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髮育和誘導作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胚胎髮育和誘導作用》,實驗胚胎學專著。H.施佩曼著。美國耶魯大學1938年出版。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全書以作者及其學派的工作為主體,總結了自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40年代實驗胚胎研究的主要進展,共18章,引證文獻500餘篇。
按照內容順序,全書可分為3部分。第1部分,包括第1—3章,簡要闡述了兩棲類受精卵的正常發育和主要器官形成,早期實驗胚胎學基本概念和一些實驗,並以脊椎動物眼睛的發育為例說明一種器官的形成。
第2部分,包括第4—12章,側重用實驗分析的方法論述了誘導作用,早期原腸胚預定器官原基的決定狀態和潛能試驗,「組織者」誘導次級胚胎的實驗以及下襯的中胚層對神經板形成的影響。對潛能和決定這兩個基本概念進行歷史地、全面地討論之後,又進一步分析了誘導作用,內容包括異常誘導者的誘導作用,誘導作用的手段以及誘導作用的時間相關性。根據用乾燥、冷凍、蒸氣和加熱等方法處理背唇和預定外胚層的實驗,發現處理後的背唇依然保持其誘導者的作用,而原先不顯示誘導作用的預定外胚層經處理後能誘導正常的預定外胚層形成神經組織。指出了誘導影響是化學的而不是物理的性質;誘導者(背唇)中像是存在一種物質,這種物質並不局限在正常發育中起作用的誘導者而且也存在於胚胎的其他部分,並可以因適當的處理而產生或釋放出來。此外,從多種動物的器官也發現有誘導物質。在討論誘導作用(包括作用系統和反應系統)時,明確指出了誘導因素可能是很簡單的物質,誘導刺激也可能是很一般的並可存在較長的時間,而在早期發育階段預定外胚層對誘導因子的反應能力則是相當有限的,誘導作用的個性特徵和複雜性是由預定於反應系統的能力決定的。
第3部分,包括第13—18章。分別就一些有關發育的重要理論問題進行了專題論述,如區域決定、互配和自主誘導、胚胎場、梯度理論以及誘導與整體問題等。
通讀全書,不僅給人以豐富的實驗胚胎學基礎知識,對這門學科的發展過程和涉及的中心問題有全面的了解,同時也可從作者如何考慮提出問題,嚴謹地設計實驗和解決問題,客觀地總結實驗結果並作出合理而又審慎的結論等方面得到有益的啟迪。
作者簡介
H.施佩曼(H.Spemann,1869—1941),德國胚胎學家,弗賴堡大學教授,動物胚胎髮育中「組織者」的發現者。1935年獲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金。本書是作者應美國錫尼曼講座委員會邀請,於1936年在耶魯大學講演的英譯本。
相關信息
書籍,是思維的結晶,知識的寶庫,智慧的源泉,人類最主要的精神食糧。名著,則是書籍中的精華[1]。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胚胎髮育和誘導作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100部科普經典名著,豆瓣,2018-04-26
- ↑ 工具書及其分類,豆丁網,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