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聊斋志异·三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聊斋志异·三生出自《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异,有记录奇异事件的意思。 [1]

原文

刘孝廉(1),能记前身事(2)。与先文贲兄为同年(3),尝历历言之(4):一世为搢绅(5),行多玷。六十二岁而殁。初见冥王,待以乡先生礼(6),赐坐,饮以茶。觑冥王盏中,茶色清彻;己盏中,浊如醪(7)。暗疑迷魂汤得勿此耶(8)?乘冥王他顾,以盏就案角泻之,伪为尽者。俄顷,稽前生恶录(9);怒,命群鬼捽下,罚作马。即有厉鬼絷去(10)。行至一家,门限甚高,不可逾。方趑趄间,鬼力楚之(11),痛甚而蹶。

自顾,则身已在枥下矣。但闻人曰:“骊马生驹矣,牡也。”心甚明了,但不能言。觉大馁,不得已,就牝马求乳。逾四五年,体修伟。甚畏挞楚,见鞭则惧而逸。主人骑,必覆障泥(12),缓辔徐徐(13),犹不甚苦;惟奴仆圉人(14),不加鞯装以行(15),两踝夹击,痛彻心腑。于是愤甚,三日不食,遂死。

至冥司,冥王查其罚限未满,责其规避(16),剥其皮革,罚为犬。意懊丧,不欲行。群鬼乱挞之,痛极而窜于野。自念不如死,愤投绝壁,颠莫能起。自顾,则身伏窦中,牝犬舐而腓字之(17),乃知身已复生于人世矣。稍长,见便液亦知秽;然嗅之而香,但立念不食耳。为犬经年,常忿欲死,又恐罪其规避。而主人又豢养,不肯戮。乃故啮主人,脱股肉。主人怒,杖杀之。

冥王鞫状(18),怒其狂猘(19),笞数百,俾作蛇。囚于幽室,暗不见天。闷甚,缘壁而上,穴屋而出。自视,则伏身茂草,居然蛇矣。遂矢志不残生类,饥吞木实。积年余,每思自尽不可,害人而死又不可;欲求一善死之策而未得也。一日,卧草中,闻车过,遽出当路;车驰压之,断为两。 冥王讶其速至,因蒲伏自剖(20)。冥王以无罪见杀,原之,准其满限复为人(21),是为刘公。公生而能言,文章书史,过辄成诵。辛酉举孝廉(22)。每劝人:乘马必厚其障泥;股夹之刑,胜于鞭楚也。

异史氏曰:“毛角之俦(23),乃有王公大人在其中;所以然者,王公大人之内,原未必无毛角者在其中也。故贱者为善,如求花而种其树;贵者为善,如已花而培其本:种者可大,培者可久(24)。不然,且将负盐车(25),受羁馽(26),与之为马(27);不然,且将啖便液,受烹割,与之为犬;又不然,且将披鳞介,葬鹤鹳(28),与之为蛇。”

译文

刘举人能记得前世的事情。他和我已故的同族兄长蒲文壁同一年考中举人,曾清清楚楚地谈论前世的事情。

他自称自己第一世是个乡绅,品行多有不检点,活到六十二岁就死了。他初次见到阎王,阎王以乡里长者的厚礼对待他,给他赐坐,请他品茶。他瞥见阎王杯中的茶水非常清澈,而自已杯中却浑浊如胶。他心里怀疑莫非迷魂汤就是这样子?他趁阎王不注意,就将杯中茶水悄悄倒在桌子下面,假装喝完。过了一会儿,阎王查出他前生的罪恶,一怒之下,命令群鬼将他揪下去,罚他做马。立即就有恶鬼将他捆绑起来拉着走。他被拉到一家大院跟前,只见门槛很高,无法跨越。他正踟蹰时,恶鬼用鞭子猛抽了他一下,他疼得栽倒。当他抬头看时,发现自己已在马圈里,只听有人叫道:“黑马生了个小驹,是匹公马。”他心里很清楚,嘴里却说不出话。他觉得肚子很饿,迫不得已,就靠近母马来吃奶。过了四、五年,他就长得身高马大,最怕抽打,一见马鞭,就惊恐逃窜。

每次遇到主人骑他,就放上鞍子,又加上障泥,轻轻拽住辔嚼,这样还不太痛苦。如果遇到仆人、马夫骑他时,不用鞍鞯,用两脚紧紧夹击马腹,直疼到心腑里去。他忍不过这种折磨,气得三天不吃东西,就死了。他第二次到了阴间,阎王一查他罪罚期限未满,责斥他有意逃避惩罚,于是就将他一身马皮剥掉,又罚他做狗。他心里非常懊丧,不愿意去,群鬼对他一顿乱揍,忍不住皮肉疼痛,他就逃窜到荒郊野外。他心想着不如死掉的好,于是气呼呼地走上悬崖往下一跳,跌在地上爬不起来。他再抬头一看,自己已经趴在狗窝里,母狗正爱昵地用嘴添着他的头和身子,他明白自己又生在人世上了。稍稍长大一点,看见粪便之类,他知道那很污秽,闻上却还有些香味,但他决心不去吃那些东西。大约过了一年,他常常气得要死,又害怕阎王责斥自己罪孽未满有意逃避,只好强忍着。无奈主人养着他又不肯杀,于是他故意咬掉主人腿上的一块肉,主人怒不可遏,一顿乱棒将他打死。

他第三次来到阴间,阎王再次审讯他,憎恨他是疯狗,于是又鞭打数百下,再将他罚为蛇。他被关在一间阴暗的房子,见不上太阳,苦闷极了,就沿着墙壁往上爬,从屋子的一个孔穴钻出去。这时他发现自己伏在深草丛中,居然成为一条蛇。他发誓不残害生灵,饥饿的时候,只吞食树上的果子。过了一年多,他常常思索着,自杀不行,害人而死也不行,想找一个好死的上策却没有。一天,他正躺在荒草丛里,听见一阵车轮声传来,他急忙爬出去挡在路当中,车轮飞驰而过,他被压断成两截。阎王纳闷他这么快又来了,他赶快伏在地上申辩。阎王见他这次是无罪而死,就原谅了他,准许他罪期已满再回阳世做人,这就是刘举人。 刘举人一生下来就会说话,读书能过目不忘,辛酉年考中举人。他常常奉劝人:骑马一定要放上鞍子,千万不要用腿夹击马腹,这比用鞭子抽打更厉害。

异史氏说:“禽兽之中,竟有王公大人在其中,其所以如此,是由于在王公大人之中,未必没有禽兽。所以贫贱之人做善事,好比想要得花而栽树;高贵人家做善事,好比已经有了花儿,还要更精心培养其根基。栽下树木可以使其长大开花,培养根基可以使花保持长久开放。否则,拉车或被笼套所束缚,那就是做马;再不然,去吃粪便,经受烹割之苦,那便是做狗;还不然的话,就要披上鳞介,将葬身鹳鹤之腹,这就是做蛇了。”

注释

(1)刘孝廉:名字未详。孝廉,指举人。详《画壁》注。 (2)前身事:前生的经历。 (3)先文贲兄:指作者族兄蒲兆昌。蒲兆昌,字文贵,“文贲”当因“贵”“贲”形近致讹。《淄川县志》谓兆昌字“文璧”,未知何据。蒲松龄在《蒲氏世谱》(现存蒲松龄纪念馆)中,曾作如下记载:“蒲兆昌:公字文贵,明 天启辛酉举人。形貌丰伟,多髭髯;腰合抱不可交。所坐座阔容二人;每诣戚友,辄令健仆荷而从之。为人质直任性,不曲随,不苟合。明鼎革,伪令孔伟其貌,将荐诸当路,公弗许;强之再三,不可,乃罢。自此日游林壑,无志进取。因诸父、昆弟朝夕劝驾,勉就公车,至闱中,不任其苦,一场遂止;后经书业中式矣,衡文者求二、三场不可得,深以为恨。居家闭门自守,不预世事,遂精岐黄之术,问医者接踵于门,虽贫贱不拘也。松龄谨识。” (4)历历:分明的样子。 (5)搢绅:语出《庄子•天下》,也作“荐绅”、“缙绅”,插笏于带间。古时仕宦垂绅(大带)搢笏,因以指称士大夫。 (6)乡先生:《仪礼•士冠礼》郑玄注:“乡先生,乡中老人为卿大夫致仕者。”又《礼仪•乡谢礼》贾公彦疏:“(乡)先生,谓老人教学者。”后世多指辞官乡居有德望的士大夫。 (7)醪(láo劳):未过滤的酒,浊酒。 (8)迷魂汤:迷信传说,人死后服过迷魂汤,即尽忘生前之事。 (9)恶录:迷信传说中阴司记载世人生平恶行的簿籍。 (10)厉鬼:恶鬼。见《左传•昭公七年》。 (11)力楚:用力抽打。楚,牡荆制作的刑杖;这里作动词用。 (12)障泥:马鞯两旁下垂至马腹的障幅,用以遮避泥土。 (13)缓辔:放松马缰;指骑马缓行。 (14)圉(yǔ语)人:本周代养马官,这里指马夫。 (15)鞯装:鞍、鞯之类骑具。鞯,鞍下软垫。 (16)规避:蓄意逃避。规,计谋。 (17)腓(féi肥)字:爱抚喂养。《诗•大雅•生民》:“牛羊腓字之。”腓,遮庇。字,哺乳。 (18)鞫(jū居)状:审问其罪状。 (19)猘(zhì制):狂犬。 (20)蒲伏:通匍匐。剖,表白、辩解。 (21)满限:服罪期满。限,指轮回的限期。 (22)辛酉:指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一六三一年。 (23)毛角之俦:披毛戴角之类,指兽类。俦,群、类。 (24)“贱者”六句:这里以“花”比喻“福报”。意思是,世人要获得或保持其富贵福泽,需要行善积德,从根本处努力。可大可久,语出《周易•系辞上》:“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这里借指行善的功业。 (25)负盐车:驾盐车,指马驾重载。负,应作“服”;主驾(驾辕)为服。语出《战国策•楚策四》,谓老骥“服盐车而上大(太)行。” (26)受羁馽(zhí执):受束缚控制。《庄子•马蹄》:“连之以羁馽。”羁,马笼头。馽,同絷;为了步调习整,连结马前足的绳索。 (27)与之为马:让他变作马。与,以。下文两“与”字同。 (28)葬鹤鹳:葬身鹤、鹳之腹。鹤、鹳常捕蛇为食。

赏析

刘孝廉应该算得上是一个伟大的人了,他不但和命运抗争,而且持续抗争了三生。他不仅仅战胜了阎王对他命运的三次安排,也战胜了自己。 我们常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句话的实质是,我们要和自己的欲望和弱点做斗争。一方面,欲望引领着我们前进,另一方面,欲望也给我们带来很大很多的麻烦和痛苦。芸芸众生既不能完全克服那些不必要的欲望,更无法完全满足自己的这些欲望。我们就在这两者之间苦苦挣扎。生活的苦难不仅仅是这些,还有我们人性中的种种的弱点和缺点,我们要完全克服这些欲望和弱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刘孝廉做到了,被阎王罚作马时,他不食而死;后来被剥皮罚做狗时,他咬了主人一块肉被主人活活打死;再后来被罚作蛇时,有鉴于前两次经历,他没有自杀,也没有害人,而是钻到车轮下断为两截。我只能用伟大这个词来形容他了。 刘孝廉遭到三生做畜生的惩罚,仅仅是他前世作为士大夫时道德上的污点惹得冥王大怒的结果。从这个细节来看背后的本质,是作者对人在道德上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对那些身份高贵的人的要求更高、更苛刻。在作者笔下,尤其是那些士大夫,道德上的恶行肯定会受到惩罚,并且你想规避都不行。刘孝廉就付出了三生的代价。很显然,这就是作者心中理想的道德,所以他说,那些禽兽当中,居然有王公大臣这样的人。身份卑贱的人为善,好比为了得到花先去种树;身份高贵的人做善事,就好比已经得到了花而去培植树木的根须。 现在看来,这样的观点可能有些苍白可笑,可我们未必能理解蒲松龄的良苦用心,即良好的道德对我们大家都很重要。而作者对那些身居高位的王公大人的道德要求更高更苛刻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这些人受到的社会制约更少,如果他们道德败坏,社会的危害肯定会更大,后果就会更严重。古代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尽管轮回说现在看来软弱无力,但,除了这个,没有其它的办法来告诫世人了,这也是很遗憾的事情。[2]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 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今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