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聂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聂力
出生 1930年9月
上海
国籍 中国
职业 军人
知名于 开国元帅聂荣臻之女 世界第一位女中将

聂力[1] 1930年9月生,女,祖籍重庆江津人。毕业院校,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第一位女中将。曾任国防部科委科技部副局长,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等职。

为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妇联副主席,七届、八届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7月24日,晋升中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位女性中将。父亲是聂荣臻元帅,丈夫是丁衡高上将,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防科工委主任。

人物关系

丈夫 丁衡高

父亲 聂荣臻 母亲 张瑞华

人物履历

  • 1930年9月23日聂力出生在上海。
  • 1947年进入荣臻子弟小学(今北京市八一中学)学习。
  • 1948年进入华北育才中学学习(后与北平师大女附中合并) 。
  • 195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53年高中毕业,第二年考取留学苏联预备班。
  • 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回国后,被分配到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任技术员、工程组长。
  • 1965年至1977年,任七机部一院十三所仪器室主任。
  • 1978年至1982年,任国防部科委科技部副局长。
  • 1982年至1985年担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1993年7月24日,晋升为中将,是中国5位女将军中职务最高的巾帼女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妇联副主席,七届、八届人大代表.

聂力为新中国十大元帅聂荣臻之女,其丈夫为上将丁衡高。

主要经历

长到15岁时才有机会进入1945年在晋察冀解放区刚刚创办的'荣臻子弟小学'(今北京市八一中学)学习。1948年进入华北育才中学学习(后与北平师大女附中合并)。

  • 195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53年高中毕业,第二年考取留学苏联预备班。
  • 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回国后,被分配到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任技术员、工程组长。
  • 1965年至1977年,任七机部一院十三所仪器室主任。
  • 1978年至1982年,任国防部科委科技部副局长。
  • 1982年至1985年担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1993年7月24日,晋升为中将,是中国5位女将军中职务最高的巾帼女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妇联副主席,七届、八届人大代表。

其他信息

1931年底,父亲接到命令,要立即赶赴中央苏区。路途险恶,当然不能携妻带女。聂荣臻几乎没有什么犹豫,就告别了妻女,踏上了漫漫行程。

小聂力3岁那年,母亲便独自一人带着她在黄浦江岸边担任了我党地下交通员。当时,她们母女俩住在英租界内的一个共产党秘密联络点内。可因党内出了叛徒,联络点的同志在一次碰头时,全都被捕了。母女俩被关进监狱以后,敌人千方百计地想从小聂力嘴里套出一点秘密。然而,小聂力却十分听妈妈的话,既不闹也不哭,实在饿极了,就吞两口粗劣得连大人都难以下咽的野菜粥,根本不同那些素不相识的人搭讪。因为特务没有从她们身上查出任何"共产党"的证据,便不得不将她们母女释放了。

小聂力5岁时,党组织为了保证聂荣臻夫人张瑞华母女的安全,决定将聂力寄养在上海一位工人家里,并将张瑞华送去了天津,然后又转到陕西省,托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的关系,护送她到陕北与聂荣臻团聚。

收养聂力的那户人家,收入少,孩子多,生活相当窘迫。小聂力只能一边读小学,一边帮助他家照料几位更小的孩子。当她刚满12岁时,又不得不去纱厂当童工。

1945年,在周恩来的关照下,上海党组织把已经15岁的聂力送到了设在北平的军调部。叶剑英将军交给聂力一张晋察冀军区领导的照片,并对她开玩笑说:"你拿着照片去对,看你长得像谁,谁就是你的爸爸。"

当时,聂力满口上海话,而聂荣臻则不会讲上海话,只能支支吾吾地搭个腔。聂力取出放在贴身衣服里的照片,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连看带比划地说:"这是叶伯伯给我的找爸爸的证件!"然后,父女俩笑成了一团。

由于童年时期的坎坷遭遇,聂力15岁才上了晋察冀解放区刚刚创办的"荣臻学校"(即八一小学的前身)读书。聂力和比自己年幼一半儿的孩子们坐在一间教室里不仅毫不气馁,而且格外奋发努力,从不因父亲是解放区的"首长"而要求特殊照顾,很快就补上了各门功课,成为全校成绩最优异的"大"学生。由于聂力学习勤奋,从小学一直到解放后上的高中,一直是学校里成绩优异的"大"学生。

婚姻家庭

1955年,25岁的聂力也以出色成绩的考上了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由于忙于学业,直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期,同在苏联留学的丁衡高,才闯进她的生活。因受当教师父亲的影响,丁衡高很早就把做学问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

1952年7月,他从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5年后,丁衡高被派往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攻读研究生。从苏联回国后。

1962年,他们在广州留园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婚礼。关于他们的婚礼,陶斯亮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从未见过这么隆重,又这么简单的婚礼。说简单,就是她和丁衡高就这么平平常常地结了婚,日常的装束,既没有喜宴,也没有贺礼……说隆重,是因为有一半以上的元帅,有许多将军都参加了这场婚礼。他们的婚礼对我影响很大。从此后我便不再羡慕婚纱和喜宴,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摆脱传统的现代意识,是真正的洒脱!"

和聂力一样,1961年便获得了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的丁衡高,也以自己踏踏实实的脚步,一直走到了国防科工委主任的岗位。

1993年7月,聂力由少将晋升为中将。

1994年6月,丁衡高被晋升为上将。至此,他们家成了全球最高军衔的家庭。

成就贡献

1960年,聂力从苏联学成回国,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从此踏上了为国防科技事业奋斗的历程

她从实习员、技术员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干到研究室主任,直至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她参加了导弹控制系统自动驾驶仪、"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等大型国防科研工程的研制和组织工作。聂力中将把整个生命都溶进了发展科学技术的伟大事业中。深入科研试验工作第一线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是她的工作作风,关心、爱护科技工作者、为知识分子排忧解难,使她获得了国防科技战线众多科技工作者真诚信任。作为聂帅的独生女儿,父亲的言传身教对聂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父亲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对科技兴国的热望,对知识分子的厚爱深深地影响了女儿。

目前,聂力中将已虽不在军内任职,但她依然关心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她这样看待自己的成就:"我能有今天,完全是由于党的教育和培养。"

聂力:开国元帅之女 世界第一位女中将

高中毕业,第二年又考上留学苏联的预备班。那时聂力已经24岁了。“我这么大了,还去苏联念大学吗?”她请教彭真叔叔。彭真鼓励她:“我18岁才上高小,你们现在条件比我们那时好多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啊!”

聂力牢牢地记住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教导,她迈进了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的大门。

1960年,聂力从苏联回国,和一批留学生被分配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是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她穿上绿军装,从实习员、技术员当起,走上了国防科研道路。她参加了导弹控制系统自动驾驶仪研制,作为下厂工作组成员参加了生产自动驾驶仪等具体技术工作。人是要有信念的,在古今中外人类发展史上,信念始终是动力。她相信中国靠自己的力量一定能把导弹、原子弹等国防尖端武器搞上去。有了信念,她不管干什么,都要干出个样子来。

1971年,聂力从七机部调到科研处工作。

1974年,聂力调到国务院、中央军委“09”、“718”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后任副主任,1976年年底,该办公室由海军移设国防科委。1977年她又调到国防科委科学技术部海军局任副局长。

当时,为了完成洲际运载火箭的全程飞行试验和发展航天技术,海上活动跟踪测量船队必须保质保量完成这一战略任务。

1979年,测量船的总体建筑已基本完成,很快安装完设备。聂力根据叶帅的诗,给起名“远望”号。

经党中央批准,洲际运载火箭于1980年5月至6月之间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向南太平洋发射,进行全程飞行试验。

中国继美国、苏联、法国之后,成为第四个具有海上跟踪测量能力的国家。

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恢复军衔制,聂力成为国防科技界第一个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女军人。

1962年春节,聂力和丁衡高在广州留园喜结良缘。

丁衡高回国后,一心扑在国防科研上,他长期参加并负责导弹的自动驾驶仪、陀螺仪、加速度计、惯性平台的研制工作。十年动乱开始后,他从不参加派性斗争,不管别人怎么“文攻武卫”,他却总是拿着拖鞋到研究室、车间去搞科研生产。1978年,他主持研制成功的“静压空气轴承”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5年,丁衡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国外舆论称为“国防事业专家”,他还首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5年起,丁衡高任国防科工委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现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1993年7月24日,聂力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更感到“任重道远”的含义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