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肺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也称“卫氏并殖吸虫”,。隐孔吸虫科。体呈卵圆形,背面隆起,体表多小棘。长7-15毫米,宽3-8毫米。红褐色,半透明。口吸盘和腹吸盘大小相等。寄生在人的肺脏内,也可异位寄生在脑等部位。猫、犬、猪等也能感染。卵一般呈卵圆形,黄褐色,壳厚,有小盖。第一中间宿主是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是溪蟹、喇蛄(寄生在鳃、肌肉等处)等。人因食未煮熟的蟹或喇蛄而受感染,主要是幼虫或成虫在人体组织与器官内移动、寄居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及其代谢物等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引起肺吸虫病。

肺吸虫

缩略图
别名 卫氏并殖吸虫

目录

概述

肺吸虫病主要是幼虫或成虫在人体组织与器官内移动、寄居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及其代谢物等引起的破坏免疫系统反应。

确诊方式:虫虫卵、补体结合试验、后尾蚴膜试验、纸片固相放射免疫吸附试验、免疫电泳和琼脂双向扩散、间接血凝试验、间接炭粒凝集试验等都曾用于肺吸虫病的诊断。最近发展的杂交瘤技术、免疫印渍技术、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等技术也开始试用。

预防本病最重要的措施,提供熟食或不生吃溪蟹和竻蛄,不饮用生水。
常用治疗药物有:硫双二氯酚,主要作用于虫体生殖器官;吡喹酮,具有疗效高、毒性低、疗程短等优点。

描述

本病是由肺吸虫又名卫氏并殖吸虫所引起的人体寄生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蠕虫病,在人体除寄生于肺外,也可寄生于皮下、肝、脑、脊髓、肌肉、眼眶等处引起全身性吸虫病。肺吸虫种类很多,目前世界已报告40馀种,其中仅部分能引起皮肤损害。在我国已报告的寄生在人体的肺吸虫主要是卫氏吸虫、四川吸虫、斯氏狸殖吸虫、异盘吸虫、团山并殖吸虫五种。该虫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美洲,我国仅在少数山区有散在流行。

症状


主要表现为虫体在人体组织中游走或定居时对脏器造成的机械性损害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人体感染后经过3~6周的潜伏期,长者可达1~数年,有人感染后临床上无任何症状,有的可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急性期可能有腹痛、腹泻、便血,寄生于脑部可形成脑内多发性囊肿,出现剧烈的头痛、癫痫、瘫痪、视力减退、头颈强直、失语等症状。

若虫体移行至皮肤可出现皮肤或肌肉的皮下结节,多见于下腹部和大腿处,也可在胸壁、腹壁、阴部、腋窝、颈部、四肢等处,出现蚕豆大至核桃大、圆形或椭圆形的皮下结节,散在或多个成串,稍隆出皮面,皮色正常,有轻度的痒感或刺痛感。结节初起时较软,后期变硬,结节有游走性是本病的特点。




病因

肺吸虫卵进入水中发育成毛蚴,并钻人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体内形成胞蚴,以后发育为母雷蚴、子雷蚴,再发育成大量的尾蚴,尾蚴脱离螺体侵入第二中间宿主--石蟹、蜊蛄体内发育成囊蚴。

病理

饮食中若生食或食入未煮熟的石蟹、蜊蛄,囊蚴进入小肠,幼虫脱囊而出,穿过肠壁到腹腔,再穿过横膈进入肺内发育为成虫。成虫在宿主体内可活5~6年,长者达20年。不论成虫或幼虫都有移行的特点,在移行途中可寄生于其它脏器,但在肺以外的其它脏器,虫体大多数不能发育为成虫。

肺吸虫的囊肿常呈多房性,囊内含有虫体、虫卵和夏科一雷登结晶,周围有中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由于虫体具有游走性的特点,因此常数个囊肿相互有隧道沟通,当虫体死亡后囊内容物被吸收,囊肿被纤维组织填充形成瘢痕,X光可显示硬结性或条列状阴影。

诊断检查

  • 在疫区食或未熟的石蟹、蜊蛄、川卷螺,出现胸痛或铁銹色痰或有游走性结节及原因不明的癫痫,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因为它的第一中间宿主是淡水螺类的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蟹或蜊蛄),如从皮损中找到虫体可确诊。
  • 粪便、痰、胸水或坏死组织查到的虫卵也是确诊的依据。
  • 皮内试验阳性。用成虫制成抗原,稀释1:1000~2000作皮内试验,在15分钟内局部皮肤出现红肿或伪足,阳性率可达98.8%。
  • 痰液检验可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夏科-雷登结晶。

治疗方式

使硫氯酚每日3g,儿童每日50mg/kg,分3次口服,隔日服用1次,连用20d为一疗程。也可用吡喹酮治疗。皮肤或肌内的结节可外科切除。

预防

加强卫生宣传,不吃生蟹或未熟的石蟹、蜊蛄,不饮生水,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污染水源。在流行区进行普查,发现患者及时治疗。对粪检虫卵阳性的家畜应及时捕杀。

相关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