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能高越岭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能高越岭道
图片来自健行笔记

能高越岭道,又称能高越道路[1] 日治时代原名能高越岭警备道路,常被俗称为能高越岭古道,一条在台湾的历史古道,最早由泰雅族赛德克族建立,在日治时期被修建成正式道路。

全线横贯中央山脉,连接起南投雾社花莲铜门二地。在过去,能高越岭道肩负起台湾岛上东西间联络的任务。战后初期,国民政府为复原台湾岛上电力系统,由台湾电力公司实行“东电西送”政策,在沿线建立起多座电塔,完成一条高压输送线,将东部多馀的电力输送到西部,使能高越岭道被称为能高保线路台电保线道路

它被纳入中横公路计划之中,因为地质碎弱,以及可能影响生态,最后只有部份道路被改建成柏油路,让汽车通行,为雾社铜门线(今台14线)的一部份。由屯门至奇莱一段,仍然保留原貌,被纳入国家步道系统中,加以保护。

古道由来

能高越岭道原是泰雅族赛德克族古道,西自雾社(今南投县仁爱乡),东至初音(今花莲县吉安乡南华村初英),是东岸与西岸之间,族群迁徙与贸易的道路。

1914年,为发动太鲁阁讨伐战,日本台湾总督府在此修筑能高越岭警备道路,以东西夹击太鲁阁族。后来计划在此道沿线兴建电塔,以将东部多馀电力输送到台湾西部,但因太平洋战争而没有实施。

1950年代,美国拨给台湾电力公司130万美元的外交援助,其中40万美元指定兴建这条东西输送线路。台电总工程师孙运璿率领工程人员,在此兴建了电力输送线。

战后中横公路兴建时选线,分为北、中、南三线方案,能高越岭道为中线方案,但因要通过地质条件极为脆弱的天长断崖,工程过于浩大而作罢,于是中横公路选择以大禹岭、天祥、太鲁阁的北线方案施作。该路线西段雾社至庐山、屯原改建为汽车通行道路,之后纳编为乡道。东段初音铜门龙涧天长断崖(施作天长隧道通过)、奇莱则成为台电保线道路,西段的屯原至奇莱仍保留日治时期登山步道原貌。

1970至80年代,台湾省公路局计画在北部、中部、南部皆新辟东西横贯公路,其中在中部有雾社铜门线水里凤林线嘉义玉里线三条候选,雾社铜门线即今台14线主线。台14线原主线是走中横公路雾社支线合欢山大禹岭,因为新计画原雾社支线部分改编为台14甲线,其主线部分改走雾社庐山屯原,东段奇莱至铜门的台电保线道路亦纳编为“台14线”,并设置里程碑,至今该地尚见台14线179K之水泥里程碑,原古道部分计画准备开辟为汽车通行道路。

1970年代末期,因民间与学界的保育意识抬头,反对兴建东西横贯公路的呼声渐高,并对沿线乡镇的经济与运输效益能否发挥感到存疑,加上兴建的经费庞大,还有路线地质不佳、养护难度增高等因素,台14线与其它的东西横贯公路兴建因此中断,至今没有复工开辟。后来屯原至奇莱的能高越岭道被林务局纳编为国家步道系统,行政院也宣布台14线未辟建路段(屯原-仁寿)给予解编,台电保线道路、能高越岭古道得以保留其原始风貌。

路线

屯原(屯巴拉,西段登山口)-尾上(富士见驻在所)-云海保线所-松原驻在所-天池山庄-能高鞍部(光被八表碑)-桧林保线所-五甲崩山-奇莱坝(东段登山口)-奇莱山庄-天长桥-天长隧道-磐石-吹上隧道-龙涧-见返隧道(万代峡)-清水溪-铜门-仁寿(接台九丙线

影片

全台最受欢迎之越岭道-能高越岭古道


参考文献

  1. 能高越岭道全段,健行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