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老虎心 基本資料
學名 Caesalpinia bonduc
界名 植物界
門名 維管束植物門
綱名 木蘭綱
目名 豆目
科名 豆科
保育等級[1]
‧莖: 蔓性大藤本,莖長可達 10 公尺以上,具有多數分枝,莖、枝條及小枝條,花序及葉軸上均密生有針刺,並被有軟毛。
‧葉: 葉為二回羽狀複葉,長 40~70 公分;嶼片 6~10 對,長 8~20 公分,小葉 12~24 枚,對生或近似對生,卵形、卵狀橢圓形或橢圓狀長橢圓形,長 2~5 公分,寬 1~2.5 公分,先端銳尖,基部鈍,全緣,幼時密佈黃色毛茸,後逐漸脫落呈光滑狀;托葉呈一回或二回羽狀,近似殘存,由 3~5 枚卵形、凹頭的小葉組成。
‧花: 花多數,帶有香味,黃色,開放時徑 0.9~1.0 公分,腋生總狀或圓錐花序;苞片線狀尖椎形;花梗長 0.5~0.7 公分,花萼深裂,萼片覆瓦狀,有銹色毛茸,裂片反捲;花瓣展開,長橢長 0.8~1.2 公分,寬 0.25~0.35 公分;雄蕊 10 枚,離生,傾斜;花藥長橢圓形,花絲絲狀;子房無柄或近似無柄,胚珠少。花期 1~3 月。
‧果: 莢果長橢圓形,成熟時 2 瓣裂,長 5~8 公分,寬 3~5 公分,外被細刺;種子 1~2 枚,球形或卵形,灰藍色。果期 3 月至 6 月。
形態特徵
攀緣或蔓性灌木。全株除著生銳鉤刺外,尚被有褐色短毛。葉為偶數二回羽狀複葉,羽片3~5對,對生,羽軸基部具倒向銳鉤刺1對;小葉6~8對,對生,卵狀橢圓形,先端突尖,並具微凹頭,長約2公分(cm);小葉柄基部各具倒銳鉤刺。花成圓錐花序狀,黃色;萼深5裂,裂片長橢圓形;花瓣5片,大小幾相等;雄蕊10枚,離生。莢果成歪橢圓形,長約6公分(cm),與花軸均生有粗銳刺。種子千白色,有光澤。
生活習性
分布於高雄及恆春沿海之叢林內。另分布於熱帶各地。
分佈範圍
國家公園分布狀況: 東沙國家公園 台江國家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 (**表根據文獻記載,本物種曾出現於該國家公園,但目前無具體分布圖資料)**[2]
- 國家公園區域內老虎心分佈地點
淺色部份為國家公園範圍,深色點為物種分佈位置 分布圖僅表示歷年保育研究報告的調查地點中,有紀錄到該物種的區域位置,不代表空白部分完全沒有物種分布。
用途
1.綠籬用:有刺,具攀延性,有阻絕功能,平原地區常栽培作綠籬。
2.日常用途:果殼、莖皮含鞣質,可製栲膠;種子可榨油。
3.藥用:性味:葉:苦、涼;種子:苦、涼。
4.效用:莖:袪瘀止痛,清熱解毒,驅蟲,通便。治急、慢性胃炎,胃潰瘍,痢疾,消化不良,腸道蟲積,便秘,癰瘡腫癤;種子:行氣袪瘀,消腫。治胃痛,腹痛,目赤腫痛,瘡瘍。
特徵
匍匐性木質有刺藤本,長可達 10 公尺或更長,莖具刺,各部均被黃色柔毛;刺直或彎曲。葉長 30~45 公分;葉軸有鈎刺;羽片 6~9 對,對生;羽片柄極短,基部有刺1枚;托葉大,葉狀,常分裂,脫落;在小葉著生處常有托葉狀小鉤刺1對;小葉 6~12 對,膜質,長圓形,長 1.5~4 公分,寬 1.2~2 公分,先端圓鈍而有小凸尖,基部斜,兩面均被黃色柔毛。總狀花序腋生,具長梗,上部稠密,下部稀疏;花梗長 0.3~0.5 公分;苞片錐狀,長 0.6~0.8 公分,被毛,外折,開花時漸脫落;花托凹陷;萼片 5,長約 0.8 公分,內外均被鏽色毛;花瓣黃色,最上面一片有紅色斑點,倒披針形,有柄;花絲短,基部被綿毛;子房被毛。莢果革質,長圓形,長 5~7 公分,寬 4~5 公分,頂端有喙,膨脹,外面具細長針刺;種子 2~3 顆,近球形,鉛灰色,有光澤。花期 1~3 月;果期 3 月至 6 月。[3]
圖片集錦
- 總狀花序腋生
- 幼果。托葉羽裂,宿存
- 莢果有刺,具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