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下戎裝,艱難創業(徐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脫下戎裝,艱難創業》是中國當代作家徐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脫下戎裝,艱難創業
1989年8月,徐光學由部隊轉業到報社。他一到安徽日報社,就仍然被安排在安徽日報「開發處」工作。
做一名軍人幹部,徐光學不僅是稱職的,更是優秀的。如果他繼續在部隊幹下去,其前途將仍然是十分光明的。但是,在工作上,在學習上,在人生的價值意義的追求上,徐光學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次從軍隊幹部轉業到報社來,完成了身份的轉變,對於一個40歲的中年人來說,具有挑戰性。一個人只有不斷迎接挑戰,不斷地戰勝困難,並不斷地完善自我,才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
安徽日報社「開發處」是新設立的機構。徐光學利用自己的休假時間,在這裡義務地幫忙。對這裡的環境,這裡的人,這裡的管理機制,他都非常了解。
在過去的一年裡,徐光學親自倡導並參與創辦安徽省華安經濟文化開發公司,辦起《適用專利技術》雜誌,還有紙業聯銷、投資紙廠、聯合創辦合肥郊區體育館文娛俱樂部等舉措,積累很多寶貴經驗。
其時,神州大地,儘管遭受學潮衝擊,但改革之勢如滾滾熱浪,形勢喜人。改革是別人沒走過的路,是蹚着石頭過河。既然很多人已成功地過河,徐光學為什麼就不能?
剛到開發處的副主任徐光學本來想利用現有的經濟條件來干一番事業,可沒有想到一到任面臨更加艱巨的困難。怎麼辦?所謂「開發處」就是要開發新項目,創造利潤增長點。徐光學陷入深深思考中。《安徽日報》是省級黨報,這樣一份報紙究竟開發什麼實體才能既能產生社會效益又能滋生經濟利潤?
一天晚飯過後,徐光學獨自信步家門,在長江路邊溜達。這是省城的最主要的一條幹道,大街之上,燈火通明,流光溢彩。路上汽車穿梭,往來如織。突然,他的思緒中閃過一絲靈光,心裡頓覺透亮:開發汽車修理!立刻,徐光學又考問着自己,搞汽車修理,行嗎?可他是一個有膽有識有勇有謀之人。他發現了商機,沒有馬上頭腦發熱,而是冷靜的思考。他沒有繼續溜達,而是坐在路邊欄杆上,盯着這流水般的汽車。他暗自估算,報社有大小車輛20多台,其維修全靠外單位,僅此一項每年便要甩掉幾十萬,如果自己有個汽車修理廠,那麼,自己一年就有幾十萬的收入。
而整個廬州城,不包括各個角落的散兵游勇,修理汽車單位上百家。百家同行,競爭必然激烈,再上一廠,有利可圖麼?徐光學離開長江路,回到家中,靜下心來,認真思考。他決定先進行調查論證。次日,他騎着自行車在合肥市大街小巷裡轉悠,與汽修工和老闆接觸,了解合肥眼下的汽車修理現狀和運行狀況。通過實地調查和分析論證,徐光學堅信,再上一家汽車修理廠有利潤可圖。他想,自己不開發修理廠,別人還會開的,汽車修理廠可拓展的空間很大。因為,從宏觀上來說,隨着國家改革開放的深入,隨着經濟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各種各樣的機動車輛會越來越多,維修必須跟上,維修市場也必定會不斷擴大,也就是說中國的汽車維修業會日益興旺發達;從微觀上講,儘管汽車維修行業呈現百家爭雄的局面,但只要另闢蹊徑,拿出絕活,加強管理,不愁無活干,不愁無錢賺。徐光學把具體調查和論證結果寫成報告,呈給報社黨委。
徐光學主動提出創辦汽車修理廠的建議得到了領導的支持。可是,這個支持是觀念上的,而不是經濟上的,說白了,就是徐光學搞汽車修理,但報社沒錢投資。徐光學要辦汽車修理廠,可他既無資金、場地、廠房,又無技術人員,困難重重。他是從來不會被困難嚇倒的,憑着那一股闖勁和一個堅定信念,決心要把修理廠辦成。
要辦廠,頭一件事就是租場地,租場地要錢。他幹的可不是小商小販的買賣,隨便搭一個棚子就行。他是要開辦一個汽車修理廠。錢是他開廠辦實業的第一重要條件。錢從哪裡來?於是,他想到了一個辦法,用本人名義向報社借錢。報社領導相信他的才能,相信他能把事情辦成,批准借給他兩萬元。
拿到這兩萬元,徐光學非常激動,這兩萬元錢是救急錢呀!既然決定辦汽修廠,那就把台子搭起來,先開鑼演戲再說。於是,他用1.5萬元在壽春路杏花大酒店的後面租了一片地方當廠房,剩下的5000元用來購買台鑽、打氣泵、砂輪機和修理工具。緊接着,他又從社會上招聘四名技術人員,再配置一名保管員和一名會計。這樣一個汽車修理廠的戲台就這樣搭好了。那麼這個修理廠應該取個什麼名字呢?其實名字只是一個代號,隨便叫一個名字就行。可是,現如今人人都很重視取名,徐光學想了想後,就給自己的修理廠取了個吉祥的名字——大運,徐光學親自任大運汽車修理廠廠長。1989年8月1日,「合肥大運汽車修理廠」正式掛牌營業。[1]
作者簡介
峰,真名徐光學,詩人、作家,1949年10月生,安徽桐城魯谼山人,畢業於成都理工大學,中共黨員,高級經濟師,有23年軍旅生涯,曾榮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