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型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腦型瘧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兩種觀點:起源於刻畫符號和「圖畫文字」起源說[2]。我們現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名詞解釋
腦型瘧(腦型瘧)一般指腦型瘧疾
腦型瘧疾是一種常見而且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在發展中國家,腦型瘧疾是導致死亡和神經系統疾病的重要原因。同時,也發現其對於熱帶地區的旅遊者的影響與日俱增。腦型瘧疾的早期發現同早期治療同等重要。
病因
腦型瘧疾是人類中樞神經系統中最常見、最嚴重的寄生蟲感染性疾病。腦型瘧疾也可通過蚊蟲叮咬以外的其他方式傳播,如輸血、污染的針頭或器官移植等方式傳播。間日瘧及卵形瘧可出現復發,並可引起腦型瘧的兇惡發作。
臨床表現
腦型瘧疾在惡性瘧中的發生率為2%左右。兒童與新進入流行區的非瘧區人群,由於免疫力低下或無免疫力,感染惡性瘧後,易發展為腦型。譫妄和昏迷為主要症狀,並常伴有劇烈頭痛、煩躁不安、抽搐等(抽搐在兒童病例尤為常見),少數患者可有精神錯亂、狂躁等。神經系統體徵中,以腦膜刺激征、失語、癱瘓、反射亢進等為多見。多數患者伴有高熱,少數有過高熱(42℃)或體溫在常溫之下。腦脊液除壓力增高外,細胞計數與生化檢查大多正常;個別抽搐頻劇者,腦脊液中蛋白定性弱陽性,細胞數不多,約(10~20)×10/L,以淋巴細胞為主,但生化試驗仍正常。周圍血液塗片檢查大多易找到瘧原蟲,瘧原蟲>25萬/立方毫米者,易致昏迷。部分患者的外周血液塗片原蟲數量並不多,甚至不易找到,可能與原蟲積聚在毛細血管內發育有關。有1/3~2/3患者血白細胞總數增高,中性粒細胞亦偏高。
檢查
1.血象
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在多次發作後下降,惡性瘧尤重;白細胞總數初發時可稍增,後正常或稍低,白細胞分類單核細胞常增多,並見吞噬有瘧色素顆粒。
2.瘧原蟲檢查
(1)血液塗片外周血塗片是最敏感、特異性最高的檢驗方法。這種檢查方法是指顯微鏡對外周血塗片上的感染紅細胞進行計數。如果塗片在染色之前用酒精固定,那麼在完整的紅細胞內可見到瘧原蟲;用受感染的紅細胞的百分率來表示塗片的計數,以上所述為磨片法,較厚血塗片可直接染色,紅細胞被溶解,僅留下可見的瘧原蟲和白細胞核,這就是所謂的厚片法,用於與每200個或400個白細胞相伴的瘧原蟲數來表示其計數,薄片法易讀,厚片法較為敏感。
如果患者在感染瘧原蟲之前或感染同時曾進行抗瘧治療,那麼他的血塗片開始可能為陰性;如果臨床懷疑為瘧疾感染,血塗片檢查應反覆進行;有重症瘧疾症狀和體徵的無獲得性免疫力的患者,如果在低倍鏡下發現其循環血中的白細胞質中出現瘧原蟲色素的碎塊,那麼該患者就應該確診為重症惡性瘧疾。
(2)骨髓塗片染色檢查瘧原蟲,陽性率較血塗片高。
3.血清學檢查
抗瘧抗體一般在感染後2~3周出現,4~8周達高峰,以後逐漸下降。現已應用的有間接免疫熒光法,間接血凝與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陽性率可達90%,一般用於流行病學檢查。
最近出現了許多快速診斷瘧原蟲感染的方法,第一種是以吖啶橙熒光技術為基礎的,經改進並應用於臨床的定量裸衣(OBC)技術,最新的是浸潤片方法,這種方法是測定瘧原蟲乳酸脫氫酶,後一種方法可檢測瘧原蟲並分辨其種屬;而前一種方法對惡性瘧原蟲具有特異性,二者都不如厚片法敏感,但無疑這兩種方法會在瘧疾並不常見的歐美國家的實驗室中起一定的作用。
4.腦型瘧疾中腰穿的作用
由於腦型瘧疾患者(特別是兒童)顱內壓升高可帶來病理生理後果,在處理昏迷的瘧疾患者時,早期應考慮腰穿。對於任何有意識障礙的患者,腰穿對於排除細菌性腦膜炎是關鍵的。腰穿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安全的檢查手段。
5.CT、MRI檢查
有助於鑑別診斷。
診斷
1.流行病學
有在瘧疾流行區居住或旅行史,近年有瘧疾發作史或近期曾接受過輸血的發熱患者。
2.症狀體徵
多發生在流行期中,多起病急、高熱、寒戰、昏迷與抽搐等。
3.實驗室檢查
主要是查找瘧原蟲,通常找到即可確診。血塗片找瘧原蟲,應當在寒戰發作時採血,此時原蟲數量多,易找,需要時應多次重複查找,並要做厚血塗片查找。
如臨床高度懷疑而血塗片多次陰性者,可做骨髓穿刺塗片查找瘧原蟲。
4.治療性診斷
臨床表現很像瘧疾,但經多次檢查未找到瘧原蟲者,可試用殺滅紅細胞內原蟲的藥物(如氯喹);發熱控制者,可能為瘧疾。對曾在瘧疾流行區居住過、有意識障礙或癲癇發作的患者,都應懷疑為腦型瘧疾(不管他們是否預防性的服用過抗瘧藥物)。如果一個重症患者被高度懷疑為瘧疾而第一次塗片是陰性,也須根據經驗進行抗瘧疾的診斷性治療。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是怎樣起源的?源始於殷商?文字有600年的歷史?,搜狐,2022-09-15
- ↑ 揭秘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來源圖畫還是記號?,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