侧各有耳房1 间, 有东、西厢房各3 间和 南房。院内房屋的屋面虽然是合瓦清水脊,但墙体却不是整砖到顶的清水墙,而是被称 "四角硬、棋盘心"的墙体 即:墙体上下左右四周用整砖砌成,中 外罩灰皮的碎砖墙。小院的规格和布局透露出它最初的主 应该是户"小康人家",且具有一定 文化品位 小门、小院、"小门楼"和"四角硬"的墙体揭示出其主人决不 高官富贾,既没有值得炫耀 社会地位 也没有更多的富余钱财。小院只能因地制宜,不过,小院的布局却是中规中矩,甚至可以说是颇具匠心
+
  老舍纪念馆 典型的北京 四合院 建筑格局 硬山隔檩,纯木结构,整个院落布局紧凑。 占地面 积400 平方米。 坐西朝 东, 灰瓦 门楼,门 扇为黑漆油饰。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 是座 砌影壁, 中心贴个大红福字做装饰。 往里 走是个不大的小 院, 有两间南房, 门房 二门 ,迎面是一座北京现 已少见的五彩小木影壁。转过影壁 便到了纪念馆的主要部分。 中正 间, 间和 西次 间为 客厅 东次 间是 老舍夫 胡絜青 卧室兼画室 西耳房 老舍先生 卧室兼书房 现已按原貌对观众开放 <ref>[http://wukong.shufadashi.com/b/81/lsjngxbjx.html 关于老舍纪念馆]</ref>
  
 
   院子东西各3间厢房,现辟为展室,从第一篇小说《小铃儿》到最后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老舍先生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作品荟萃其间,再现了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北面3间为正房,现为原状陈列,展示了先生当年的生活原貌。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在这不大的客厅里,曾聚会过很多文化名人,周总理也曾三次到此做客,就坐在靠西边的沙发上,与先生亲切交谈。东次间为卧室。西耳房就是老舍的书房兼工作室,书房内的光线很暗,书桌对着门,背后是嵌在墙里的大书架。书桌是硬木的,桌面嵌着青色大理石,上面放着文房用品,其中有齐白石为他刻的印章,冯玉祥将军送他的圆形玉石印泥盒,有他收藏的清朝文人李渔的砚台,上面刻有“笠翁李渔书画砚”字样。还有一个黄铜做的烛台,似乎是美国带回来的,烛台上面有一个打棒球的小人雕像。桌面上当然少不了月份牌,日期还停留在“1966年8月24日,星期三,阴历八月初九”。40多年前的这个日子,老舍离开了自己的家,再也没有回来。<ref>[http://roll.sohu.com/20141113/n406006875.shtml “人民艺术家”老舍(组图)]</ref>
 
   院子东西各3间厢房,现辟为展室,从第一篇小说《小铃儿》到最后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老舍先生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作品荟萃其间,再现了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北面3间为正房,现为原状陈列,展示了先生当年的生活原貌。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在这不大的客厅里,曾聚会过很多文化名人,周总理也曾三次到此做客,就坐在靠西边的沙发上,与先生亲切交谈。东次间为卧室。西耳房就是老舍的书房兼工作室,书房内的光线很暗,书桌对着门,背后是嵌在墙里的大书架。书桌是硬木的,桌面嵌着青色大理石,上面放着文房用品,其中有齐白石为他刻的印章,冯玉祥将军送他的圆形玉石印泥盒,有他收藏的清朝文人李渔的砚台,上面刻有“笠翁李渔书画砚”字样。还有一个黄铜做的烛台,似乎是美国带回来的,烛台上面有一个打棒球的小人雕像。桌面上当然少不了月份牌,日期还停留在“1966年8月24日,星期三,阴历八月初九”。40多年前的这个日子,老舍离开了自己的家,再也没有回来。<ref>[http://roll.sohu.com/20141113/n406006875.shtml “人民艺术家”老舍(组图)]</ref>
行 105: 行 105:
 
 老舍故居14.jpg|
 
 老舍故居14.jpg|
 
 老舍故居15.jpg|
 
 老舍故居15.jpg|
老舍故居16.jpg|
 
老舍故居17.jpg|
 
 
</gallery>
 
</gallery>
 
 图片来源:<ref>[http://travel.qunar.com/p-pl4672799 在北京灯市口西街的小胡同里]去哪儿</ref>
 
 图片来源:<ref>[http://travel.qunar.com/p-pl4672799 在北京灯市口西街的小胡同里]去哪儿</ref>

於 2020年3月6日 (五) 15:50 的最新修訂

老舍紀念館,著名作家老舍在北京的故居。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老舍紀念館
別名: 老舍故居、丹柿小院
地理位置: 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院
面積: 300平方米 景點級別: AAA級
開放時間: 9:00-16:00(周一閉館) 門票價格: 免費參觀
電話: 010-65599218 諮詢電話: 010-65142612
郵箱: laoshe1899@126.com 預約: 團體觀眾務必提前一天以上預約
展館內容: 故居原狀陳列(北京四合院),老舍的生活與創作展覽。
網站: http://www.bjlsjng.com
微博: http://weibo.com/u/2674876691
行車路線: 燈市西口站下車往西走或北京婦產醫院站下車往東走。

紀念館簡介

  老舍紀念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院,原為老舍故居。因院中種有兩棵柿子樹,也叫「丹柿小院」。

  豐富胡同屬東城區東華門地區,是燈市口西街路北從西往東數的第二條胡同,自北向南溝通大草廠胡同和燈市口西街,長170餘米。清乾隆時稱"風箏胡同",宣統時稱"豐盛胡同";1965年整頓地名時,因與西城區的"豐盛胡同"重名,遂改稱"豐富胡同"。

老舍紀念館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築格局,硬山隔檁,純木結構,整個院落布局緊湊。占地面積400平方米。正門坐西朝東,灰瓦門樓,門扇為黑漆油飾。進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磚砌影壁,中心貼個大紅福字做裝飾。往裡走是個不大的小院,只有兩間南房,是為門房。進二門,迎面是一座北京現在已少見的五彩小木影壁。轉過影壁,便到了紀念館的主要部分。院中正房三間,明間和西次間為客廳,東次間是老舍夫人胡絜青的臥室兼畫室。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臥室兼書房,現已按原貌對觀眾開放。[1]

  院子東西各3間廂房,現闢為展室,從第一篇小說《小鈴兒》到最後一部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老舍先生各個時期不同版本的作品薈萃其間,再現了先生一生的創作成就。北面3間為正房,現為原狀陳列,展示了先生當年的生活原貌。明間和西次間為客廳,在這不大的客廳里,曾聚會過很多文化名人,周總理也曾三次到此做客,就坐在靠西邊的沙發上,與先生親切交談。東次間為臥室。西耳房就是老舍的書房兼工作室,書房內的光線很暗,書桌對着門,背後是嵌在牆裡的大書架。書桌是硬木的,桌面嵌着青色大理石,上面放着文房用品,其中有齊白石為他刻的印章,馮玉祥將軍送他的圓形玉石印泥盒,有他收藏的清朝文人李漁的硯台,上面刻有「笠翁李漁書畫硯」字樣。還有一個黃銅做的燭台,似乎是美國帶回來的,燭台上面有一個打棒球的小人雕像。桌面上當然少不了月份牌,日期還停留在「1966年8月24日,星期三,陰曆八月初九」。40多年前的這個日子,老舍離開了自己的家,再也沒有回來。[2]

  1949年12月9日,老舍應周恩來總理邀請由美國回國抵天津,兩天後到北京,受到周總理的接見。1950年4月,老舍買下了這座院子,在此居住了17年。他一生顛沛流離,晚年歸鄉,這裡是他除出生地外,住得最久的一處。老舍對小院是滿意的,也精心地進行裝點,還在院子裡種植了兩棵柿子樹,每到金秋時節,橘紅色的柿子掛滿枝頭,老舍的夫人胡絜青給小院起了個雅號--丹柿小院。老舍喜愛養花,寫作累時,便到院中賞花,綠葉叢中綴滿紅柿,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老舍先生在這裡生活、工作了16年,曾幾次接待周恩來總理和末代皇帝溥儀來訪,還接待過巴金、曹禺、趙樹理等許多文化名人。老舍在"丹柿小院"里創作了話劇《方珍珠》、《龍鬚溝》、《青年突擊隊》、《女店員》、《全家福》、《茶館》,小說《西望長安》、《無名高地有了名》、《正紅旗下》等。此外,還創作了大量的散文、詩歌、雜文和曲藝作品等。話劇《茶館》被稱為中國近代史的史詩,《龍鬚溝》則是新中國的讚歌。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籌建過程

時間 籌建
1984 5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將老舍故居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1994 老舍夫人攜子女向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市長李其炎寫信,提出將老舍故居連同老舍收藏的部分字畫、古董捐獻給國家,同時胡絜青也願意將她本人創作的美術作品捐獻給國家。
1997 7月老舍家屬有償將老舍故居捐獻給國家。捐獻交接儀式在北京市政府舉行,市委書記賈慶林等市領導出席,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老舍夫人胡絜青攜子女出席。
1998

5月18日 "老舍故居籌建處"開始組建,1998年6月4日召開第一次老舍紀念館籌建會。隨後進入緊張的籌建工作。
10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示"同意將老舍故居改建成老舍紀念館"。

1999 2月1日,老舍誕辰100周年前夕,老舍紀念館正式對社會開放。
2014 閉館修繕四個月後,老舍紀念館於2014年8月19日重新對公眾開放。

故居圖片

人物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現代著名作家,曾任小學校長、中學教員、大學教授。抗戰期間,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工作,為團結廣大文藝工作者參加抗日宣傳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解放後,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務。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一生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如《四世同堂》、《駱駝祥子》、《茶館》、《龍鬚溝》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