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位于北门对面的总督府铁道部厅舍 原图来源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这个单位的办公厅舍,现今仍旧座落在台北城北门外的三级古迹[1],就是过去管理全台铁道兴建与营运的最高公廨,它的建筑外观也沾染了日治初期公厅,那种仿巴洛克式红砖建筑的风格,目前在整修中,整修后将移交台湾博物馆管理,成为历史展览馆。同时,在这个古迹附属的大礼堂、玄关等建物,同时还保留了清代台北火车票房[2]与刘铭传建设的机器局留存下来的珍贵遗迹。因此这个建物可以说是历经了百馀年,阅尽了三朝的铁道发展史。

简介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包含厅舍、八角楼男厕、战时指挥中心、工务室、电源室、食堂之6座建物,其所在街廓内现况各建筑物为西元1919年至西元1943年代间逐步建造形成。其中八角楼男厕西元1919年完成、厅舍西元1920年完成、战时指挥中心西元1943年完成、工务室应为西元1925年~西元1942年完工、食堂西元1932年兴建。 台湾于西元1887年开始兴筑基隆新竹的铁路,并在此街廓一带设置机器局,为台湾现代化之起点。日据时期,此街阔及周边全部作为铁道部使用,民国以后沿用为铁路局,此处一直是台湾铁路运输之总部。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为砖木造建筑,一楼为红砖建筑,二楼为木造结构,其梁柱与屋架结构以台湾桧木兴建。铁道部的建筑为英国维多利亚式的风格。部内保存由铁道工场原址改建的大礼堂、玄关等空间,及清代第一代台北车站与机器局遗留下来的构件。

历史缘由

日治初期的铁道部厅舍尚为中式的传统建筑 图片来源

关于铁道部的设立由来。台湾的铁道事业在领晚期就已完成基隆至新竹路段的铺设工程。1895年的日军武力接收台湾,日军在登陆台湾之后,便指派陆军工兵部著手修复既有的铁道路线,并利用铁路运输在短短的三周之内迅速取得了北台湾的控制权。

与此相较,日军在尚未铺设铁道的台湾中南部则是进军极为缓慢,足足花费了四个月的时间才得以顺利攻占台南城。有鉴于铁道事业可说是控制台湾各地的重要利器,第一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便将修建连络台湾南北部的铁道线路视为施政的当务之急,在陆军局下成立了“临时台湾铁道队”,使其负责改良清代的原有铁道和筹划纵贯铁路的兴建。

然而,对于日治初期的总督府来说,需要投入庞大资本的铁道事业显然是个过于沉重的负担。几经权衡,总督府决定效法欧洲国家开放私有资本的做法,协助民间资本家成立台湾铁道会社,并裁撤军事性质浓厚的临时台湾铁道队,另外以民政局的临时铁道课作为铁道事务的主管机关。

尴尬的是,由于台湾铁道会社迟迟无法募齐足够的营运资金,迫切需要纵贯铁路的总督府便决定将铁道民营的方针改为收归官营。1899年,总督府民政长官后藤新平先是以发行公债的方式成功争取日本帝国议会提供金援,接著强制解散台湾铁道会社,由官方设立临时台湾铁道敷设部负责铁道的铺设与改建工程。

后藤新平 原图来源

后藤新平以发行公债的大胆手段,成功获得了修筑纵贯铁路的庞大资金。

其后,为了更有效率地统筹铁道事务,总督府又将职权相近的临时铁道课与临时台湾铁道敷设部予以合并,另外成立直属于总督府的铁道部,并由民政长官后藤新平兼任部长,以此作为主管铁道事务的最高行政机关。

至于铁道部的办公位址,总督府则是以位于台北城北门外、由台湾巡抚刘铭传所打造的台北机器局东侧用地充当铁道部的临时厅舍。

日治初期的铁道部厅舍尚为中式的传统建筑。

值得注意的是,台北机器局原是刘铭传为了让台湾能够自行制造军械弹药,因而在距离大稻埕码头、台北火车票房与台湾巡抚衙门甚近的北门外侧所设置的官方机构,负责生产军火、铸造钱币和维修铁道等多项业务。

日军接收台湾之后,机器局先是改组为台北兵器修理所和炮兵工场,到了1900年总督府将厂区移交给铁道部,遂被改称为台北工场,成为台湾铁道工程的制造与维修重镇。

铁道部台北工场。

1908年,在铁道部的主持规划之下,北起基隆、南至高雄的纵贯铁路终于宣告竣工。随之而来的,便是铁道和车辆修理业务的大幅增加,进而出现原有房舍不敷使用的棘手问题。

与此同时,报章杂志也开始批评现有的铁道部建筑过于老旧破败,呼吁总督府出资营造一栋宏伟气派的崭新厅舍。是故,总督府不仅对台北工场进行扩建工事,更获得日本帝国议会的资金挹注,委托营缮课技师森山松之助在台北工场的南侧位置进行新厅舍的设计工作。

森山松之助

森山松之助 原图来源

森山松之助为日治中期的知名建筑师,亦在台湾留下了许多代表作品。[3]

刚落成的铁道部新厅舍一景 原图来源

针对铁道部设计案,森山松之助除了使用他所擅长的红砖材料作为建筑主体之外,更大量使用了台湾桧木作为建材。1920年,铁道部的新厅舍工程总算正式完工,成为台湾当时相当知名的“半木式”建筑,亦形成“南厅舍、北工场”的建筑布局。即便台北工场后来因为空间不敷使用而搬迁至新建的松山工场(即台北机厂),依然无损于北门一带在台湾铁道事业上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国民政府在1945年接收台湾治权以后,便将北门外的铁道部厅舍作为新成立的台湾铁路管理委员会(简称“铁委会”)所在地。1948年,铁委会改组为台湾铁路管理局,而铁道部建筑依然是全台铁道事业的行政中枢,直到台铁局于1989年迁入新完工的第四代台北车站,铁道部厅舍才逐渐撚熄昔日的繁忙华灯,一变成为年久失修的古迹建筑。

铁道部园区建筑

一、铁道部

铁道部 图片来源

1918年5月铁道部厅舍第一期完工,取代原本使用的清代机器局四进衙门,由铁道部下属各课室使用。铁道部厅舍为砖木构造,外廊楼板采用铁轨混凝土构造。正面以两座塔楼塑造主要入口意象,一楼顺著路口转角设计圆弧造型,并于两侧各设三根古典柱式,二楼为双柱支撑的两米阳台外廊,单斜屋顶上置大型老虎窗,一楼大厅以弧形天花板及柱列界定空间,由木作中央楼梯至二楼,室内多处天花板及墙面以灰泥雕塑装饰,并采用台湾少见的椭圆形天花板。

二、食堂

铁道部园区_食堂 原图来源

由“职员食堂”与“经理课会计系办公室”两栋建筑组合而成,职员食堂建于1932年,为木造二层洋式建筑,设计者不详,可能是铁道部工务课设计,也可能借调总督府营缮课技师栗山俊一绀田隆太郎承造。经理课会计系办公室建于1941年,同为木造二层建筑物,设计者与营造者皆不详,以楼梯与走廊连接厅舍及食堂。食堂屋顶金属托架做工精致,屋身木料多为二度使用其他拆卸建筑的再生木材,室内天花板及屋梁外表采用德式工法拉毛质感,一楼外墙使用拼接式德式雨淋板为其特色。

三、八角楼男厕

铁道部园区_八角楼 原图来源

建于1919年,为砖造一层楼历史主义风格建筑,因职员以男性为主,因此只设置男厕。屋顶砌石板瓦,主结构为钢筋混凝土中空八角柱,上方为通风口,和外墙间由八根钢筋混凝土梁相连接,宛如一把撑开的伞,八个小便斗围绕在八角柱周围,有门便所则分布于八角形的的两个边,每个边有两间共四间,便所后方配置便于清除的户外化粪池。外墙以洗石子、墙面分割线来表现仿石砌的古典风格。

四、电源室

铁道部园区_电源室 原图来源

创建时间早于1925年,可能为机械发电,或做为蓄电厂的单层供电场所,历经多次增建,为配合南厅舍、北工厂的基地走向,平面形成曲折特殊角度。构造为有扶壁柱砖造承重墙身,木造桁架屋顶,上方设有俗称太子楼的通风散热气窗。

五、工务室

铁道部园区_工务室 原图来源

兴建年代应为1934年台北工场迁出后,为洋式风格木造单层木造建筑,长约44公尺,立面开窗占墙面八成,强调室内采光。最早为工务课庶务系及改良课长室,其后历经三次以上隔间墙增改建,最下端为铺设防蚁混凝土地基、中间为雨淋板及灰泥墙体与门窗开口,屋顶形式为四坡水,铺设栈瓦。

六、战时指挥中心

铁道部园区_战时指挥中心 原图来源

座落于园区西北侧,1943年兴建,设计者为铁道部工务课技手鸟巢英一,为铁道部高层员工避难之处,以钢筋混凝土建造,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露出地面约7公尺高,为避弹而采圆锥造型,外部防护壁为战后因应国共内战增建。内层入口设有防爆铁门,下层埋入地下,室内壁面有包括车站、桥梁、河川、隧道在内的全台铁路图,并有通风口与地面相连。

七、清代机器局遗构

铁道部园区_清代机器局遗构 原图来源

捷运松山线施工发现于2006年,石砌墙高两公尺馀,墙身为夹心构造,两侧为叠石、中央以粘土与卵石填充。随后试掘于地下约60公分处发现石板古道,此石板路每隔50馀公分铺有南北向石条,石条约为城墙石尺寸,其间铺以卵石,与旧照片所见石版道路形式相同,为刘铭传推行洋务运动时期所建机器局相关建筑。

八、台北工场

铁道部园区_台北工场 原图来源

原名车辆修理工场,建于1909年,面宽24公尺,南向朝厂内与北向朝大稻埕,各有塔楼与山墙做为历史主义风格的完整表情,在圆弧山墙后方设有太子楼,是供厂房通风换气的气窗。东西向两侧共以六股承重砖拱墙组成,形成六座拱门供车辆进厂维修的六股轨道通过。屋顶为两坡落水,屋架为采用跨距达17公尺的洋式铁轨桁架,是刘铭传推行洋务运动时,购入欧洲废弃铁轨,采用铁轨热熔式铆钉(rivet)铆接焊组而成的第一代大稻埕台北火车站棚架钢构,屋面铺设亚铅板瓦。战后改为台铁礼堂,朝向厂内的南向立面拆除原本切角屋顶木造玄关,增设一座古典三角山墙的弧拱门廊,并拆除太子楼与圆弧山墙改为三角山墙。铁路地下化后建造市民大道拓宽马路,拆除北侧双塔楼与两座拱门的开间进深,捷运松山线路线划定后,礼堂位于地下路线通过的上方,为了施工需要由捷运局向台铁购地预定拆除老礼堂,经专家学者勘查,认为这座建筑乘载台铁人各种局内活动的共同记忆,捷运局同意先调查纪录,清除室内地坪挖掘出原有工场为放置修车铁轨,由卵石与混凝土构成的道床地坪,以玻璃纤维翻制拓模记录并保存少许道床混凝土块。

战后发展

战后铁道部改为台湾铁路管理局。因都市计画划道路塔城街于1967年开通,切断与西侧铁道部官舍群连结形成今日所见的街廓。1992年台北市政府指定铁道部厅舍为三级古迹,1993年台铁总局迁移至台北车站新厦。2005年文建会委托东海大学中原大学进行古迹调查研究及再利用规划,2006年交通部与台湾铁路管理局,以及文建会与国立台湾博物馆签订台湾博物馆系统联盟协议书,铁道部古迹修复再利用工作正式开始,以“铁道部博物馆园区”为基础概念,目标为建置现代性展示主题之复合使用园区,并整合周边都市及历史涵构。2007年文建会指定为国定古迹,并纳入八角楼、食堂、电源室、工务室、战时指挥中心为古迹范围,台北工场及清代机器局遗址则分别由台北市于2008年级2010年指定为市定古迹,2009年起由台博馆代管此区土地建物。规划中的铁道博物馆展示主题将主要架构在古迹与基地、铁道文化及现代性等相关议题之上,未来也将涉及整合西侧原机器局工厂范围内E1E2街廓。[4]

事件年表

年代 事件
1884年 台湾巡抚刘铭传聘请英国与德国顾问,于淡水河码头内建造机器局,组装枪炮弹药及铸造货币,内有镕铁所、锻工场等。
1895年 日本军方接收机器局,改为台北兵器修理所,制造并修理陆军所管兵器,可制造弹丸、信管、小铳丸及药䇲、船舶、铁道铁桥等,之后改称为台湾炮兵工厂
1900年 由陆军省移交铁道部,同年改为台北工场。1908年台湾西部纵贯铁路开通,铁路交通运量与车辆维修需求大增
1909年 台北工场向东扩张,新建车辆修理工场、涂工场。
1915年起 拆除基地南边原有建物
1918年 新建铁道部厅舍,与台北工场并存,成为南厅舍、北工厂配置,
1934年 台北工场搬迁至松山(今国定古迹台北机厂)为止,街廓内原有将近四十栋建物。
2005年~2013年 兴建捷运。街廓内原有将近四十栋建物,古迹修复拆除不保存者,目前尚馀十栋,其中包含八处法定文化资产。
2017年 “国立台湾博物馆铁道部园区”古迹修复导览活动。
2020年(预计) 完工开放。

相关影片

【国定古迹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修复纪录短片】预计2020年与大家见面,敬请期待!
国定古迹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
导览名额秒杀!铁道部古迹修复带你抢先看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夜景.2017

注解

  1. 位于忠孝西路、塔城街、郑州路、延平北路间,属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管辖。
  2. 也就是初代台北车站 ,现在的台北车站 已是第五代了
  3. (1869年7月15日-1949年4月2日)作品包括台湾总督府台湾总督府专卖局台南州厅台中州厅台北州厅等。
  4. 2020年(预计)完工开放。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