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台北抚台街洋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北抚台街洋楼

中华民国台湾)文化资产

图片来自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基本资料

等级    直辖市定古迹

类别    洋楼

别称    石头厝

地理位置  台北市中正区

经营管理  台湾历史资源经理学会

抚台街洋楼是位于台湾台北市中正区的一栋洋楼,建筑位置位在台北市中正区光复里开封街一段、延平南路交会处一带。现列为台北市市定古迹,也是台北府城内仅存日治时代商用建筑古迹之一,因该地古迹多为官署建筑,少有民间店铺,格外珍贵。当地人因其外观,称之为“石头厝”,后由台湾历史资源经理学会进驻经营。[1]

建筑风格

  • 抚台街洋楼是现今台北城内仅存之日治初期独栋式的洋式店铺,为石木混合构造,规模虽不大,但弥足珍贵。由于左右并没有相邻连接的建筑物,有别于一般常见的连栋式街屋建筑。其外观上最大的特征,即是在立面上的陡斜屋顶、屋顶突出之老虎窗型式与石造拱廊柱。
  • 一楼为石造,外有精美的石拱骑楼。拱廊为四柱三间,拱圈是梯形唭哩岸石块组合成,骑楼天花板有木材拼组成的图案。一楼室内天花板原为印花铁皮天花,因找不到薄铁皮材质而未复原,屋内角落目前以钢构补强。二楼与屋架均为木造式,屋顶屋面覆以铜片瓦,屋顶仿蒙萨双脊屋顶形式(因法国建筑师François Mansart得名),屋面第一坡面较陡,第二坡面较缓接近平顶,第三坡度才是平顶。正面屋顶开有三个老虎窗,中间者最大,老虎窗具有通风功能,内部二楼屋顶复折式桁架造型美观。
  • 总论,抚台街洋楼整体装饰简洁而不复杂,虽质朴细部却不失细致,深受欧陆古典风格之影响,呈现简洁与美。建筑物一楼以朴质厚重石材叠砌筑造,形成造型典雅之骑楼拱廊。二楼及屋架均为木造,覆以蒙萨屋顶Mansard roof)或称复折式屋顶,面铺石棉瓦片,斜度很陡,并有突出的老虎窗组构而成。外观欧风十足的店铺建筑。这种风格形式于日治初期常见于官署、公共建设,传达强烈威权风格。

历史过程

  • 1900年(日治明治33年)8月23日,日本政府公告“台北城内市区计画”市区改正,实行台湾家屋建筑规则,并将城内划设街区管理,街名变更构想从清代街名指称“街路”,在市区改正计画中改作为“地籍之区域”,与日本国内使用地名之标示习惯相同,以街区名而非街道名为地址基准。位在台北府城北门南侧“抚台街”正式出现,包含了北门南侧、中华路以西、武昌街以北、博爱路以东所辖范围内。。
  • 有“抚台街”之名的出现,乃因台湾在清朝建省时将台湾巡抚衙门建于现今台北市中正区光复里延平南路与武昌街口,故日本时代市区改正计画将今日忠孝西路、中华路、武昌街、博爱路所围街廓定名为抚台街(“抚台”为巡抚尊称之一)。
  • 1900年,原是大仓组台湾出张所土木事业主任的高石忠慥与弟弟金原丰藏在台湾一同开业,公司创立之初就设于抚台街一丁目。1909年,从北门往南贯穿“抚台街”至道路新辟(今延平南路),高石组在抚台街新辟道路(今延平南路)拓建后不久重新兴建公司本社,于1910年(日治明治43年)完工,即今日的抚台街洋楼,地址为抚台街一丁目(后改为大和町四丁目八番)。1938年后转为贩售酒、度量衡、仪器的佐土原商店(负责人是曾在专卖局会计课工作的佐土原吉雄),土地标示为大仓组株式会社(今日商大成建设)所有。
  • 1945年,该建物成为宋斐如经营的人民导报社址,但1947年(民国36年)二二八事件爆发后不久的3月8日,警备总部以“挑拨政府与民众间感情”、“煽动暴动”等罪名查封了人民导报,该建物则被行政长官公署接管,再交由国防部军务局管理。抚台街洋楼失去日治时代洋行”贸易性质,转为警备总部谘询案情室(尚缺乏佐证资料)。1950年代改成警备总部军法处军官宿舍,配给六户居住。军法处退休者也曾于宿舍自行开设中医诊所。
  • 1997年(民国86年)底正式定为市定古迹,但2000年(民国89年)2月26日凌晨,左后方一楼木造房屋起火燃烧,烧毁严重,致使古迹外墙、屋顶木构造等均受损。
  • 2007年(民国96年),由台北市文化局进行修复工程并完成展示设计后以委外方式邀请民间单位进驻。
  • 2009年(民国98年)初,台北市文化局邀请艺文工作者、抚台街洋楼附近的地方人士,一同研究它“古迹再利用”的方式。2009年至2012年间,台北市文化局委托台北故事馆总监陈国慈管理。
  • 2014年(民国103年)4月19日再次重新开馆。

外部连结

视频

台湾最早的洋式街屋 抚台街洋楼
抚台街洋楼变身 古迹顶楼种水稻

参考文献

  1. 抚台街洋楼,台北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