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胡桃科Juglandaceae,雙子葉植物綱金縷梅亞綱的一科。落葉或半常綠或常綠喬木,羽狀複葉,無托葉。該科共9屬72種,間斷分布在歐亞和美洲,以中國南部至中南半島和美國南部至中美洲種類最多。[1]
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常為柔荑狀,單生或數條成束生;雌花序穗狀或稀柔荑狀;雄花生於1枚不分裂或3裂的苞片腋內,通常具2小苞片或1~4枚花被片,雄蕊3~40枚插生在花托上;雌花具2小苞片和2~4枚花被片貼生於子房,子房由2心皮合生;果實為假核果或堅果。
形狀簡介
落葉喬木,羽狀複葉。花單性,雄花序柔荑狀;子房下位,1室或不完全2-4室。堅果核果狀或具翅。
特徵簡介
胡桃科雙子葉植物綱金縷梅亞綱的1科,落葉或半常綠或常綠喬木,羽狀複葉,無托葉,通常在幼嫩部分有橙黃色的盾狀着生的圓形腺鱗;花單性,雌雄同株,風媒傳粉;雄花序常為柔荑狀,單生或數條成束生;雌花序穗狀或稀柔荑狀;雄花生於1枚不分裂或3裂的苞片腋內,通常具2小苞片或1~4枚花被片,雄蕊3~40枚插生在花托上;雌花具2小苞片和2~4枚花被片貼生於子房,子房由2心皮合生;果實為假核果或堅果;種子完全填滿果實,具1層膜質種皮,無胚乳。
木材堅硬,是較好的硬木樹種,多數種類富含鞣質,是提取單寧的原料,種子普遍含油。全世界有9屬72種,間斷分布在歐亞和美洲,以中國南部至中南半島和美國南部至中美洲種類最多。它是一個北溫帶科,但對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有廣泛的適應性。中國產7屬29種,大多數種分布於長江以南的低山到中山地帶的山地森林中或河谷兩旁,少數種分布到北部。
物種起源
本科植物最早的化石是在歐洲和北美的晚白堊世和古新世地層中發現的,因此它起源的時間至少應追溯到晚白堊世,可能在早白堊世就已經出現了原始類型。根據化石記錄,在始新世到中新世,它廣布北半球,並且達到格陵蘭和阿拉斯加等高緯度地區,而現代的分布區北界只在歐亞大陸和北美的北緯46°~49°,這是由於第三紀末和第四紀的冰川作用,北半球大部分地區遭受冰蓋,象絕大多數植物一樣,胡桃科植物在歐亞北部和北美北部滅絕,只有在東亞和北美南部相當的緯度上保存下來,形成現代的間斷分布式樣。
胡桃科同馬尾樹科有共同祖先,是金縷梅亞綱較進化的一群。本科分2亞科:
- 化香樹亞科(Platycaryoideae)僅有化香樹屬(Platycarya)1 屬分布東亞。
- 胡桃亞科(Juglandoideae)分為:黃杞族(Engelhardieae)、胡桃族(Juglandeae)和山核桃族(Hicorieae)。
分類變遷
胡桃科植物廣泛分布在亞洲、歐洲和美洲,都是落葉喬木,具有大型羽狀複葉,葉一般長達20-100厘米。克朗奎斯特分類法單獨分出一個胡桃目,屬於金縷梅亞綱,2003年的APG II 分類法將胡桃科根據基因親緣關系列入殼斗目。
物種說明
概況
本科植物共有8屬,60餘種,主要分布於北半球,中國有7屬25種,分布在全國各地。胡桃(Juglans regia)和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是重要的乾果和油料作物,果皮可用於製造活性炭,木材堅硬,是重要的硬木產品,用於製作槍托等。楓楊是優良的行道樹種,葉可放養野蠶。該科植物具有抑制醛糖還原酶、抗腫瘤、鎮痛消炎、抑菌及生物毒性等作用。
分布屬
- 化香樹屬 Platycarya Sieb. et Zucc.
- 黃杞屬Engelhardia Lesch. ex Bl.
- 青錢柳屬 Cyclocarya Iljinsk.
- 楓楊屬 Pterocarya Kunth
- 人面子屬PngWainut
- 胡桃屬 Juglans Linn.
- 喙核桃屬Annamocarya A. Chev.
- 山核桃屬Carya Nutt.
代表種
山核桃屬Carya Nutt.薄殼山核桃C.illinoensis (Wangh.) K. Koch.
青錢柳屬Cyclocarya Iljinskaja.青錢柳C.paliurus (Batal.) Iljinskaja
黃杞屬Engelhardtia Leschen ex Bl.少葉黃杞E.fenzelii Merr.
黃杞屬Engelhardtia Leschen ex Bl.黃杞E.roxburghiana Wall.
胡桃屬Juglans L.野核桃J.cathayensis Dode
胡桃屬Juglans L.胡桃J.regia L.
化香樹屬Platycarya Sieb. Et Zucc.化香樹P.strobilacea Sieb. et Zucc.
楓楊屬Pterocarya Kunth楓楊P.stenoptera C. DC.
楓楊屬Pterocarya Kunth湖北楓楊P.hupehensis Slan
珍稀物種
喙核桃
現狀:稀有種。喙核桃屬僅此1種,分布區狹窄,植株稀少,多零星分布,自然更新比較困難,人為破壞十分嚴重,若不及時採取保護措施,就有可能陷於絕滅的危險。
形態特徵:落葉喬木,高達20米;小枝幼時有細毛和橙黃色皮孔,後變無毛,髓心充實;芽裸露,通常疊生。奇數羽狀複葉,長30-40厘米,葉柄及軸幼時有短柔毛和橙黃色腺體;小時通常7-9,近革質,全緣,上端小葉較大,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2-15厘米,寬4-5厘米,下端小葉較小,通常卵形,小葉柄長3-5毫米。雄性柔荑花序長13-15厘米,下垂,通常5(3-9)序成一束,生於花序總梗上,自新枝時腋生出;雌性穗狀花序頂生,直立,雌花3-5。堅果核果狀,近球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8厘米,直徑5-6厘米,頂端具漸尖頭;外果皮厚,干後木質,干後木質,4-9瓣裂開,裂瓣中央具1-2縱肋,頂端具鳥喙狀漸尖頭;果核球形或卵球形,頂端具1鳥喙狀漸尖頭,並有6-8條細棱,連喙長6-8厘米,基部常具一線形痕,內果皮骨質。
地理分布:在中國,分布於廣西永福、龍勝、融水、三江、巴馬、都安、東蘭、凌雲、隆林、那坡,貴州榕江、三都,雲南富寧、西疇、麻栗坡等縣。生於海拔200-1200米的山谷闊葉林中,有時可達1500米。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分布區年平均溫18.1-21.3℃,最冷月(1月)平均溫8.1-12.6℃,最熱月(7月)平均溫24.6-28.4℃,極端最低溫-2.4- 5.2℃,極端最高溫35.5-39.5℃,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相對濕度79-82% 。土壤為酸性紅壤、黃壤或棕色石灰土。多見於北熱帶地區,向北可延伸至中亞熱帶的山谷或河流兩岸的闊葉林內。
保護價值:喙核桃屬僅有一定的科學價值,為孓遺植物,對胡桃科系統發育研究有一定的科學價值。木材材優良,為工業、軍工及器具用材;種子油可供工業用。
保護措施:應選擇主要產地建立自然保護點,嚴禁砍伐,並開展引種繁殖等試驗研究。
栽培要點:種子繁殖。果實成熟時,外果皮自行裂開,必須及時採種,如不能冬播,可在室內用濕沙貯藏,使內果皮開裂,待翌年春季播種。苗圃地宜選擇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山坡下部,開溝條播或點播。也可試驗用扦播繁殖。
核桃楸
現狀:漸危種。核桃楸又名胡桃楸,材質優良,是我國東北地區珍貴用材樹種之一。由於過量砍伐,森林面積急劇縮減,現殘存大樹已很稀少。 形態特徵:落葉喬木,高達20餘米,胸徑70厘米;樹皮灰色或暗灰色,淺縱裂;小枝粗壯,幼時被短茸毛,皮孔隆起,葉痕三角形,髓部薄片狀;芽被黃褐色茸毛。葉互生,奇數羽狀複葉,長40-50(-80)厘米,葉柄長5-9(-14)厘米,基部膨大,葉柄及葉軸被短柔毛或星芒狀毛;小葉9-17,橢圓形至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細鋸齒,先端漸尖,基部偏斜,截形至近心形,上面初被稀疏短柔毛,後除中脈外其餘無毛,下面被貼伏的短柔毛及星芒狀毛,無柄。雄柔夷花序下垂,長9-20厘米,雄花通常具12枚雄蕊;雌花序穗狀,直立,具4-10雌花。果序長約10-15厘米,俯垂,通常具5-7果實。果實球形、卵圓形或橢圓形,頂端尖,密被腺質短柔毛,長3.5-7.5厘米,直徑3-5厘米;果核長2.5-5厘米,表面具8縱棱,其中兩條較顯著,各棱間具不規則皺曲及凹穴,頂端具尖頭。
地理分布:核桃揪主要分布於黑龍江,在黑河、嫩江、訥河、甘南、遜克、嘉蔭、蘿北、同江、撫運以南均有分布;次為吉林(除東北部外)、遼寧,並零星分布於內蒙古東部布特哈旗、科爾沁左翼後旗、喀嘈沁旗,灑北北部興隆、遵化、薊縣、易縣、蔚縣與南部內兵及北京房山,河南北部輝縣、濟源,山西北部渾源與西北部興縣,陝西北部輝縣、濟源,山西北部渾源與西北部興縣,陝西北部甘泉與南部洋縣、周至、南五台等地,朝鮮北部、蘇聯遠東地區也有分布。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分布區地處溫帶,局部地區可伸至亞熱帶北棱。主要產區的氣候較溫涼濕潤,冬春季寒冷,積雪與冰凍期長,極端最低溫可達-50℃,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土壤多為灰化棕色森林土,PH值5-6.5。為喜光、喜濕潤生境的陽性樹種,根系發達。常生於海拔400-1000毫米瓣中、下部山坡和向陽的溝谷。多與紅松Pinus koraiensis Zucc.、臭泠杉Abies nephrolepis Maxim.、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黃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和槭類Acer spp.、榆樹Ulmus spp.等組成針闊混交林或落葉闊葉混交林。萌櫱性和萌芽力較強,疏林內天然更新良好,生長較快。花期4-6月,果實9-10月成熟。
保護價值:核桃楸材質好,有光澤,刨面光滑,紋理美觀,並具堅韌不裂、耐腐等優點。困此用途廣,經濟價值高,為軍工、建築、家具、車輛、木模、船艦、運動器械及樂器等用材。可作嫁接核桃的豐木和育種的材料。
保護措施:僅長白山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其它產區尚未採取任何保護措施,仍是主要採伐樹種。建議林業部門除控制採伐外,在主要產區(如黑龍江)劃定幾處禁伐區,加以保護。
栽培要點:本種苗木主根深長,側根,鬚根甚少,移植時不易成活,造林時應採用冬季直播造林。春季播種時,核果應在濕砂內層積,以解除發芽前果皮的機械壓力。播種造林地一般選擇土層深厚、水肥條件較好的山谷、溝旁或山坡下部。
核桃
現狀:漸危種;核桃又名核桃樹、胡桃,為珍貴的第三紀溫帶落葉闊葉林的殘遺成分,是著名的木本油料和乾果樹種。裁種雖廣,但野生分布區面積窄狹,在我國僅殘存於新疆伊 犁谷地。由於連年放牧、砍伐,僅在霍城大西溝殘存8株,已處於瀕臨絕滅的境地;在鞏留 縣野核桃溝尚存千餘株4米以上的成年植珠。
形態特徵:落葉喬木,樹高15-20米。奇數羽狀複葉,長25-40厘米;小葉5-11,橢圓狀卵形或長橢圓形,長6-15厘米,寬3-6厘米,上面無毛,下面脈腋有短簇毛;小葉柄極短或無柄。花雌雄同株;雄花序茅荑狀,下垂,長5-10厘米;雌花序穗狀,直立,1-3花,稀多花,花柱短,柱頭2裂,子房密被腺毛。核果球形或卵圓形,徑4-5厘米,幼時有腺毛,老時光滑;外果皮肉質,內果皮骨質,表面凹凸或皺摺,有兩條縱棱,先端有短尖頭。 地理分布:核桃自然分布區狹窄,僅見於新疆天山西部伊犁谷地鞏留縣野核桃溝和霍城縣大西溝,生於海拔1 400-1 700米之間的山坡下部或峽谷溝底。由於核桃經濟價值較高,我國 東北南部、華北、西北和雲南、四川等地多有栽培。中亞、西亞、小亞細亞和歐洲南部等地方 也有栽培。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核桃喜溫暖、濕潤、涼爽氣候和深厚、疏鬆、肥沃、濕潤的土壤,較耐寒冷,耐大氣乾旱,不耐濕熱,不耐鹽鹼。在天然分布區內,生於中山帶下部和前山帶(低山帶)上部的陰坡下部或峽谷底部。由於地理條件較優越,地形也較特殊,其周圍的高大山體作為天然屏障免於西伯利亞寒流及荒漠地帶乾旱氣流的襲擊,同時又能優先承受從西面落山口進入的溫和、濕潤氣流的影響,使產地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溫約4.3℃,極端最高溫32℃,極端最低氣溫-25℃,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因而生長良好,殘存至今。在鞏留縣野核桃溝尚有純林,或在溝口山坡下部與新疆野蘋果Malus sieversill(Leded.)Roem.組成混交林。為喜光性強,不耐庇蔭,在鬱閉度高達0.8左右的林下,幼苗極少,生長較差;而在鬱閉度0.3-0.5的疏林下,幼苗較多,生長較好。
保護價值:核桃是著名的經濟樹種,是十分珍貴的第三紀殘遺植物,對研究古工植物區系的變遷和古地理及第三紀、第四紀氣候的變化的着重要的科學價值。
保護措施:新疆鞏留縣野核桃溝已劃為自然保護區,由野核桃林場全面負責進行重點保 護。霍城縣大西溝殘存的核桃,也應加以保護,促進天然更新,以利這一天然野生核桃分布點的存在和發展。
栽培要點:種子繁殖。選擇優良單株採集果實,脫去果皮,可行秋播;春播種子應先行水浸或水浸拌濕沙催芽,待種子吐芽後及時點播或條播育苗。2-3年生苗即可出圃造林,春季造林或秋季造林均可。也可直播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