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耧斗菜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耧斗菜属毛茛科,约70种,分布于北温带,我国有13种,产西南至西北和东北,是一种美丽的花卉。[1]

特征描述

多年生草本。从茎基生出多数直立的茎。基生叶为二至三回三出复叶,有长柄,叶柄基部具鞘;小叶倒卵形或近圆形,中央小叶三裂,侧面小叶常二裂;茎生叶通常存在,比基生叶小,有短柄或近无柄。花序为单歧或二歧聚伞花序。花辐射对称,中等大或较大,美丽。萼片5,花瓣状,紫色、堇色、黄绿色或白色。花瓣5,与萼片同色或异色,瓣片宽倒卵形、长方形或近方形,罕近缺如,下部常向下延长成距,距直或末端弯曲呈钩状,稀呈囊状或近不存在。雄蕊多数,花药椭圆形,黄色或近黑色,花丝狭线形,上部丝形,中央有1脉。退化雄蕊少数,线形至披针形,白膜质,位于雄蕊内侧。心皮5(-10),花柱长约为子房之半;胚珠多数。蓇葖多少直立,顶端有细喙,表面有明显的网脉;种子多数,通常黑色,光滑,狭倒卵形,有光泽。

分布

约70种,分布于北温带。我国有13种,分布于西南、西北、华北及东北。

生长习性

耧斗菜属喜气候凉爽,耐寒性强,可耐-5℃的低温,在华北及华东地区不需防寒措施就可露地越冬种植。不耐夏季的高温酷暑,在半阴处生长良好,在富含腐殖质丰富、保水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生长健壮。

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外很早就开展了耧斗菜属植物的经典分类和细胞分类学方面的研究,在细胞学、生殖生物学、传粉生物学、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地研究。 我国对耧斗菜属植物的研究有。赵一之(1986)对内蒙古耧斗菜属植物进行了研究,记载了内蒙古境内分布的耧斗菜属植物有 6 个种、2 个变型,为中国植物区系及内蒙古植物区系增加了新的资料。费砚良 (l988)对耧斗菜的引种栽培进行了研究,包括对 4 种耧斗菜的种子千粒重及发芽率、物候期、繁殖和栽培要点进行了研究。梁明等(1995)对数种野生花卉进行了引种驯化,其中对耧斗菜进行了组培繁殖,将胚轴切断接种于培养MS+NAAO.02-0.2mg/l 十6-BA2-3mg/l 中,25d 左右在幼茎切口处长出淡绿色芽状物,生长迅速,20d 左右即可长成具根的小植株。傅德志等(1995)对耧斗菜属花部形态发生进行了研究。邢爱英等 (1998)对华北耧斗菜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营养成份进行了研究,另外进行了华北耧斗菜种子育苗技术试验。予茜等(2004)对华北耧斗菜的繁殖行为进行了研究,了解了该物种传粉机制并探讨了其在不稳定传粉环境中的繁殖策略。包卫国(2004)对耧斗菜的制种技术进行了研究 。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时间在3月下旬至4月初或8月中旬至9月上旬最为适宜。此时温度适宜耧斗菜的生长。分株方法为:将整棵植株连根从地下掘起,每个根颈部带3~5个芽为一株剪,每个剪口处可用硫磺粉或草木灰消毒剪下另行栽植。老根或病根应以并剪掉,以防染病。可盆栽或地栽,栽后浇一次透水,放在阴凉处1~2周,新株逐渐恢复生长,次年即可开花。

播种繁殖

播种繁殖是耧斗菜的主要方法,宜在每年春、秋两季进行。为了调整耧斗菜的播期,采收后可立即播种,播种基质可按草炭:园土:珍珠岩=5:3:2的比例配制,用铁锹翻3~4遍,一定要混合均匀,采用撒播的方式播种,覆土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播种后始终要保持土壤湿润,经常洒水或喷水保湿,在15~25℃条件下,1个月左右可出苗。当温度超过30℃时,种子不能发芽。一般栽培种,其种子发芽温度适应性较强,20天后出苗。苗长到4~5厘米左右时进行分栽移植。分栽后两周左右,苗高约10厘米时进行定植。定植后加强肥水管理,当年可以长成壮苗,待植株长到高40厘米应立即摘心,以控制株高。冬季可在基部培土,便可安全越冬。第二年生长迅速,初夏大部分就可开花。

栽培管理

耧斗菜最好种植在有半荫的地块,如在高大乔木下或灌丛旁种植,以避开全日光照射。生长旺季每15 天浇水 1次,每月追肥1次,并应经常松土,以保持土壤疏松,促进植株发根。忌积水,忌高温高湿,如排水不畅或有积水,且温度越过30 ℃,则叶片变黄,甚至根部变黑腐烂,严重时植株便会死亡。另外,3年生以上植株,往往因其根部逐渐老化,根颈部位萌芽减少,使植株长势减弱,植株开花减少,因此应及时更换新株,一般每3~4年更换1次即可。耧斗菜花后1~2个月果实陆续成熟,注意随时采收,可将成熟果枝剪下晾至果皮干裂后,搓出种子保存。种子寿命约2年。

耧斗菜病虫害较少,有时有蚜虫为害嫩叶及幼芽,夏季偶有金龟子咬食花朵,可用40%乐果乳剂1000 倍进行防治。

应用价值

园林应用价值

本属植物,花姿娇小玲珑,花色明快,适应性强,宜成片植于草坪上、疏林下,春天草地上开满星星点点小黄花,野趣盎然,也宜洼地、溪边等潮湿处作地被覆盖。自然式栽植、花境、花坛,岩石园。优良庭园花卉,叶奇花美,适于布置花坛、花径等,花枝可供切花。

药用及食用

秦岭耧斗菜(A. incurvata)、小花耧斗菜(A. parviflora)等少数种类可供药用。

华北耧斗菜(A. yabeana )的根含糖类,可制饴糖。

下级分类

  1. 暗紫耧斗菜(Aquilegia atrovinosa Popov ex Gamajun.):茎密被短柔毛;萼片和花瓣都为暗紫色,有时近黑色,花瓣距的末端约成100度角向内弯曲(新疆) 。
  2. 无距耧斗菜(Aquilegia ecalcarata Maxim.):花瓣无距或有短而细的距,距长2-6毫米,粗1.5-2毫米;花较小,萼片和花瓣均长1-1.4厘米,紫红色(四川、贵州北部、湖北西部、河南西部、陕西、甘肃、青海)。其变形为细距耧斗菜(Aquilegia ecalcarata Maxim. form. semicalcarata (Schipcz.) Hand.-Mazz.)
  3. 大花耧斗菜(Aquilegia glandulosa Fisch. ex Link.):花较大,直径6-9厘米;萼片长3-4.5厘米,宽1.5-2.5厘米;花瓣的距比瓣片短(新疆。
  4. 秦岭耧斗菜(Aquilegia incurvata P. K. Hsiao):花较小,直径约2.2厘米,距长1.2-1.5厘米;萼片外面无毛(陕西和甘肃的南部)。
  5. 白山耧斗菜(Aquilegia japonica Nakai & Hara):茎无毛;萼片狭卵形,最宽处接近中部,顶端圆或钝(吉林)。
  6. 白花耧斗菜(Aquilegia lactiflora Kar. & Kir.):花白色,萼片长1.4-2厘米,明显比瓣片长(新疆西北部)。
  7. 腺毛耧斗菜(Aquilegia moorcroftiana Wall. ex Royle):萼片长1.4-2.1厘米;雄蕊比瓣片长或近等长,花药黄色(西藏西部。
  8. 尖萼耧斗菜(Aquilegia oxysepala Trautv. & C. A. Mey.):萼片长2.5-3.1厘米;蓇葖长2.5-3厘米(北) 。其变种为黄花尖萼耧斗菜(Aquilegia oxysepala Trautv. & C. A. Mey. form. pallidiflora (Nakai ex T. Mori) Kitag.)
  9. 甘肃耧斗菜(变种)(Aquilegia oxysepala Trautv. & C. A. Mey. var. kansuensis Brühl):萼片长1.6-2.5厘米;蓇葖长1.2-1.7(-2.5)厘米(云南西北、四川、湖北西部、陕西、甘肃)。
  10. 小花耧斗菜(Aquilegia parviflora Ledeb.):茎生叶通常不存在;花瓣的距与瓣片近等长,均长3-6毫米;雄蕊伸出(黑龙江)。
  11. 直距耧斗菜(Aquilegia rockii Munz):萼片长2-3厘米;雄蕊比瓣片短,花药黑色(云南西北、西藏东部、四川西南)。
  12. 西伯利亚耧斗菜(Aquilegia sibirica Lam.):茎通常有短柔毛,稀近无毛;萼片宽卵形,最宽处在中部以下,顶端微尖(新疆)。
  13. 耧斗菜(Aquilegia viridiflora Pall.):花黄绿色或褐紫色,萼片长1.2-1.5厘米,比瓣片略长或略短(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其变种有紫花耧斗菜(Aquilegia viridiflora Pall. form. atropurpurea (Willd.) Kitag.)
  14. 华北耧斗菜(Aquilegia yabeana Kitag.):花瓣与萼片同色,均为紫色;萼片长(1.6-)2-2.6厘米,宽7-10毫米;蓇葖长(1.2-)1.5-2厘米;叶背面通常有较长柔毛(陕西、河南西部、山西、山东、河北、辽宁部)。其变种有黄花华北耧斗菜(Aquilegia yabeana Kitag. form. luteola S. H. Li & Y. Hui Huang)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