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雹神
聊齋志異·雹神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目錄
原文
王公筠蒼(1),蒞任楚中(2)。擬登龍虎山謁天師(3)。及湖(4),甫登舟,即有一人駕小艇來,使舟中人為通(5)。公見之,貌修偉。懷中出天師刺(6),曰:「聞騶從將臨(7),先遣負弩(8)。」公訝其預知,益神之,誠意而往。天師治具相款(9)。其服役者,衣冠須鬣,多不類常人。前使者亦侍其側。少間,向天師細語。天師謂公曰:「此先生同鄉,不之識耶?」公問之。曰:「此即世所傳雹神李左車也(10)。」公愕然改容。天師曰:「適言奉旨雨雹,故告辭耳。」公問:「何處?」曰:「章丘。」公以接壤關切,離席乞免。天師曰:「此上帝玉敕(11),雹有額數,何能相徇?」公哀不已。
天師垂思良久,乃顧而囑曰:「其多降山谷,勿傷禾稼可也。」又囑:「貴客在坐,文去勿武(12)。」神出,至庭中,忽足下生煙,氤氳匝地(13)。俄延逾刻,極力騰起,才高於庭樹;又起,高於樓閣。霹靂一聲,向北飛去,屋宇震動,筵器擺簸。公駭曰:「去乃作雷霆耶!」天師曰:「適戒之,所以遲遲;不然,平地一聲,便逝去矣。」
公別歸,志其月日,遣人問章丘。是日果大雨雹,溝渠皆滿,而田中僅數枚焉。
譯文
王筠蒼,山東淄川人,要去湖南為官,路過江西時準備登龍虎山拜謁張天師。到達鄱陽湖時,遇一人駕着小船,要求船夫通報求見。王公會見後,發現此人容貌甚是偉岸端正,來人從懷中取出天師名帖,道:「(天師)聽聞貴客將臨,特遣在下在此迎候。」王公見對方能未卜先知,非常驚訝,益加神往,對此次拜見更加誠意。 王公到後,天師擺酒相迎,左右侍從甚眾,衣帽鬚髮,皆異於常人。鄱陽湖所遇到的使者,也在旁邊服侍。過了一小會兒,(那位使者)俯身向天師小聲的說了幾句話。天師問王公:「這是你的同鄉啊,你不認識他麼?」王公疑惑不知,遂問之。
天師回答說:「他就是世上所傳的雹神李左車啊。」王公驚訝不已。天師說:「適才他接到玉帝聖旨,將去布雨下雹,故而來告辭的。」王公就問:「冰雹將降在何處啊?」天師說:「章丘。」王公想到章丘和淄川相鄰,怕桑梓受累,忙離席祈求免除這個災禍。天師說:「此乃玉帝敕令,降下多少冰雹,均有定額,豈敢徇私?」王公再三懇求,天師沉思良久,才轉過身叮囑說:「可以在山谷中多降點,不傷莊稼就可以了。」跟着又叮囑說:「貴客在這裡,走的時候動作慢點,不要搞那麼大陣仗。」
於是,雹神就走出去外面,走到庭中,腳下就開始生煙,一會兒就煙霧遍地。稍等了會,才使勁騰雲起來,只是稍高於庭中樹木,再使勁,才高於樓閣。然後就電閃雷鳴的向北而去了,屋宇振動,酒桌上的杯盤也被震動的晃動不停。王公說:「這就是下雹前的雷霆吧。」 天師說:「剛才已經告誡他了,這才緩緩的;不然,就在平地上這麼霹靂一下就去了。」
王公拜別回來後,記下了日期,派人去章丘問訊。果然那日大降冰雹,溝渠都下滿了,但是莊稼地里只有寥寥幾顆而已。
注釋
(1)王公筠蒼:指王孟震。孟震字筠蒼,淄川(今屬山東淄博市)人。萬曆進士。官至左通政。因觸犯權奸魏忠賢被革職。見《淄川縣誌》卷五。 (2)楚中:泛指春秋時楚國故地習用為湖北、湖南兩省的通稱。 (3)龍虎山:道教名山之一。在江西貴溪縣西南。由龍、虎二山組成故名。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後人世居此山。張道陵(34—156),即張陵,東漢沛國豐(今江蘇省豐縣)人,順帝漢安元年(142)在鵠鳴山(在今四川省大邑縣境)創立道教,徒眾尊其為「天師」。其後世承襲道法,移居龍虎山,世稱「張天師」。山上建有上清宮,為歷代天師的道場和祀神之處。其居處上清鎮(在貴溪東),有「嗣漢天師府」,今尚殘存。 (4)湖:指江西鄱陽湖。 (5)為通:為之通稟,即替他傳達謁見的請求。 (6)刺:名帖。古時在竹簡上刺上名字作拜見的名帖,所以叫刺。 (7)騶(zōu鄒)從(zòng縱):古時達官貴人出行時護衛前後的騎卒。 (8)負弩:負弩矢前驅;意思是充當先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中郎將,建節住使,••••••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弩矢前驅。」弩,用機栝發箭的弓。 (9)治具相款:備辦酒席招待。具,饌具,指供設的肴饌。 (10)李左車:漢初行唐(今河北省行唐縣)人,初依趙王,封廣武君,後歸漢將韓信,信用其奇計攻取燕、齊等地。詳見《史記•淮陰侯列傳》。李左車死後為雹神的傳說,不詳始於何時。本書第十二卷《雹神》稱其「司雹於東」,且在日照縣(今屬山東省)有「雹神李左車祠」。而據傳說,博興縣城北十五里有李左車墓,「俗傳李左車為雹神,每年三月初六日,距李墓較近各村眾相率頂禮謁墓祈禳;距墓遠者,亦於是日相約備牲醴祭於村西北三百步外,祭畢埋之,去來均不回顧,是年輒豐稔,雹不為災。」(民國二十五年《博興縣誌》卷十七) (11)上帝玉敕(chì斥):道教稱上帝為玉皇大帝,簡稱玉皇、玉帝。「玉敕」,猶「御敕」,帝王的詔命。玉,敬辭。敕,敕令。 (12)文去勿武:溫文離開,不要勇武。 (13)氤氳(yīn yūn因暈)匝(zā扎)地:煙霧繞地。氤氳,煙雲瀰漫的樣子,一般形容雲氣蒸騰。匝,環繞。
賞析及寓意
《雹神》選自《聊齋志異》卷一第二十篇,主要講述了父母官王筠蒼愛民心切並感動天神的傳說故事。《雹神》篇幅短小,描寫生動。聊齋志異《雹神》記王公筠蒼,蒞任楚中,登龍虎山謁天師,哀求天師降雹「其多降山谷,勿傷禾稼可也」。天師法力無邊,負責風雨雷電的神差都在他那裡服役。本文雖然以雹神為主線,實則描畫了王公愛民如子的崇高形象。 《雹神》告訴了我們:一個要講究信用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在災難面前,我們要想盡辦法幫助他人,把傷害減到最低。[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