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臺北都會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臺北都會區

圖片來自blogspot

臺北都會區,又稱大臺北地區臺北都市圈臺北基隆大都會區大臺北,是臺灣首都圈及第一大都會區,以首都臺北市為中心,包含臺北市新北市(原臺北縣)與基隆市。人口聚集區域以臺北盆地為主,並擴及周邊山區、臺地及沿海平地。總面積為2,436.0005平方公里人口6,894,643人,臺灣全國約30%的人口都聚集在此。

介紹

更廣義的範圍,則在大臺北之外再加上桃園市所組成的臺北生活圈北北基桃),人口達9,253,001人,面積達3,678.0793平方公里,在世界人口組織裡為世界排名第41大都會區,逾三分之一的臺灣人在此居住、生活、就學和工作。按生活圈規劃,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屬於「大臺北首都生活圈」,依生活圈概念為一體來實施區域聯合治理

臺北市在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網絡(GaWC)發表的2020年世界級城市名冊中被定義和歸屬於Alpha-級別的世界級城市,與首爾都柏林維也納舊金山等世界各大都市同級[1]。而美國A.T科爾尼諮詢公司的全球城市調查中將臺北市評價為亞洲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商業都市。

都會區劃分

臺北都會區包含了

發展趨勢

  • 多核心發展
早期臺北都會區以臺北城內站前商圈)、西門町一帶為中心,1980年代臺北市陸續出現臺北東區信義計畫區中心商業區,擁有眾多百貨公司跟購物中心與商辦,並吸引許多移入人口居住。1990年代後期以來,則有內湖科技園區的興起聚集了大量的工作人潮,而大直重劃區的發展則成為臺北市另一個代表性的商務娛樂核心區域。新北市的中和新莊新店開發也趨於成熟。
另一方面,淡水河西岸的人口大量增加並逐漸凌駕臺北市中心,早期眾多衛星城市環繞臺北市單一核心的結構已不符大都會區的發展需求,故自2000年代以後,在公共交通捷運路網連通的基礎上,以板橋新板特區為首的淡水河西岸都會核心亦逐漸成型,而其北側的新莊副都心[4]亦於近幾年開始進入具體開發階段,整個大臺北都會區呈現明顯的「多核心」發展趨勢。
  • 範圍維持穩定
臺北都會區早期的範圍僅止於臺北市(市區、市郊區)及臺北縣(今新北市)較早因都市化而升格為縣轄市的區域,如三重永和板橋中和新莊新店等。後逐步往外擴張,目前已擴及臺北市以及新北市全境,並連結至基隆市及桃園市的精華地帶。

參考文獻

  1. 存檔副本. [2018-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3). 
  2. 全市通檢.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都市規劃科. [2019-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4). 
  3. 看不到落實可能 新北區域計畫永續願景遭批.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2019-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4.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 電子報第57期. [2012-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