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自然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自然帶

 

 

 

自然帶(natural belt),通常指主要受地帶性分異因素影響,在地表大致沿緯線方向呈帶狀延伸分布,並具有一定寬度的地帶性自然區劃單位。

廣義的自然帶是自然帶、自然地帶、自然亞地帶等一系列地帶性區劃單位的統稱,甚至包括垂直帶。狹義的自然帶僅指最高一級的地帶性區劃單位。

劃分

大陸水平自然帶是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兩種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前者占優勢的地區,自然帶沿緯線方向伸展;後者 占優勢的地區,自然帶沿經線方向伸展;兩者作用相近的地區,自然帶與經緯線交叉。山地垂直自然帶的分布隨高度而變化。

自然帶 的形成主要與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能在各緯度分布不均有關,在各大陸和大洋都形成一系列自然帶。由於大陸自然帶的形成不僅受緯度熱力分帶的影響,而且受到海陸分布、地勢起伏的干擾,所以大陸自然帶比大洋表層的自然帶複雜得多。

就全球範圍來說,自然帶的劃分,早期主要是根據不同緯度所獲得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 太陽輻射能的差異,把地球表面劃分為5個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後來又根據各地氣候、生物等差異進行了細分。

在大洋主要是根據海洋的氣候、水文、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差異,把大洋表層劃分為7個帶:赤道帶,南熱帶、北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極帶、北極帶。

由於大陸的情況複雜,地帶性分異也較大洋明顯,因此對大陸上自然帶的劃分比大洋細,不同學者的分帶也不同。

以氣候特點為標誌劃分大陸自然帶,南半球和北半球從赤道向兩極可分為: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全球共15個自然帶。由於大陸自然帶受到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而複雜化,每一自然帶的典型特徵在植被類型上具有較鮮明的表現,因此陸地自然帶又可分為:熱帶雨林帶、熱帶稀樹草原帶、熱帶荒漠帶、亞熱帶荒漠草原帶、亞熱帶森林帶、溫帶荒漠帶、溫帶草原帶、溫帶闊葉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帶、極地冰原帶。

山地垂直

氣候、生物和土壤等相互聯繫形成的自然帶,隨海拔高度增高形成垂直自然帶。山地自然環境比低平地區 複雜,所以山地垂直自然帶比水平自然帶複雜得多。

例如,北半球北回歸線以北地區的山地,南坡(陽坡)比北坡(陰坡)要獲得更多的熱量,因此,儘管 南北坡海拔高度大致相同,但南坡氣溫高於北坡;潮濕氣流如果與山地延伸方向相垂直或斜交,那麼,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少雨。

例如中國東部山地,夏季因氣流來自東南方向,所以南坡降水量多於北坡,以致南北坡相同 海拔水熱狀況不一,所以南北坡垂直自然帶有明顯差異。同是一個山地,南北坡坡麓可以分屬不同的氣候 帶和自然帶。

例如,中國秦嶺南坡坡麓屬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北坡坡麓則屬於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任何一個山地垂直自然帶,總是在相應的水平自然帶基礎上形 成和發展起來的。與水平自然帶相一致的山麓自然帶,稱為垂直自然帶基帶。

一般說來,山地所處地理 緯度愈低、氣候愈濕潤、相對高度愈大,垂直自然帶表現愈完整。南極大陸氣候嚴寒,呈現茫茫一片冰原 景觀,就談不上真正的垂直自然帶。

海洋賞

海洋自然帶指海洋上的自然地理分帶。遼 闊的海洋與陸地 相比,其表面非常單一,表層的溫度、鹽度、水層動態及海洋生物的分布等也都有一定的緯向地帶性。 但由于海洋水體具有巨大的流動性,故地帶性表現不如大陸明顯,各自然帶之間的界限只能大體確定, 海洋自然帶數目也較少。

海洋自然帶的劃分,仍以熱量帶為基礎,生物群的分布也是劃分海洋自然帶的主要標誌之一。根據冬季海 洋表層水溫的不同,分為冷水(小於0℃)、溫水(0°~10℃)、暖水(10°~20℃)和熱水(大於20 ℃)等四種類型。結合與海水溫度、理化特徵和水體運動密切聯繫的浮游生物的數量變化,可將世界海 洋分為七個自然帶。

(1)北極帶。地處高緯區,太陽輻射量較少。冬季乾冷,最冷月1~3月平均溫- 30~-40℃;夏季涼爽,7~8月份平均溫0~5℃。北極帶包括巴倫支海的大部分 水面以外的北冰洋,以及北美東部紐芬蘭到冰島一線西北的大西洋部分。這裡表層水溫低,又因大陸冰凍期長,江河流入海洋的營 養鹽類不多,故海洋生物種數有限,僅在冰融化的邊緣海域,才有浮游生物,並將一些魚類和其它動物 吸引到此處。其中具有經濟價值的魚類主要有北極鱈、白海鯡等;此外,還有鯨目動物(北極鯨或格陵 蘭鯨)以及海豹、海象和海鷗、海雀、海鸚等。

(2)北溫帶。北鄰北極帶,大體相當於北緯30~60°。全年盛行西風,氣候溫暖濕潤 ,最熱月8月平均溫10~22℃,最冷月2月0~10℃。因受洋流及大氣環流影響,大洋東側的平均溫比西側 低5℃。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北溫帶終年受極地氣團影響,雖然冬季表層水溫較低,但鹽度小,含氧量 多,水團垂直交換強,水中營養鹽類豐富,浮游生物很多,故使大量以浮游生物為餌料的魚類得到繁殖、 生長,成為世界重要漁場的分布區域。北溫帶魚類的種數遠比北極帶豐富,主要有太平洋鱈魚、鯡魚、大馬哈魚等,它在世界漁業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哺乳動物中,在太平洋部分有海狗、海驢、海獺、日本鯨和海豚;在大西洋水域有比斯開鯨、白海海豚、海豹等。

(3)北熱帶。大體位於北緯10~30°。全年氣溫均較高,冬、夏季溫差不大(最 熱月平均溫22~25℃,最冷月15~20℃)。多熱帶氣旋。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帶內東西部海區氣溫 、降水差異明顯。全年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廣大海域水體垂直交換微弱,深層水的營養鹽類不易上涌 ,浮游生物和有經濟價值的魚類都較少。但是,在受赤道洋流影響的海域,含有豐富營養鹽類的深層水上涌,使浮游生物和魚類得以繁殖,形成有價值的魚類捕撈區。哺乳類動物很少,主 要有抹香鯨。本帶北部繁殖有多種浮遊動物,南部有大量的珊瑚、海龜和鯊等。

(4)赤道帶。大體介於南北緯10°間。終年高溫多雨,年均溫25~28℃,年降水 量1500~2000米,赤道附近可達2000~3000毫米。處在赤道低壓區,全年氣溫高、風力微弱、蒸發旺盛 ,加之有赤道洋流引起海水的垂直交換,使下層營養鹽類上升,生物養料比較豐富,魚類較多,主要有 鯊、鱏等,飛魚為赤道帶典型魚 類。

(5)南熱帶。位於南緯10~30°。本帶由於高壓特別強盛,致使熱帶位置向北推 移,其它特徵和成因均與北熱帶基本相同,亦屬少生物型。

(6)南溫帶。大體介於南緯30~60°。全年盛行西風,其中南緯40~60°洋面上 ,因三大洋相互連通,風力很強,素有「咆哮西風帶」之稱。熱量、降水狀況類似北溫帶。海洋生物的 發育和生長條件與北溫帶相似。海生植物繁茂,巨型藻類生長極好 ,浮游生物豐富,是南半球海洋動物最多的地帶。這裡生活着幾種南、北溫帶均可見到的動物類群,如 海豹、海狗、鯨以及刀魚、小鰮魚、鰯魚、鯊魚等。冬季有南方的海洋動物在此越冬,夏季有熱帶海洋動物前來肥育。在非 洲大陸西南和南美洲秘魯沿海,因有上升流存在,把深層海水中豐富的營養鹽類和有機物質帶到海水錶層,使浮游生物 大量繁殖,因而魚類非常豐富,成為南半球重要的捕撈區。

(7)南極帶。大體在南緯60°以南到南極大陸之間。全年盛行來自極地的東南風 ,水溫很低。冬季嚴寒,夏季最熱月2月平均溫在0℃以下。年降水量100~250毫米。在短促的夏季,有 溫帶的回遊魚類來此肥育;南極海域有豐富的磷蝦作為餌料,故有較多的鯨類;此外還有海豹、海狗、 海驢和企鵝等一些鳥類。它和北極帶一樣,生物種類較少,但個別種(如硅藻、磷蝦和企鵝等)的數量很多。

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蘇聯學者博格達諾夫(D·V·Bogdanov)等對海洋自然帶作 進一步詳細劃分,從南、北極帶中劃分出亞南極帶與亞北極帶,從南、北熱帶中劃分出南亞熱帶和北亞熱帶,最終將世界海洋劃分為11個自然帶,每個帶同陸地上的自然帶相對應。[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