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腹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中央社台北24日电)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疾病)大流行,日本东京都连4天新增逾千例;韩国首都圈防疫规范延长2周;马来西亚和泰国单日确诊再创新高;纽澳旅游泡泡喊停;台湾疫情警戒将从三级降为二级。
  • 法新社汇整官方数据显示,截至台湾23日晚间6时,全球至少413万9040人病殁,至少1亿9253万4990例确诊。

腹壁(abdominal wall)腹上壁为膈,下壁为盆隔,后壁为腰骶椎及其两侧的软组织,两侧壁及前壁则由三层[阔肌]]及其浅、深方的软组织构成。

  • 腹壁在保护腹内脏器,维持腹压,固定脏器位置和呼吸,咳嗽呕吐,排便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 腹壁由浅至深共有六层结构,即:皮肤、浅筋膜、肌肉、腹横筋膜腹膜上筋膜及腹膜壁层。
  • 腹壁的皮肤薄而富有弹性,除腹股沟区皮肤外均移动性较大,面积亦较宽阔。
  • 浅筋膜层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
  • 肌肉层主要由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组成。
  • 腹横筋膜是腹内筋膜的一部分,是腹内筋膜衬覆于腹前外侧壁内面的部分。
  • 腹横筋膜在腹股沟区最为发达,并形成腹环等结构。

腹壁疝气是怎么回事?

  • 60岁的李先生被送到急诊室时已经休克、意识不清,家属说他从昨晚一直喊著肚子痛,检查结果显示为腹部急症,需要紧急手术,唯一不能肯定的是究竟什么原因让病人发生急性腹症。
  • 医师仔细询问病人过去病史,家属提到患者曾动过腹股沟疝气手术,医师进一步施行理学检查,褪下病人裤头,果然发现患者的腹股沟有一明显凸起的肿块,原来是腹股沟疝气复发,造成肠子扭绞坏死的危机,所幸紧急手术救回一命。
  • 一般人较常听过胎儿睾丸从骨盆腔下降到阴囊的通道,因为闭合的不完全导致婴幼儿腹股沟疝气,以为只有男生有疝气,其实只要是“腹腔的器官从原来正常位置,移位到不正常的位置”都称之为疝气,所以不只男性,女性、年轻人、老人都可能会有。
    • 估计台湾一年就有上万名因各式疝气而开刀的病人。
  • 腹壁疝气与腹内压过高有关--最常发生疝气的部位还是腹部这个区块,原因主要是腹内承载压力(腹压)过高,年纪变大腹部组织变得比较薄弱、松软无力,另或是腹部受到创伤,伤及肌肉筋膜,或是腹部手术后肌肉筋膜愈合不良等。
  • 那么什么情况容易腹压高呢?例如怀孕时胎儿会引起母体的腹内压力升高;肝硬化有腹水的病人,腹压也会升高;经常便秘的人为了排便会憋气用力;或是长期抽烟、慢性气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等病人,也可能因长期用力咳嗽排痰导致腹压变高。
  • 有些运动员因年轻时长期使用腹部肌肉或长期做让腹压高的运动(如举重),到了中老年也可能发生疝气。但一般民众运动的量及强度都不及运动员,倒是不用特别担心运动会引起疝气。
  • 腹部哪些部位会发生疝气?
  • 腹股沟疝气--最常见发生疝气的部位是“腹股沟疝气”,成人又可分为直接型和间接型。
    • 直接型指的是一部份的腹内器官或组织,经由鼠蹊部肌肉和筋膜的弱点或破洞,直接突出腹壁以外。
    • 间接型--男性是器官经胚胎期睾丸下降路线的筋膜弱点,突出到腹股沟,再下降到阴囊内;女性则是器官经由子宫圆韧带往腹股沟滑下。
  • 脐疝气--脐疝气也蛮常见。我们的腹部是由左右两块腹肌在中线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正中线的肌肉筋膜比较薄,加上肚脐是胎儿时期从母体吸收营养的通道,虽然闭合了,仍比一般肌肉层显得薄及脆弱,所以若腹压过大,也容易从肚脐这个部位突出。
    • 脐疝气容易出现在刚出生的婴儿或三、四岁幼儿,以及有病态性肥胖、长期腹压高的病人。
  • 腹部切口疝气--如果腹部曾经动过手术,手术伤口大,开刀后各种情况导致营养不佳、腹壁肌肉层愈合不良,容易在先前开刀处发生“切口疝气”,造成腹部内各个器官移位疝气,因此医师通常会提醒,动完腹部手术的患者至少一个月内不应剧烈运动,若是高危险群患者,例如病态性肥胖患者接受减重手术,更要休养3个月后才能剧烈运动。
    • 腹部切口疝气可能发生在开刀后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很多年以后才出现,常会扩大变得难修补,所以建议尽速就医。
  • 横隔膜疝气(裂孔疝气)--横隔膜把胸腔和腹腔隔开,但是胸腹间还是有连通,比如食道就是从胸腔到腹腔,也因此横隔膜本来就有些通道是弱点,若受到重大撞击、外伤,就有可能发生横隔膜疝气,导致腹腔的器官突破横膈膜弱点处顶到胸腔,严重时病人会胸痛、呼吸困难、无法进食等,这种情形就建议手术治疗。[1]

腹壁组织结构修护术解除疝气复发

  • 70岁江女士23年前切除胆囊和取总胆管结石,伤口20公分,术后发生肠粘连,再次开刀治疗。但三年后腹壁开刀切口裂开,肠子从缺口蹦出,肚皮上凸出一个肉团小丘,导致常闹肚子痛、腹胀、呕吐、消化不良,20年来经常进出医院,接受了三次腹壁修补术,却因切口疝气太大,每次不到一年就复发,直到采行“腹腔镜后腹壁结构分离术”,她的腹壁切口终于不再裂开。
  • 江女士肠粘连严重,应与多次传统开刀手术有关,像是手术中肠管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太长而导致发炎,或是腹部创伤引起肠管与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之间的不正常粘连。
    • 轻微的肠粘连较无症状,严重的肠粘连常会出现腹痛、腹胀、排气不畅,甚至呕吐等不适。
  • 更严重的是,江女士腹壁有一个“18╳8”公分的裂口,部分肠子还蹦出裂口不在腹壁内,除了严重影响美观与腹壁功能,疝脱裂口也可能造成肠子卡在缺口无法蠕动,发生缺血、坏死的情形,如未能及时送医,可能有并发肠穿孔、腹膜炎、败血症的风险。
  • 缝线手术复发率 约有2成--早年传统的腹壁疝气手术由原伤口切开,伤口至少10至20公分,直接以缝线拉近腹壁破洞两侧的组织加以缝合,少许会再补上人工网膜加强。
    • 此举却增加了腹壁内的拉力,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严重疼痛,也可能因为用力时产生腹压,使得缝合处再度被撑开,致使疝气复发。统计指出,使用传统缝线手术患者的复发率约为20%至25%。
  • 近年来发展的腹腔镜腹壁组织结构分离术,以双层防沾黏人工网膜垫在裂口处下加以固定,比起传统手术方法,复发率相对减少,但是异物接触肠子,仍会有肠粘连情形发生,且过大的缺口不适用此方法,8公分以下的缺口较为适合。
  • 逾8公分缺口 适合采新术--对于8公分以上的缺口, 则可采行较新的“腹腔镜后腹壁结构分离术”,主要差别是在腹直肌后与后腹膜间分出一个大空间,把人工网膜放在这肌肉组织的中间层,不会直接接触肠子,可粘得较为牢固而不会移位,再将缺口缝好,避免疝气复发,如有需要也可将腹横肌松开,此方法适用于较大的切口疝气,腹壁功能恢复力较好。
  • 肥胖、糖尿病者 切口易裂--不是每一个接受腹壁修护术的病人都会发生切口裂开的情形,一般而言,肥胖、免疫力差、糖尿病、抽烟、爱滋及使用类固醇的病人较易致疝气缺口复发。
  • 江女士身形肥胖,有糖尿病史,属于切口容易裂开的体质,经过以“腹腔镜后腹壁结构分离术”进行腹壁裂开缺口修护后,腹部只有5、6个1公分的伤口,4天就出院,已追踪超过一年未再复发。
    • 腹壁组织结构修护术对因车祸、创伤致腹壁有较大疝气的病人,是减少再复发的好方法。[2]

il_794xN.2192116227_k8ci.jpg https://www.etsy.com/dk-en/listing/754631656/torso-chest-abdomen-muscles-ligaments

参考来源

  1. 李柏居(台大医院创伤部暨外科部主治医师), 丁彦伶. 器官“漏馅”了? 疝气修补让器官乖乖归位. 肝病防治学术基金会. [2022-07-24] (中文). 
  2. 彰滨秀传纪念医院院长、一般外科医师黄士维. 器官“漏馅”了? 疝气修补让器官乖乖归位. 秀传医疗体系. 2021-09-04 [2022-07-2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