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台南关帝殿

台南关帝殿
图片来自pixnet

台南关帝殿位于台湾台南市东区,旧称关帝厅,因所在地而又称后甲关帝殿(厅)虎尾寮关帝殿(厅)。该庙历史可追溯至明郑时期,原本被暂列为三级古迹,但在1985年因拆除旧庙加以改建,其古迹资格遂遭撤销。今貌大致为1988年重修后的结果。该庙原为官庙,但后来官员觉得出城参拜不便,且进入庄头的道路狭小,遂在西定坊台湾巡道署(今永福国小一带)建立新的关帝庙(今八吉境关帝厅[1] )。该庙的信仰圈辖境内有前甲显明殿、虎尾寮太子普安宫、后甲武圣宫、后甲北极殿、关圣宋将军坛、关圣林圣宫(姓林角)六个角头庙。

目录

沿革说明

关帝殿旧称关帝厅,据传是明永历年间某郑氏部将在随郑经西征后,于撤回台湾时自家乡迎回关帝神像,在崁顶山保舍甲庄建庙奉祀后逐渐发展而成。最初该庙规模不大,但逐渐发展成昔日府城东门外各庄民信奉的庙宇。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陈文达台湾县志》则有提到:“关帝庙……一在保舍甲,伪时建。”。另外庙方出版的《台南关帝殿》一书提到有创建于荷治时期的1644年的说法。

该庙原为官庙,据说曾由康熙年间的台湾道陈瑸颁赐写有“停骖默祷”的下马碑(已佚),但后来官员觉得出城参拜不便,且进入庄头的道路狭小,遂在西定坊台湾巡道署(今永福国小一带)建立新的关帝庙(今八吉境关帝厅),而该庙之后便交由地方管理。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时,王得禄曾集府城官绅之力予以整修,扩建为大庙,而后在嘉庆四十九年(1844年)、咸丰六年(1856年)、光绪七年(1881年)曾由境民集资加以整修。

进入日治时期后,关帝厅在大正十五年(1926年)再次整修,并在正殿旁加盖左侧厢房,当时是由“管理”与“会计”的组合管理庙务。到了昭和五年(1930年),由前甲、后甲、关圣、虎尾寮四地各推派三名参事组成神明会管理庙务。二次大战后,关帝厅于民国35年(1946年)进行屋顶整修,后来在民国53年(1964年)大修,更换屋顶木构架,左侧庙室将基础与柱梁改成钢筋混凝土,屋顶仍为木构架,完工建醮时神明会主任委员改为许仙赐、副主委为李象,总务陈马兼任炉主。而在民国60年代(1970年代),由张万春担任出纳期间,经陈马向军方索回日治时期被占用的庙产并取得16万多的补偿费后,庙方开拓了中华路夜市,并借由摊位出租增加了不少收入,后来款项在民国73年(1984年)初用于向佃农收回农地。此外在民国64年(1975年)时,台南市举办观光年活动,编定了一百多个古迹并立牌解说,该庙被编为20号。

参考文献

  1. 八吉境关帝厅,taiwang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