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自行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目前,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一种是方块文字,如汉字[1]、日文和韩文,还有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种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名词解释
自行是指恒星于一年内所行经的距离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度(横向运动)。恒星对于太阳的空间运动可分解为视向运动和横向运动两个分量,后者常以一颗背景微弱的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移而测定,单位是角秒/年。自行一般很小,只有200颗星的自行达到每年1角秒,其中50颗达到每年2角秒,而以“巴纳德星”的自行为最大,每年移动达10.31角秒,为地球上所见月球角直径的0.5%。
自行运动现象是爱德蒙·哈雷在公元1718年发现的,当在比较他的天狼星、大角星、毕宿五等天体测量数据和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巴克斯在1850年前所描述的位置数据时,哈雷注意到有些数据竟然相差半度以上,因而推知此一现象。
在2005年发表的研究报告,现代天文学家已测出第一个外星系(三角座星系)的自行运动数据。
恒星在一年内沿着垂直于视线方向走过的距离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度。其单位为角秒/年。1718年,E.哈雷把他当时观测所得的恒星位置同喜帕恰斯和托勒密的观测结果作比较,发现恒星的位置有显著的变化,首次指出了所谓恒星不动的概念是错误的。
实际上,恒星在空间是运动的。观测到的恒星运动包括:①恒星的真正的运动,又称本动。②太阳运动引起的视运动,又称视差动。恒星自行是很小的,一般小于每年0″.1。只有 400多颗恒星的自行等于或大于每年1″,巴纳德星的自行最大,为每年10″.31 。引起恒星位置变化的原因,除自行外,还有岁差,这两项加在一起,称为恒星的年变。除去岁差的影响,即可求得绝对自行
日复一日,星星好像彼此有固定的相对位置,在天空中形成相同的星座图样,古人诗文中的北斗七星,似乎几千年来都没有什么改变。但长期的观察却显示,星座会缓慢改变形状,并且天空中的每颗星都各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只是变化非常慢,没有用精密的量测无法察觉。
这种星星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是由星星与太阳系的相对运动而产生的。我们通常用两个数量来描述它:自行运动角和自行运动速率。第一个数量表明自行运动在天球上(东方在左,顺时针从正北方起算)的方向,并且第二个数量表明运动速率的大小,以每年多少角秒表示。
巴纳德星是所有已知恒星中自行运动最大的,每年以10.3角秒的速度移动。自行运动越大,通常暗示一颗星相对离太阳系越近。这的确是巴纳德星的情况,它距离我们只有大约6光年,是除南门二系统(半人马座α三合星)外,距太阳系第二近的恒星。但由于属于红矮星,亮度只有9.54星等的大小,光度微弱,没有大口径望远镜或者高倍双筒望远镜无法观察。
每年1角秒在一光年的距离相当于每秒1.45公里的横向速度。因此可以得知巴纳德星的横向速度约每秒90公里;加进每秒111公里视向速度,可得每秒143公里的真实的运动速率。一般而言,星星的真实或者绝对的运动速率很难测量,因为它强烈倚赖星星的距离测量的准确性而定。已知有最大的运动速率 (相对于太阳系) 的邻近恒星是沃夫 424联星,以每秒555公里的速率移动。已知恒星中,只有稍微越过一半的邻近恒星可以推知它们的绝对移动速度。
参考文献
- ↑ 日文是怎么来的,日本人是如何把汉文,改换成他们自己文字的,搜狐,2021-03-15
- ↑ 与汉文同宗同源的西夏文,国人看它如天书,俄罗斯人却如数家珍,搜狐,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