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紧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肌紧张是腹膜刺激征象之一。对腹膜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患者仰卧,头部稍垫高,下肢微屈,双手安放于躯干两侧的床面上,检查者站在患者右侧,将右手平放于患者的腹壁,利用肘、腕带动右手以滑动方式轻柔地触诊腹壁。正常情况下腹壁柔软但不松弛,有一定的弹性而无抵抗,触压患者无痛苦。检查者如感觉患者全腹局部腹壁紧张或有抵抗感,其阻力超过正常腹壁的紧张度,即腹壁紧张度增高。见于腹腔内炎性病灶及其渗出物、血液、消化液、尿液等刺激腹膜、腹水、肠胀气、腹腔及盆腔肿瘤、腹壁损伤或病变、腹膜炎、腹膜肿瘤、膈及膈上脏器病变。
定义
例如,在人取直立体位时,支持体重的关节由于重力影响而趋向于弯曲,从而使伸肌的肌梭收到持续的牵拉,引起被牵拉的肌肉收缩,使背部的骶棘肌,颈部以及下肢的伸肌群的肌紧张加强,以对抗关节的屈曲,保持抬头、挺胸、伸腰、直腿的的直立姿势。因此,肌紧张是维持身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1][2]
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原理
正常机体即使在安静时,其骨骼肌也存在着一定的肌紧张以维持某种姿势;在活动时,肢体的肌肉也是在一定的肌紧张的背景上发生收缩。脊髓的牵张反射可以产生一定的肌紧张,但远不足于维持机体的姿势和平衡。在正常情况下,脊髓的牵张反射要受高位中枢的调控。动物实验证明,高位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具有两重性,即有些部位对肌紧张起易化作用,使肌紧张加强;而另一些部位则起抑制作用,使肌紧张减弱。
利用定向仪刺激动物脑的不同部位,观察到脑内某些部位具有抑制肌紧张及运动的作用,这些部位称为抑制区;而另一些部位则具有加强肌紧张及运动的作用,称为易化区。脑干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分是抑制区所在部位,而脑干网状结构的背外侧部分、脑桥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及被盖是易化区所在部位。此外,下丘脑和丘脑的内侧部分也具有对肌紧张及运动的易化作用,因此也可包括在易化区概念之中。从活动的强度来看,易化区的活动比较强,抑制区的活动比较弱;因此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易化区略占优势。
去大脑僵直
抑制肌紧张的中枢部位除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外,还有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等部位,而这些部位的抑制功能主要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来实现的;易化肌紧张的中枢部位除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外,还有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等部位,而这些部位的易化功能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来实现的。如果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横切脑干,对抑制肌紧张的功能区和联系通路损害较大,抑制肌紧张的活动减弱,而易化肌紧张的活动便占有相对优势,从而出现肌紧张的明显亢进。这时候,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肌紧张(主要表现为伸肌肌紧张)亢进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参考文献
- ↑ 脑血栓有何好的治疗方法健康频道
- ↑ 腹膜刺激征包括哪些方面有何临床寻医问药网_xyw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