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肝吸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肝吸虫又称华支睾吸虫,其成虫寄生于人的肝、胆管内,可致肝吸虫病。临床上以纳差、腹泻、上腹部不适、肝肿大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为特征。本病在国外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各国,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以广东、台湾等省为主要流行区。[1]

肝吸虫病因

因食入含有囊蚴的鱼而被感染。

病理改变

重度感染并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胆管出现局限性的扩张,管壁增厚。大量的虫体可引起阻塞、胆汁滞留,如合并细菌感染可引起胆管炎和胆管肝炎。慢性感染可有大量的结缔纤维组织增生,附近的肝实质可见明显萎缩。胆道分泌糖蛋白的增多,并附着于虫卵表面作为结石核心,起支架和粘附剂作用,促进胆红素钙的沉积,最后导致色素类结石(即肝内多发性结石)的出现。此外,国内外一些资料不断提示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管上皮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概述

其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受损。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的结果。病变主要在肝的次级胆管。感染初期病变并不明显。长时间重度感染后,胆管出现局限性扩张,管壁增厚。大量虫体可引起阻塞、胆汁滞留,如合并细菌感染可引起胆管炎和胆管肝炎。慢性感染可有大量的结缔纤维组织增生,附近的肝实质可见明显萎缩。胆道分泌糖蛋白的增多,并附着于虫卵表面作为结石核心,起支架和粘附剂作用,促进胆红素钙的沉积,最后导致色素类结石(即肝内多发性结石)的出现。[2]

肝吸虫病原学

中华分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Cobbold,1875)Looss,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

临床表现

本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视感染轻重而异。感染较轻者可无症状,当初次大量感染非流行区居民时,人体反应常特别显著,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黄疸、肝区疼痛,肝脏肿大且有压痛。流行区居民慢性多次感染, 可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泻、乏力、营养不良、黄疸、肝脏肿大等症状。少数长期反复严重感染者,最后可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当成虫迁移至总胆管时,可引起胆绞痛和梗阻性黄疸。

流行病学

华支睾吸虫人体感染主要分布于远东,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中南亚国家。我国除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尚无报道外,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有不同程度流行,人群感染率在1%~30%之间。而保虫宿主动物感染的地区范围更广,感染率与感染度多比人体感染高,对人群的感染具有潜在的威胁。华支睾吸虫病在一个地区流行的关键因素是当地人群有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肉的习惯。

肝吸虫症状

肝吸虫病肝吸虫病的流行,主要与当地居民生食、半生食淡水鱼有关,广东的居民喜食鱼生、鱼生粥;辽宁的朝鲜族常食用生鱼饮酒;山东、河南等省儿童喜欢烤食小鱼。上述进食习惯是人感染肝吸虫的主要方式。 吸虫学名称为,中华分枝睾吸虫成虫寄生在人或动物的胆管内成虫寿命可达20-30年或更长时间,虫体摄取宿主的红细胞白细胞,并不断排出代谢产物和分泌有。[3]

毒物质损害,宿主成虫不断排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肝吸虫卵是人体肠道寄生虫中最小的虫卵之一,形态略似电灯泡。虫卵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不断发育孵出幼虫,幼虫遇到淡水螺类并被吞食后则在螺体内发育成第二期幼虫即尾蚴,此时尾蚴从螺体内逸出不断地在水面上游动,如果遇到淡水鱼虾尾蚴则即附着鱼体并侵入鱼虾组织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即囊蚴,这时如果吃了含有肝吸虫囊蚴的,小鱼小虾或生鱼片没有煮熟的鱼虾以及被肝吸虫囊蚴污染的,其它食物等均可引起感染发病。

其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受损,是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的结果,病变主要在肝的次级胆管,感染初期病变并不明显,长时间重度感染后胆管出现局限性扩张管壁增厚,大量虫体可引起阻塞胆汁滞,留如合并细菌感染可引起胆管炎和胆管肝炎慢性感染,可有大量的结缔纤维组织增生附近的,肝实质可见明显萎缩,胆道分泌的糖蛋白增多并附着于虫卵表面作为结石核心起支架和粘附剂作用。

促进胆红素钙的沉积最后导致色素类结石(即肝内多发性结石)的出现,检获虫卵是确诊的主要依据。免疫诊断: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都曾试用于华支睾吸虫病的,辅助诊断但检测病人结果,出入较大且与其它消化道寄生虫感染(尤以吸虫类感染)有较明显的,交叉反应不能用作确诊现仅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初筛之用。

辅助检查

免疫诊断

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都曾试用于华支睾吸虫病的辅助诊断,现仅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初筛之用,因为检测病人结果出入较大,且与其它消化道寄生虫感染尤以吸虫类感染有较明显的交叉反应,不能用作确诊。

病原检查

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大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查见虫卵。成虫抗原作皮内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率较高。检获虫卵是确诊的主要依据。因虫卵小,粪便直接涂片法易于漏检,故多采用集卵法(如水洗离心沉淀法,乙醚沉淀法等)和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做离心沉淀检查。该虫卵与异形吸虫卵相似,不易鉴别。

B超显像

肝脏不增大,可见肝内沿肝管、门静脑系统各分枝管壁仅周围回声增强、增厚,呈一种绒毛状或者说毛虫样强回声向肝实质侵入。近年来,有学者曾试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法检测循环抗原,其灵敏性及特异性优于循环抗体检测法。

鉴别诊断

常易误诊为传染性肝炎,可以分为黄疸性和无黄疸性以及病毒携带者。传染性肝炎是传染性肝炎病毒由患者的大便排除,通过手、水、苍蝇污染的食品而传染给别人,其中手的作用是特别大,其次是通过未经消毒的注射器来传染的。临床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再分为轻、中、重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淤胆型肝炎、肝炎后肝化。)。应与其它消化道寄生虫感染(尤以吸虫类感染)相区别。[4]

治疗措施

肝吸虫病严重感染且有营养不良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营养丰富的易消化饮食,待全身症状改善后,施以驱虫治疗。常用的药物有:

  1. 吡喹酮:疗效高,疗程短,副作用较轻,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常用剂量为每次25mg/kg,每日3次,连用2个月总量为150mg/kg,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副作用轻而少,偶有头痛、头昏、恶心、乏力等。
  2. 硝硫氰胺:3-6um的微粉胶囊,总剂量为6-8mg./kg等分3-5份,每天1份,本药副作用较多,少数可出现黄疸。各种原因的黄疸急慢性肝炎恢复未满一年,有精神病史、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高空作业及驾驶人员均禁用。
  3. 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干粉型每天50-70mg/kg,顿服或分2次服,连服5-7天为1疗程,成人总剂量一般为17.5g。本药代谢及排泄慢,有一定副作用和延迟反应,个别病人可出现肝功损害,中毒性精神病及溶血反应,故有上述病史及严重神经官能症及血红蛋白病者忌服,硝硫氰胺与六氯对二甲苯现已少用。
  4. 阿苯达唑丙硫咪唑:是近年发现的高效广谱驱虫药,剂量为每次5~10mg/kg,每日2次,连服7日。副作用少,少数可有头昏、乏力、腹泻等,可自行缓解。孕妇与2岁内小儿忌用。并发胆道感染者,宜加用抗生素,无效者可考虑手术。

治愈标准

经过彻底治疗,经1~2个月后检查粪便无虫卵即为治愈。

预防

大力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对本病传播途径的认识,自觉不吃生的或不熟的鱼虾。改进烹调方法和改变饮食习惯,注意分开使用切生、熟食物的菜刀、砧板及器皿。也不用生鱼喂猫、犬。

积极治疗病人和感染者,是保护人民健康、减少传染源的积极措施。治疗药物目前吡喹酮(Praziquantel)为首选药。

合理处理粪便,改变养鱼的习惯,都是预防华支睾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此外,结合生产的需要,清理塘泥、消毒鱼塘,对杀灭类有一定效果。

视频

告诉一个你不知道的肝吸虫病

视频

肝吸虫病CT、MRI诊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