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肉孜·阿木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肉孜·阿木提
出生 新疆乌鲁木齐市
国籍 中国
职业 歌唱家,艺术家
知名作品 《在那遥远的地方》,《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草原之夜》

肉孜·阿木提,男,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著名维吾尔族歌唱家、艺术家。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央电视台特邀演员,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1995年11月至今任中央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

基本信息

人物介绍

著名的新疆维吾尔族歌唱家,北京中央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1961年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1976年他考入乌鲁木齐市艺术学校学习舞蹈,并在毕业后分配到乌鲁木齐市歌舞团担任舞蹈演员,练习唱歌只是业余活动。声乐教授潘恩泽认为肉孜·阿木提的嗓子极具可塑性,在她的悉心指导下,肉孜·阿木提于1985年顺利的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在那里进行又一次深造。

个人经历

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肉孜·阿木提回到故乡新疆,进入乌鲁木齐市歌舞团。在此期间肉孜·阿木提和著名的作曲家王洛宾先生合作。甚至他演唱的每一首新疆民歌王洛宾先生都亲自给予讲解启发,这使肉孜·阿木提受益匪浅。1994年,他参加了第六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一首维吾尔族民歌《阿娜尔汗》夺得了民族唱法的桂冠。1997年肉孜·阿木提被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成为该团的独唱演员,先后代表中央民族歌舞团出访了法国、德国、土耳其、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多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声音高亢明亮,细腻悦耳,声情并茂,能歌善舞,并能演唱中外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各类民歌。多次到俄罗斯,匈牙利,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并担任独唱,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肉孜.阿木提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和热爱,使他的演唱水平日趋完美,他独特的演唱风格在中国的舞台上为观众展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 2004年10月,肉孜·阿木提推出了名为《在那遥远的地方》新疆民歌专辑该专辑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和鲜明的民族特点。
  • 1976年至1979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艺术班舞蹈专业中专毕业。
  • 1979年在乌鲁木齐市歌舞团任舞蹈演员。
  • 1982年在新疆艺术学院进修两年声乐,师从潘恩泽教授。
  • 1984年—1985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声乐,师从葛潮智教授。
  • 1985年—198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大专毕业,师从常榴住教授。
  • 198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礼堂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在新疆举办的艺术大赛中多次获奖。
  • 1988年—1995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歌舞团任独唱演员。
  • 1994年在第六届"通业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荣获专业组民族唱法"一等奖"。
  • 1995年11月成为中央民族歌舞团任独唱演员。
  • 1995年录制并出版发行了个人演唱专辑新疆民歌《阿娜尔汗》。为电影《神秘的驼队》、《母亲》,电视片《新疆光辉的四十年》等多部影视片录制了主题歌。

主要演唱曲目:《阿娜尔汗》(新疆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怀念战友》;《再见了大别山》;《串门》;《三套车》《前苏联歌曲》;《星》;《拉网小调》(日本民谣)等。[1]

艺术之路

15岁时,他考入了新疆乌鲁木齐市歌舞团艺术班舞蹈专业,唱歌是业余活动。声乐教授潘恩泽是他的第一位伯乐,她认为肉孜·阿木提的嗓子极具可塑性。

在她的悉心指导下,肉孜·阿木提于1985年顺利的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肉孜·阿木提回到故乡新疆,进入乌鲁木齐市歌舞团。

在此期间肉孜·阿木提和著名的作曲家王洛宾先生合作。甚至他演唱的每一首新疆民歌王洛宾先生都亲自给予讲解启发,这使肉孜·阿木提受益匪浅。

1994年肉孜·阿木提参加了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一举夺取了大奖赛专业组民族唱法一等奖。他还在全国第六届“五洲杯”电视歌手大奖赛专业组民族唱法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1997年肉孜·阿木提被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成为该团的独唱演员。其歌唱艺术又有了更进-步的提高。从1997年至今,肉孜阿木提一直在中央民族歌舞团工作。

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大小城市和山村,他还先后代表中央民族歌舞团出访了法国、德国、土耳其、日本等十几个国家。无论走到哪里,他的歌声都深受观众和听众的喜爱。 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和鲜明的民族特点。 专辑的首曲即是专辑的标题曲,也是王洛宾那首著名的新疆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那高亢激越,抒情优美,韵味绵长的演唱一下便能抓住人心。这是最纯正的新疆歌喉演唱的新疆民歌,虽然这首歌的演录版本已经出的太多,但没有哪个“外乡人”能够唱出肉孜·阿木提那种独有的情调和风韵。 专辑中的其他歌曲也无一不浸润着原汁原味的新疆乐风。“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草原之夜”、“快乐的马车夫”等歌曲,肉孜阿木提基本上也是采用这种含蓄平和的方式演唱,听不到高昂激越的声调,却仍然饱含着深情厚谊。同样,“塔里木河”、“你在何方我的姑娘”、“一杯美酒”这类从创作到曲风都更维族化的歌曲,肉孜的演唱的维族色彩个性浓郁。选自电影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边疆处处赛江南”,他的演唱则加入了较多的美声,尤其是碟中最末一曲“怀念战友”,从平缓到高潮,美声男高音的本色才威猛地凸显出来。 专辑中没有选录用维语演唱的歌曲,可能是为了照顾更大层面的聆听者,尽管放弃了他的这一优势,但歌唱中透射出的维吾尔风,仍然是其他“外乡歌手”无法比拟的。

肉孜·阿木提拜在新疆艺术学院潘恩泽教授门下,进修声乐。潘恩泽维、汉语兼通,教少数民族学生很有一套,在新疆颇有名望。她对肉孜说:“你的嗓音条件很好,但没系统学过,得从头开始。不要急于求成,先不要唱大歌,就唱小歌,要不然我不教。”

“大歌”就是音域跨度大、难度高的歌。潘老师让肉孜先不要急着唱大歌,是因为他还没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一味凭嗓子去唱高难度的歌,容易把嗓子弄坏。

“新疆嗓音条件好的人很多,但是不少人一学民歌,就和自己原来的唱法‘打架’,学不好。潘老师有一套方法,让学生既不丢掉自己的嗓音特色,又能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肉孜认为,跟随潘老师学习两年,使他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24岁的肉孜考取上海音乐学院,又系统地学了5年的声乐知识。回新疆后,他继续在乌鲁木齐文工团(后改为儿童艺术剧院)工作,只是从一名群舞演员变身为一名独唱演员。

这期间,肉孜·阿木提遇上了第二个在他艺术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王洛宾。1989年,王洛宾要在广州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他找到潘恩泽,让她推荐歌唱演员。潘老师推荐了自己的弟子肉孜·阿木提。王洛宾想起这个小伙子曾在自己写的歌剧《莱丽与麦吉龙》中出演过一个小角色,感觉很不错。

“那就让他来唱吧!”王洛宾的一句话,开启了肉孜和这位著名音乐家的合作历程,也由此开始了一段令肉孜无比珍视的师生情谊。 肉孜在当年的王洛宾先生作品音乐会上演唱了3首歌:《达坂城的姑娘》、《我等你到天明》、《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对于这些歌怎么唱,艺术上如何处理,王洛宾都进行了悉心指导。

“比如《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他对我说,你要了解歌里唱的哈萨克族姑娘,她们的民族有什么样的生活和文化,只有真正读懂了这个姑娘的心思,才能把歌唱好。”肉孜·阿木提回忆道。

而说到《达坂城的姑娘》,王洛宾是当作“负面教材”来提醒肉孜的。他说,当时这首歌是一个维吾尔族小伙儿唱的,他觉得不错,就把谱子记下来,可这个小伙子汉语不太好,翻译歌词时把“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伴娘”译成了“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姐姐”。王洛宾在整理歌曲时觉得这个“姐姐”唱起来别扭,又想“姐姐”、“妹妹”差不多,而“妹妹”唱起来顺口多了,就把歌词变作了“妹妹”。当“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唱遍海内外后,很多人都疑惑地问他:“维吾尔族嫁女孩是不是把妹妹也带上啊?”

“王洛宾先生认为,正是由于他当时对维吾尔族文化不了解,才会犯这样的错误。他想更正,但歌已唱开了,改也无济于事,只能将错就错。为此,他提醒我做事一定要有严谨的态度。”肉孜·阿木提说。

广州音乐会后,肉孜·阿木提又出现在厦门、南京、台湾、新加坡等地举办的王洛宾作品音乐会上。在飞机上,健谈的王洛宾总会给年轻的肉孜以指点,从艺术到生活,从音乐创作到艺术家如何安排时间,乃至锻炼身体,两人聊得很多,逐步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 对于维吾尔族出身的肉孜·阿木提,王洛宾寄予厚望。“王洛宾先生说,江南有江南的情致,沙漠也有沙漠的风情,他能扎根新疆就是因为他热爱这里的文化。他对我说:‘你现在从音乐学院毕业,技巧是好了,可是你心里怎么样呢?你应该深入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扎根进去,从心底流淌出民族的歌,唱出一个民族的魂。’”

对于王洛宾的教诲,肉孜·阿木提始终铭记于心,此后20多年,只要他一唱起王洛宾的作品,耳畔便回响起他说过的话。随着阅历的增长,肉孜觉得很多先前他不太能理解的话语和情感现在都能理解了。他自信,能比别人更准确地把握王洛宾歌曲的情感和艺术内涵,真诚、自然地把那优美的旋律表达出来。

肉孜·阿木提凭借《阿娜尔汗》和《再见了,大别山》在第六届全国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获得专业组第一名,成为一名炙手可热的歌坛新星。那时,中央民族歌舞团正缺少新疆演员,于是,他被调到了中央民族歌舞团。

到了中央民族歌舞团,肉孜的视野更开阔了。这里不仅有来自天南海北的各民族同胞,还有德德玛蒋大为杨丽萍等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大家聚在一起,相互切磋各个民族的歌舞文化,气氛非常融洽。

记得初到中央民族歌舞团,有一次到南方演出,当地在宴请时端上了大肉。作为穆斯林,肉孜感到很别扭,这时细心的蒋大为发现了,忙让当地人撤掉酒席,全部换成清真的,这让肉孜十分感动。

“不光是生活上,在艺术上,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前辈也给我很多指导。一起演出时,我唱完歌会问他们的意见,唱得好的地方他们会点出来,不足之处他们也会直言不讳地指出来,这对我业务提升有很大帮助。”对于前辈们的提携指点,肉孜一直充满感恩之情,他认为这是艺术家胸怀和风范的体现,也是自己应该学习仿效的。

十几年来,肉孜随团跑遍了民族地区,印象最深的是到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当地群众有的跋山涉水,步行四五个钟头来看演出。新疆歌曲节奏欢快,每当肉孜看到台下的群众随着他的演唱手舞足蹈起来,脸上荡漾着纯朴的笑容,他的心中就充溢了满足感。

记得2005年到西藏阿里演出,条件简陋,只在露天搭了个台子,可是藏族同胞却热情似火,演员们也不顾剧烈的高原反应,尽情地唱着。肉孜在唱到第二首歌时,注意到一位满脸皱纹、直不起腰的老人,双手举着哈达一步一步地从台下挪上来,并和他握手。献哈达时,肉孜看到老人的眼神异常亲切,仿佛是慈祥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一位老母亲,以那样的姿势给我献上哈达,这是对我作为演员最大的回报。能把新疆的歌带给各族观众,让他们感到快乐,我当歌手就值了!”肉孜说。

正是由于对歌唱演员身份的珍惜,肉孜在生活上极为严谨,不喝酒、不熬夜、不乱吃东西。“新疆有好嗓子的人很多,大多唱到三四十岁就不行了,就是生活规率性,把嗓子搞坏了。”

总结

如今,年届50的肉孜仍然每天练嗓。他说:“这个年纪虽然嗓子的音色不如年轻时了,但在力度和圆润性上却胜于从前,更重要的是,随着经验的积累,对歌曲的处理和把握更到位了。一个艺术家到五六十岁才是艺术的高峰期,因为各方面都成熟了,臻于炉火纯青,是带给观众最美的艺术享受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脑子起来了,嗓子完蛋了,不但是自己的损失,也是观众和国家的损失。”肉孜·阿木提认真而不失幽默的总结道。

肉孜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像王洛宾一样挖掘整理新疆民歌,将其发扬光大。每次回新疆,他都特别留心收集当地民歌,目前已收集了几十首,并尝试对其改编。不过,这项工作绝非易事。

“你看好。其实,就那么‘一小点’,恰恰需要很深的功底。”肉孜说,他先前改编了几首民歌都自己觉得不满意,因此就暂时搁置了。“呵呵,沉淀沉淀再说,艺术上的事急不得。”他淡定地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视频

新疆好-肉孜阿木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