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台湾总督府税关

台湾总督府税关

图片来自blogspot

台湾总督府税关台湾日治时期负责港口货物进出口关税、物品检查的单位,在全台各地设有多处税关支署、出张所及监视署。在日治初期,延续了清治时期的四处开放港口并设置税关,关税制度亦依旧惯,在1911年改采和日本内地相同的关税制度。1909年,在淡水街设置了掌管全台关税事务的台湾总督府税关,其在1916年迁至大稻埕;之后随基隆港发展,在1921年转移至基隆市,并在1934年分别设立基隆、高雄税关。

台湾总督府税关于1943年被并入台湾总督府港务局,在二战后由海关总税务司署接收,为现在财政部关务署基隆关财政部关务署高雄关的前身。

目录

税关、支署、出张所

基隆、淡水、安平、打狗税关(1895-1909)

台湾因马关条约而割让给日本,日人于1895年5月底自澳底登陆台湾后,台湾总督府民政局财政部关税课课长野村才二在1895年6月10日,从清廷交接了淡水关、基隆关,正式开始税关业务,比6月17日的始政纪念日还早了一星期。台湾南部则因乙未战争,至同年10月28日、29日,分别在安平打狗开始税关业务,并由设在淡水的民政局财政部关税课负责统筹全台的关税事务。1896年4月1日,“台湾总督府税关官制”公布,正式设立淡水、基隆、安平、台南、打狗等五所税关,然而台南税关在同年12月25日即裁撤。

除上述四处税关,在1896年8月1日,还设置苏澳旧港后垅梧栖鹿港东港妈宫东石港出张所。这些出张所所在港口为专供对岸戎克船交易的“特别输出入港”,日治初期原只开放台湾四处港口供各国贸易通商,对岸的戎克船亦只限在此报关纳税,但此政策与台湾原有的航运习惯不同,且台湾中部商民深感不便,于是陆续上书总督府请求开放其他港口。在1897年1月,将苏澳、旧港、后垅、梧栖、鹿港、东石港(原规划在布袋,但此处商业活动受乙未战争影响而衰退)、东港、妈宫等8港口定为“特别输出入港”[1]。1899年3月,撤销苏澳港,并新增下湖口为特别输出入港;苏澳出张所随之裁撤,同年12月新设下湖口(之后改称北港溪)出张所。

1901年4月,四处税关缩编为淡水、安平两处税关,将基隆、打狗税关及其他出张所改为税关支署。1906年,设立淡水税关大稻埕出张所。1907年5月,特别输出入港撤销下湖口,北港溪税关支署随之裁撤,原管辖区域由东石港税关支署负责。

税关统一(1909-1934)

1909年5月13日,淡水税关改为“台湾总督府税关”,作为统筹台湾各地的税关的机关,并将安平税关改为税关支署。1913年8月6日,涂葛崛大肚溪泛滥造成聚落流失,涂葛崛支署改为“梧栖支署”。1916年10月,总督府税关从淡水移到台北市大稻埕,淡水改为分关。1917年7月,设立大稻埕驿台北驿、安平支署台南出张所(位于北门町[2]。1917年11月,撤销东港为特别输出入港,东港税关支署改为“东港税关监视署”。

1920年10月,因定地方制度改正,后垅改称后龙、东石港改称东石、打狗改称高雄、妈宫改称马公。之后,因基隆港发展,台湾总督府税关在1921年8月迁至基隆市,在淡水则改为税关淡水支署,亦代表基隆港取代了淡水港,成为主导台湾北部贸易的重要港口。1922年4月,大稻埕驿、台北驿出张所合并为台北出张所[3],而台北出张所的厅舍位在泉町一丁目7番地,于1927年6月动工,1928年2月竣工(原址在玉泉公园北侧)[4]。1929年5月,台北出张所改为台北支署。

在地方的港口则因戎客船贸易衰退,加上台湾南北交通及新港口的建设,旧港、梧栖特别输出入港在1932年12月关闭,旧港、梧栖支署亦随之裁撤,前者管辖区域由后龙支署负责,后者由鹿港支署负责。

分设基隆、高雄税关(1934-1943)

1934年7月1日,台湾总督府税关改为以浊水溪为界分别设立基隆、高雄税关。在二战末期的1943年,由于对外贸易额缩减,总督府因此将各单位缩编,统合税关、州港务部、交通局海事出张所、筑港出张所、港埠事务所等港湾相关单位,合并为“台湾总督府港务局”;原基隆、高雄税关则改为台湾总督府港务局下的“基隆港务局”、“高雄港务局”的税关部,设有税关课、监视课、鉴查课,并持续到终战。此时期的税关、支署及监视署如下:

  • 基隆税关(位于基隆合同厅舍、基隆市明治町一丁目)
    • 税关支署:台北、淡水、后龙、鹿港(1942年裁撤)
    • 税关监视署:苏澳、澳底(1941年裁撤)、金山野柳(1942年裁撤)、许厝港、旧港、中港(1941年裁撤)、大安(1941年裁撤)、梧栖、沙山(1941年裁撤)、花莲港(1939年改为支署)
  • 高雄税关(位于高雄税关厅舍、高雄市新滨町
    • 税关支署:东石(1942年裁撤)、安平、马公(1936年改为监视署)
    • 税关监视署:海口(1941年裁撤)、布袋、北门七股(1941年裁撤)、湾里(1941年裁撤)、东港、车城、台东、渔翁岛(1941年裁撤)

战后

二战后,台湾的海关由海关总税务司署派员接收,分别设置台北(位于基隆港)、台南关税务司公署(位于高雄港)。

税关监视署

除了税关外,在不开放通商的港口则是设置“税关监视署”,执行监视、巡查、防止走私偷渡等任务。于1899年12月首先在大安港、番挖(1920年改称沙山)设置监视署。1900年3月增设大稻埕、大安港监视署;同年年4月增设八罩岛、渔翁岛监视署。

之后,因台湾与对岸的戎克船走私仍频,在1902年10月增加至17处税关监视署,新增了东港(宜兰)、金包里、许厝港、中港、通霄、五条港(1920年改称海口)、布袋嘴、国圣港(1920年改称七股)、湾里港、大林蒲枋寮、车城监视署,裁撤梧栖监视署;并在1905年8月新增旧社(1920年改称社里,1924年移到田寮洋字挖子)、香山、苑里、北门屿、赤崁、大板埒、卑南(1919年改称台东)监视署。1907年6月,新增苏澳、下湖口(1920年改称口湖)、花莲港税关监视署,将赤崁税关监视署移至桃仔园,裁撤大稻埕税关监视署。1917年12月,因东港被撤销特别输出入港,东港税关支署改为“东港税关监视署”;位于宜兰的东港税关监视署则移至顶清水庄,改称“清水税关监视署”,而大林埔税关监视署亦在同时往北迁,改为“红毛港税关监视署”。1919年,卑南税关监视署改为“台东税关监视署”,此时有27处税关监视署,数量在此时期达到高峰。

1920年10月,多处税关监视署配合地名改正而改名,而后开始计画减少监视署的数量。1923年2月,裁撤香山、苑里、七股、桃子园、红毛港、八罩岛税关监视署;于1924年12月,则只保留了苏澳、社里、金山、布袋、北门、湾里、东港、车城、渔翁岛等9处税关监视署。1925年7月,社里税关监视署改为澳底税关监视署。

然而,在税关监视署缩编后,走私查获件数又大量增加,于是1930年8月恢复之前被裁撤的税关监视署,增设许厝港、中港、大安、沙山、海口、七股、花莲港、台东税关监视署。1932年12月,因旧港、梧栖被取消特别输出入港,旧港、梧栖支署裁撤而改为监视署。

1936年6月,马公支署改为马公监视署。1938年3月,新设野柳监视署。1939年9月,花莲监视署改为花莲支署,此时有20所税关监视署。1941年,裁撤澳底、中港大安、沙山、海口、七股、湾里、渔翁岛监视署。1942年11月,裁撤野柳监视署、新设鹿港、东石监视署,此时有13所税关监视署。港务局制度在1943年实施后,所有的税关监视署皆废除,改设港务局出张所、港务支局出张所以负责原本的关税警察任务。[5]

参考文献

  1. 蔡, 昇璋. 日治时期台湾“特别输出入港”之研究. 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 2008. 
  2. 台湾总督府. 税关又ハ税关支署出张所ノ名称位置ノ件. 台湾总督府报. 1917. 
  3. 台湾总督府. 税关又ハ税关支署、出张所ノ名称、位置中改正. 台湾总督府报. 1922. 
  4. 社团法人台湾建筑会. 台湾总督府税关厅舍新筑工事概要. 台湾建筑会志. 1929-09-05. 
  5. 许, 世融. 关税与两岸贸易1895-1945 (PDF).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