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宜兰线猴硐隧道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旧宜兰线猴硐隧道群包含员山隧道群与猴硐隧道,共计4座隧道,是位于中华民国(台湾)新北市瑞芳区的旧铁路隧道,启用于1920年(日治大正9年),1985年在其西侧的双线铁路完工通车后停用,目前列为新北市历史建筑并改建为瑞猴自行车道。
开通过程
台湾铁路管理局东部干线宜兰线于日本时代1917年建设,工程分别从路线的南(苏澳)、北(八堵)两方向往中间施筑,其中瑞芳~猴硐间工程由台湾总督府铁道部工务课瑞芳建设事务所伫同年11月动土,包商系大仓组大仓组在隔年(1920年)更名为“日本土木株式会社”,即今日大成建设的前身。工事包括新建第二基隆河桥与开挖7座山洞,都是单线铁路净空。
本区间工程1919年4月完工,隔年(1920年)1月27日瑞芳~猴硐间通车。现在列为历史建筑的4座隧道,资料如下:
隧道名称 | 结构物 | 长 度 | 坡度 | 线形 |
---|---|---|---|---|
第一员山隧道 |
上部拱:红砖 |
499呎 |
13.3‰ |
弯道 |
第二员山隧道 |
上部拱:红砖 |
129呎 |
13.3‰ |
直线 |
第三员山隧道 |
上部拱:红砖 |
106呎 |
13.3‰ |
直线 |
猴硐隧道 |
上部拱:红砖 |
158呎 |
10‰ |
弯道 |
停用与活化
4座隧道通车后,担负60馀年台北宜兰间的交通重任。到了1979年北回线铁路通车前,宜兰线即将成为连接纵贯线及北回线的重要干线铁路,预估原单线铁路将会不敷使用,于是,台湾铁路管理局实施“宜兰线铁路扩建工程”,将宜兰线全线双线化(已完成双线路段者除外),工程设计预留未来实施铁路电气化的路线标准,同时新建的隧道也必须能运输大型货物。由于员山隧道群与猴硐隧道皆没有达到这些标准,故另建双线的福住隧道与示德隧道作为代替,这两座新的隧道在1985年完工通车后,员山隧道群与猴硐隧道便功成身退。
之后猴硐隧道转为一般道路使用,而员山隧道群在拆除铁轨、枕木后,保留部分道碴。因旧隧道没有封闭,历年迭有铁道研究者、旅人、地方文史工作者或骑乘专用脚踏车的车友前往探寻。
2010年起,新北市政府有关单位与台湾铁路管理局合作,整修4座旧隧道,而当地文史工作者亦向政府提案,建议将旧隧道纳入古迹或历史建筑,并予活化。
2012年8月,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第一员山隧道、第二员山隧道、第三员山隧道、猴硐隧道为历史建筑,合并命名为旧宜兰线猴硐隧道群[1]。而新北市政府观光旅游局也在台湾铁路管理局同意下,改善4座旧隧道的铺面为柏油路面,辟建为脚踏车道、增设标线与照明、加装安全防护铁网等,并在2013年3月底配合猴硐车站猫桥完工一并启用(另包含完成第一员山隧道北方脚踏车道穿越宜兰线铁路的涵洞工程)[2][3],提供脚踏车友安全的骑车环境。
建筑特色
4座旧隧道内部下半部侧壁结构采用石材(石砖)砌筑、上半部使用红砖砌拱,红砖的排列主要采用水平叠砌法,部分红砖正面露出英文字母“S”,是台湾日本时代撒木耳炼瓦会社的产品。第一员山隧道因长度较长,内部设有避车洞,而各隧道两侧洞口也是石砌,造型简单。
本段路线在瑞芳车站侧的海拔高度比猴硐车站侧还低,所以由瑞芳车站方向进入隧道往猴硐车站方向(由北往南)时,略略是13.3‰与10‰的爬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