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肘歌抬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肘歌抬歌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文化遗产名称;肘歌抬歌

所属地区;安徽

遗产编号;Ⅲ-5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肘阁抬阁是中国最古老最稀有的舞蹈艺术之一,是由八个人共抬一张八仙大桌,表演者站立其上。边走边唱,锣鼓喧天。

起初是人们用来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发展,人们才将戏剧、杂技、歌舞表演逐渐融于抬歌表演中。也由原来的八人抬,演变成现在拖拉机、马车、牛车拉的形式。

上面的人物大多是孩子,小的几岁,大的十几岁。

他们凌晨3、4点钟起来化妆,扮成各式人物,绑在架子上。

2019年11月,肘阁抬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1]

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肘歌抬歌

所属地区: 安徽

遗产编号:Ⅲ—5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淮南寿县、阜阳市临泉县

遗产级别: 省

舞蹈概述

表演时他们有的潇洒自如,有的泪流满面,有的却睡的酣甜。场面令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为百姓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肘歌抬歌是清道光年间逐渐发展起来的,清末民国最为鼎盛,属于民间舞蹈谱系,是集舞蹈、音乐、戏剧、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表演剧目

肘歌是一种民间舞蹈,肘歌的表演剧目多以历史传说、典故为题材,如《三国》、《水浒》、《大保国》又名《二进宫》、《水漫金山》、《秦香莲》、《豹头山》、《天女散花》等。解放后,剧目得到发展,有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节目如《计划生育》等等。

抬歌是临泉县人民具有民间特色的舞蹈。抬歌是从明代阜阳临泉就有的,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当时抬歌演出在民间非常盛行。

演出的节目有《白蛇传》、《游西湖》、《水漫金山》、《哪吒闹海》、《怒打镇西关》、《二乔比美》、《回荆州》等,这些节目至今连名字都未改变,仍是当前抬歌团队的保留节目。

经过发展与创新,现代剧目有:《柳河湾》、《高山下的花环》、《打倒杜鲁门》等。

舞蹈特点

抬歌、肘歌的共同点是芯子均采用不同数量的小演员在道具上表演,制作巧妙、隐蔽,化妆和服装具有很强的故事特点,并配以锣鼓和笙、箫、笛、管伴奏。不同点是支撑小演员的底座不同。肘歌是一人顶,抬歌则是多人抬,集杂技、彩扎、灯光、音乐为一体,体现了高、难、险、美的特点,多表演民间传统节目,如“卧冰求鲤”、“弃官寻母”、“扼虎救父”等。

表演由两部分组成。执撑者多为青壮年,身负一个制好的铁支架,在身上绑牢。身穿道袍遮掩,从一袖筒中露出,根据节目内容,选择以鲜花、瓜果、禽鱼、器皿、兵器等装饰铁架,以假乱真,给人错觉。架上表演者均选4—6岁少儿,公母榫眼与执撑架相扣,固定在铁支架上,扮作戏剧、传说、故事人物。此种舞蹈形式,上下配合、灵活方便、边走边舞、可行可停。其中《孙悟空盗桃》等节目又暗藏机关,表演者可在架上翻跟头。

演出时由民族器乐八音班伴奏(包括锣、钗、大鼓、小鼓、笛、哈巴狗等),演奏民间小调、地方戏曲音乐、喜庆、欢乐、奔放,具有浓郁的乡士气息和地方特色。

“肘歌抬歌”是集舞蹈、音乐、戏剧、杂技、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反映了生活在沿淮流域人们的风俗情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肘歌抬歌”表演分两部分组成,青年执撑者身穿道袍,在打击乐和八音班的伴奏下,踩着鼓点节拍,且行且舞;小演员在支撑铁架上表演各类戏剧、故事;上方演剧下方舞,舞步花样翻新,队形穿插变换,宛如一个流动的立体戏剧舞台,令观者目不暇接。

传承意义

肘歌、抬歌是姐妹艺术形式,反映了生活在沿淮流域人们的风俗、情趣和审美观,表现了沿淮流域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相关视频

临泉肘歌抬歌

参考来源

  1. 安徽阜阳“肘歌抬歌”迎丰收,中音在线 , 201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