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澳德意志帝国青岛邮局旧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位于安徽路和广西路交界口处的胶澳邮局旧址今年5月迎来了它的120岁生日。这座精美的哥特式建筑不仅见证了青岛百余年来的城市变迁,更为难得的是,在这120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从未离开过自己的老本行——邮电业,它见证了邮电业从最原始的邮政到最先进的5G网络的巨大变迁。5月23日,一场名为《塔望·胶澳邮局旧址落成120周年纪念展》在良友书坊举办,主办方通过展出胶澳邮局旧址各个时期的图片文献,展现出了这栋小楼120年的发展历程。[1]
一场延续了120年的传承
1898年3月,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青岛的邮电进入了德占时期的轨道。根据中德邮政章程,双方可在胶澳设置各自的邮政、电报机构。其后,德国先后组建了邮政、电报、电话等机构。位于广西路和安徽路路口的胶澳帝国邮政局 (安徽路5号),于1901年建成。这栋楼房自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成为青岛邮政的枢纽和象征。在德国占领青岛的17年中,除了代表司法公正的帝国高等法院外,只有胶澳帝国邮政局可以不受总督府的直接管辖。
192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大楼又改为青岛一等邮局广西路支局驻地。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安徽路5号改为青岛市邮电局广西路支局。 2009年6月,产权单位中国联通青岛分公司对大楼进行了重新设计装修,并于次年开辟为邮电博物馆对外开放。
2012年,良友书坊入驻胶澳邮局旧址,良友书坊是以图书为主营的文化创新空间,也可以在这里品到手工调制的咖啡,这里还会定期举办文化沙龙、呈现青岛文学艺术历程的各类展览等。良友书坊的入驻也为胶澳邮局旧址增添了人文气息。
见证青岛邮电通信变迁
历经120年风雨历程,胶澳邮局旧址见证了青岛邮电通讯事业的飞速发展。 《塔望·胶澳邮局旧址落成120周年纪念展》中展出了一张拍摄于1990年的照片,上面展示了当时青岛市邮电局电报业务人工册报现场。 1994年,青岛数据通信网开通,市民在这里排起长队。1997年邮电优惠装机放号5万部,市民踊跃排队申请。 2002年,青岛电话用户达到了200万户。
自2000年以来,通信行业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手机开始慢慢进入人们的生活,移动通信网络也完成了从2G、3G、4G到如今的5G。直到现在,与胶澳邮局旧址相连的联通营业厅仍然在继续为市民办理手机业务,也让胶澳邮局的“邮电传奇”不断延续。
如今的胶澳邮局旧址主体已成为青岛邮电博物馆,是一个集现代工业遗产、德式老建筑、邮电专题博物馆、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文化与旅游场所。馆藏文物展品约1000余件,历史图片2000余张,以历史为线索,向游客展现了百年来的邮电通信发展旅程。
成为青岛文化新地标
在承载着一部分城市通信功能的同时,120岁的胶澳邮局旧址如今又焕发青春,成为了青岛的网红打卡点。这座砖红色的哥特式建筑在青岛的众多异域建筑群中独树一帜,几乎每个经过安徽路和广西路路口的游客都忍不住驻足欣赏它的美。无论春夏秋冬,胶澳邮局旧址都是外地游客来青岛旅拍的热门目的地。在蚂蜂窝、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的青岛旅游攻略中,胶澳邮局旧址更是频频上榜。
2012年入住胶澳邮局旧址的良友书坊则成为了青岛“文学+艺术+生活美学”的代名词。走进良友书坊,浓厚的民国风扑面而来,书店内部装修古朴,摆满了很多新奇的老物件,跟这座百余岁的老塔楼可谓是相得益彰,置身其中,仿佛又回到了120年前的时光。正是鲜明的特色,在众多最美书店榜单中,良友书坊已经成为常客。
如何唤醒沉睡老建筑?
在青岛的众多特色建筑中,胶澳邮局旧址并非历史最悠久的,也不是造型最独特的,但却无论从保护还是利用来说都是做得最好的建筑之一。事实上,胶澳邮局旧址周边有众多类似老建筑,但由于历史和使用原因,最终沉寂下来。而在中山路片区的振兴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让沉睡的老建筑活起来。胶澳邮局旧址是如何做到的?在良友书坊创办人臧杰看来,胶澳邮局旧址能在120年来持续保持活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栋建筑始终作为一座公共建筑而存在,即便现在许多原先的职能都已被剥离,但保持原有以邮电为指向的肌理,建筑的产权方适时对建筑做过大修,恢复了房屋内部的结构,这也为建筑的再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纵观中山路周边利用得较好的老建筑,前提都是建筑本身和历史信息保存完整,为后来人的利用和改造奠定基础。
来源:青岛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