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耶胡达"阿米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耶胡达·阿米亥
原文名 Yehuda Amichai
出生 (1924-05-03)1924年5月3日
德国维尔茨堡
逝世 2000年9月22日(2000-09-22)(76岁)
国籍 以色列
教育程度 希伯来大学
活跃时期  
知名于 1982年度以色列奖
知名作品 《现在及他日》
《此刻在风暴中》
《开·闭·开》

耶胡达·阿米亥(Yehuda Amichai,1924-2000),以色列当代诗人,[1]其主要作品有诗集《现在及他日》、《此刻在风暴中》、《开·闭·开》等。

1924年5月3日,耶胡达·阿米亥出生于德国维尔茨堡。1935年,随家迁居巴勒斯坦。曾先后参加二战、以色列独立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以及赎罪日战争。1948年开始创作诗歌,1955年出版了以色列文学史上第一代口语化的希伯来语诗歌《现在及他日》。曾获得1982年度以色列奖。2000年9月22日,耶胡达·阿米亥因患癌在耶路撒冷去世,享年76岁。

人物经历

  • 1924年5月3日,耶胡达·阿米亥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维尔茨堡,"耶胡达"是个典型的希伯来名字,乃"犹大"一名的现代拉丁拼法,但"阿米亥"不是他的本姓--他出生时有个德国姓氏:普佛伊费尔(Pfeuffer)。从儿童时代起,阿米亥便开始学希伯来文,后来上了宗教学校。
  • 1935年,随家迁居巴勒斯坦;后入耶路撒冷中学。
  • 1936年,他笃信正统宗教的商人父亲,才给全家择定了新的希伯来姓氏阿米亥,意思是"吾民生存"。进入青春反叛期的耶胡达·阿米亥,开始对正统的犹太教信仰产生拒斥,令其父母大为沮丧。
  • 1942年,中学毕业后,耶胡达·阿米亥自愿加入了英军的犹太旅,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法西斯战于北非。
  • 1946年,加入了巴勒斯坦的犹太复国主义地下武装突击队帕马奇(Palmach),并参加了1948年的独立战争,在内盖夫沙漠地区与阿拉伯军队作战。战后在希伯来大学求学,开始在杂志发表诗。
  • 1955年,阿米亥大学毕业,在耶路撒冷一中学内谋得教职。同年,在开始诗歌创作六年之后,他出版了自己的首本诗集《现在及他日》,是以色列文学史上第一代口语化的希伯来语诗歌。
  • 1956年,由于苏伊士运河危机,阿以之间再度开战,史称第二次中东战争,阿米亥又从军上前线。
  • 1958年,阿米亥的第二部诗集《两种分离的希望》(Two Hopes Apart)出版,从此奠定了他在以色列诗坛和作为"帕马奇一代"(指以色列独立战争期间有从军经历的作家)代表人物的地位。
  • 1962年,阿米亥发表了剧本《尼尼微之旅》,并陆续出版了数本小说。


  • 1968年,出版诗集《此刻在风暴中》,受到评论界高度评价,大量被翻译成英文。
  • 1971年,开始在伯克利加州大学做访问教授(直到1976年),发表第二部小说《野店》。
  • 1977年,出版《阿门》,自己完成英文翻译版本。
  • 1982年,因为"在诗歌语言上的革命性变化",获得了该国最高荣誉"以色列奖"。
  • 2000年9月22日,耶胡达·阿米亥因患癌在耶路撒冷去世,享年76岁。

诗作

我经过一栋房子=

我经过一栋房子

我经过一栋以前我住过的房子: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仍在一起低语。

多年来楼梯上的电灯泡无言地

作营营声--开,关,开。

钥匙孔像细小的伤口

流出所有的血,里面

人们苍白如死亡。

我要再次站著一如我的

初恋,倚靠在门柱

整夜拥抱你,站著。

向晚当我们离开时

房子开始破碎崩溃

自那以后城市

自那以后整个世界。

我要再次有这个渴望

直到皮肤出现深红的烧伤疤。

我要再次被记在

生命之书里,再次

天天被记,直到

那只执笔之手痛苦。[2]

主要作品

作品名称 作品类型 创作时间
《现在及他日》 诗集 1955
《两种分离的希望》 诗集 1958
《尼尼微之旅》 剧本 1962
《诗1948-1962》 诗集 1963
《耶路撒冷》 诗集 1967
《诗作》 诗集 1968
《此刻在风暴中》 诗集 1968
《野店》 小说 1971
《耶路撒冷和我自己的诗》 诗集 1973
《阿门》 诗集 1977
《时间》 诗集 1979
《问与答》 诗集 1983
《神恩的时刻》 诗集 1983
《你本是人,仍要归于人》 诗集 1985
《游记》 诗集 1986
《耶路撒冷诗篇》 诗集 1988
《甚至拳头也曾经是五指伸开的手掌》 诗集 1991
《开·闭·开》 诗集 1998

创作特点

主题

阿米亥属于"新浪潮时代"的诗人,他对过去以色列人的集体经验兴趣较少,而是更加在乎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刻画。随着时局的发展,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日趋紧张,作家和诗人也纷纷转向"犹太复国主义",而中东的两次大型战争(1973年的七日战争及1982年的入侵黎巴嫩事件),也都深深地影响了以色列的作家和诗人。以色列作家和诗人由于这两次战争,分成两类:一类是投入到战火中的慷慨歌哭,另一类是对战争的恐惧和批评。阿米亥属于后者。他自诗歌创作伊始,就从未停止过对战争的关注与思考。他的战争题材诗歌往往表露出一种强烈的反战倾向。在这些诗歌中,以色列的地缘文化都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决定了诗歌的主题,意象,语言等方方面面。然而,诗人在诗歌中对地缘文化并非是全盘的吸纳和借鉴,而是着力于对地缘文化进行当代意义上的重新诠释和续写。从而使自己的诗歌摆脱了传统地缘文化的制约与束缚,成为当代地缘文化的建构者。阿米亥生前承认自己是非常政治化的诗人,因为每一个以色列人,不管是左派或是右派,都生活在政治的高压和生存的紧张中。他出乎意料地和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重叠,[3]


阿米亥的诗生动地将宗教、历史、时间等抽象宏大的主题放置在个人情感,尤其是男女两性情感这一比喻性语境中,以激情的释放与克制来对照前述主题的边界,从而轻而易举地唤起阅读者的共感。 在他的诗歌中表达出来的是他一贯的恒久主题:爱情、舐犊之爱、战争及其后果、上帝/父亲、童年、时间、土地,以及耶路撒冷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此前从没有一位诗人,像阿米亥这样,如此细致地用诗歌这种形式,来描写耶路撒冷五光十色的日常生活。他说:"耶路撒冷最神奇之处便是,我总能从中发现不知道的小角落。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小城市"。他去世后,以色列《国土报》刊文称,耶路撒冷失去了它"最柔情的爱恋者"。在他的诗里,个人幸福是一切事物的准绳,亲情高过国家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律令。在战乱的世界上,爱――而不是上帝,是惟一的庇护所,尽管它十分脆弱。他的诗也写战争,但没有英雄主义和荣耀感,而上帝要为缺乏慈爱而负责。他的作品凸显了传统希伯来诗歌中难得一见的世界视角,他将现代与传统,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深厚的普世意义融为一体,再现了整个人类、犹太民族,以及每一个人的生存境遇。他晚年的作品在形式上变得更为松散,主题亦不再那么精确,[4]

风格

阿米亥写诗的风格就像音乐家处理巴哈的《逃亡曲》一样,一定要把原来的面貌打破、打散、扩大,在经典式的形式和音序中加入爵士乐的音符。二战期间,阿米亥开始阅读英国诗人艾略特和奥登的作品,并以古老的希伯来文写作诗歌,他的了不起之处是:把希伯来文这种神性和宗教性的语言,加以"古为今用"。他的首本诗集《现在及他日》是以色列文学史上第一代口语化的希伯来语诗歌,标志着一种全新风格的诞生。1956年,由于苏伊士运河危机,阿以之间再度开战,史称第二次中东战争,阿米亥又从军上前线。他这一时期的诗歌表现出明显的爱国主义,以及对新生的以色列国家的认同,诗中大量用典,包括圣经语汇,且广涉犹太人的历史。但他随后的作品愈加简洁,口语化的特色更为明显,评论家指出,这明显是受了英国诗风的影响。1958年,阿米亥的第二部诗集《两种分离的希望》出版,从此奠定了他在以色列诗坛和作为"帕马奇一代"(指以色列独立战争期间有从军经历的作家)代表人物的地位。此时的阿米亥,在诗艺上的革命性姿态更为明显,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成了诗作的主体,那些传统上被认为不宜入诗的语汇,如坦克、飞机、汽油,以及某些专业术语,都出现在他的诗中,并混以《圣经》的句式,或祈祷书的语气,以及德国的抒情诗风和英国诗的现代主义。一方面,他让古老的希伯来语焕发了青春;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方式肢解和重构着古老的希伯来习语。他的诗完全是现代的,他把那些在传统上被认为不宜入诗的词汇,以及某些专业术语,混以《圣经》的句式,或祈祷书的语气,以及德国抒情诗风和英国诗的现代主义,[5]

阿米亥的诗集富于叙事色彩和真情实感,从不乏味,完全可以从头读到尾。而有些段落又是优美的抒情。他以十足的个人化和口语化语言,与希伯来诗歌数千年来面对民族苦难时的集体声音决裂。他的语言是简洁的,却凝聚了高度的技巧;他的体验是个人的,却包藏着集体的记忆;他的感情表面上是单纯的,内里却复杂而深奥。阿米亥坚信,现代诗万不可回避现代主题,但又不能完全脱离传统。他以十足的个人化和口语化,与希伯来诗歌数千年来面对民族苦难时的集体声音决裂。[6]

人物评价

耶胡达·阿米亥的诗歌对我提出了挑战,因为我们写的是同一片土地。他想依照自己所需来使用风景和历史,而这基于我被摧毁的身份。所以我们之间有一种竞争:谁是这土地之语言的拥有者?谁更爱它?谁写得更好?[7]

耶胡达·阿米亥的诗透明而睿智,善于把日常与神圣、爱情与战争、个人与民族等因素糅合起来。他是我们的伟大诗人之一。他那平静、清晰、超然而热情的语调令人永远难忘。[8]

耶胡达·阿米亥的诗给予我的影响,便是把我自己的人生放在我面前--不知怎么就把它打开了,让我们从头再活上一次,展现每一时刻的全部丰富之处,并将我从自己的思想牢笼中解放出来。我想要做的,是保留阿米亥自己在英语里说话的音质和语调,对我来说,只有在这样的复原里,才会出现诗歌的奇迹般的真实。这也就是庞德所说的诗学的首要美德--"心灵的音调"。[9]

参考资料

  1. "帕马奇一代"代表人物。
  2. Udn - 以色列诗人耶胡达阿米亥(Yehuda Amichai 1924-2000)
  3. 而个人和历史一直是不可分开的。
  4. 甚至放弃了主题。
  5. 让古老的希伯来语焕发了青春。
  6. 他第一次用希伯来语唱出了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歌。
  7. (巴勒斯坦诗人马哈穆德·达威什评 )
  8.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评 )
  9. (英国诗人特德·休斯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