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腐婢 |
中文学名:腐婢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管状花目 科:马鞭草科 属:豆腐柴属 |
腐婢,中药名。为马鞭草科植物Premna microphylla Turcz.的茎、叶。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用于疟疾,泄泻,痢疾,醉酒头痛,痈肿,疔疮,丹毒,蛇虫咬伤,创伤出血。[1]
别名
土常山、臭娘子、臭常山、凉粉叶、铁箍散、六月冻、臭黄荆、观音柴、虱麻柴、臭茶、小青树、糯米糊、捏捏糊、墨子稔、豆腐木。
入药部位
茎、叶。
性味
苦、微辛,寒。
归经
归肝、大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用于疟疾,泄泻,痢疾,醉酒头痛,痈肿,疔疮,丹毒,蛇虫咬伤,创伤出血。
相关配伍
1、治酒醉不醒:(腐婢)叶9g,葛花6g。水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2、治痔瘘下血:腐婢叶焙干研末,每服3g,米汤送下,每日3次。(《食物中药与便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采集加工
春、夏、秋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
豆腐柴,直立灌木,植株高2-6m。幼枝有柔毛,老枝渐无毛。单叶对生;叶柄长0.5-2cm;叶片卵状披针形、倒卵形、椭圆形或卵形,有臭味,长3-13cm,宽1.5-6cm,基部渐狭,全缘或具不规则粗齿,先端急尖至长渐尖,无毛或有短柔毛。聚伞花序组成塔形的圆锥花序,顶生;花萼杯状,绿色或有时带紫色,密被毛至几无毛,边缘常有睫毛,5浅裂;花冠淡黄色,呈二唇形,裂片4,外被柔毛和腺点,内面具柔毛,尤以喉部较密;雄蕊4,2长2短,着生于花冠管上。核果球形至倒卵形,紫色,径约6mm。花期5-6月,时期6-10月。
生长环境
药材鉴别
茎枝圆柱形,淡棕色,具纵沟,嫩枝被黄色短柔毛。叶对生,皱缩,完整者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长2-7cm或更长,宽1.5-4cm,先端尾状急尖或近急尖,基部渐狭,下延;边缘中部以上具不规则的粗锯齿,淡棕黄色,两面均有短柔毛;叶柄长约1cm。偶见残留黑色圆形小果。气臭,味苦。以茎枝幼嫩、叶多者为佳。
相关论述
《本草经集注》:“疗疟有效。亦酒渍皮,疗心腹痛。”
陶隐居云∶花用异实,故其类不得同品,方家都不用之,今自可根据其所主以为疗也,但未解何故有腐婢之名?《本经》不云是小豆花,后医显之尔。未知审是否?
今海边有小树,状似栀子,茎条多曲,气作腐臭,土人呼为腐婢,用疗疟有效,亦酒渍皮疗心腹。恐此当是真。若尔,此条应在木部下品卷中。唐本注云∶腐婢,山南相承,以为葛花。《本经》云小豆花,陶复称海边小树,未知孰是?然葛花消酒,大胜豆花,葛根亦能消酒,小豆全无此效。校量葛、豆二花,葛为真也。今按别本注云∶小豆花亦有腐气。《经》云病酒头痛,即明其疗同矣。葛根条中见其花并小豆花,干末服方寸匕,饮酒不知醉。唐注海边有小树,土人呼为腐婢,其如《经》称小豆花是腐婢。二家所按药性论云∶赤小豆,花名腐婢。能消酒毒,明目,散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又下水气,并治小儿丹毒热肿。
图经曰∶腐婢,小豆花也。生汉中,今处处有之。陶隐居以为海边有小木,状似栀子,气作臭腐,土人呼为腐婢,疑是此。苏恭云∶山南相承,呼为葛花是也。今注云∶小豆花,亦有腐酒头痛。海边小木,自主疟及心腹痛。葛花不言主酒病。注云∶并小豆花末,服方寸匕,饮酒不知醉。然则三物皆有腐婢名,是异类同名耳。《本经》此比酒病。
外台秘要∶治渴,小便利复非淋。小豆藿一把,捣取汁,顿服。食医心镜∶主 疟,寒热邪气,泄痢,阴气不足,止渴及病酒头痛。以小豆花于豉中煮,五味调和,作羹食之。别说云∶谨乃是小豆花,设有别物同名,自从所说,不必多辨。
参考来源
- ↑ 中药腐婢有多少个品种?腐婢的功效与作用, 中医中药网, 20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