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航站情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航站情缘
图片来自yahoomovies

航站情缘》,2004年出品的电影,由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主要演员有汤姆·汉克斯凯瑟琳·泽塔-琼斯史丹利·图奇和齐·麦拜特。

剧本由沙查·盖华斯,谢夫·内森逊根据安德鲁·尼高尔和沙查·盖华斯的原著故事改编。

影片讲述主角前往美国途中家乡发生政变,政府被推翻,所持证件不被美国入境当局承认,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被迫滞留甘迺迪国际机场期间的故事。

故事取材

有人提出本片的情节跟一个名叫迈尔汉·卡里米·纳赛里伊朗难民经历很相似,纳赛里先生外号“Sir Alfred”(艾弗列先生),1988年因难民证件被偷而不得不滞留在法国巴黎夏尔·戴高乐国际机场的1号航站楼,并在那里住上18年。纽约时报就曾报导史提芬史匹堡买下了纳赛里的故事作为本片的依据[1]卫报也指纳赛里为此收取了电影制作人数千元报酬[2]

1993年出品的另一部法语电影 Lost in Transit (Tombés du ciel)与本片有相近主题,但故事设定在巴黎戴高乐机场

剧情

维克多·纳沃斯基(汤姆·汉克斯饰)从一个虚构的东欧国家“克拉科齐亚”抵达纽约甘迺迪国际机场,他并不知道在旅途中他的国家被反政府武装推翻了,所持有的护照因此失效。由于他不懂英语,起初并不清楚自己的处境,后来才由机场内播放的电视新闻片段和入境当局的得知,对此他束手无策。在九个多月的时间里,维克多不得不住在机场候机大楼里,不能踏入美国领土半步,也没法回家。期间他热心帮助机场里的人,包括空姐埃米丽亚·沃伦(凯瑟琳·泽塔-琼斯饰)。同时他也在移民局官员弗兰克·迪克逊(史丹利·图奇饰)的严密监视之下,迪克逊一心想把维克多赶出机场。

有一天,维克多向埃米丽亚解释他来纽约是为了收集爵士萨克斯风演奏者班尼·高尔森(戏中由他亲自饰演)的签名。维克多已故的父亲是个爵士迷,他在1958年的一份匈牙利报纸中找到一帧名为“A Great Day in Harlem”的爵士乐手大合照。他请求照片上每个人给他一个亲笔签名,尽管很多签名就只签在小纸片上,但大部分人都还是回复了,就除了班尼·高尔森。维克多来纽约,就是为了了却父亲的心愿——拿到班尼·高尔森的亲笔签名。

几个月以后,新闻报道克拉科齐亚国内战争结束了,但是迪克逊还是不想让维克多进入美国。埃米丽亚就请求她的一位朋友帮忙,要了一个进入美国的紧急签证。这位“朋友”其实是个跟她藕断丝连了多年的已婚美国政府官员,维克多虽然得到了批准,却也失望于埃米丽亚因此事而跟那个男人重新建立关系。更糟糕的是这个许可需要迪克逊的亲笔签名才能生效,迪克逊无视了维克多的请求,并以维克多在机场内认识的朋友的工作相威胁,维克多最后作出了让步。

就在维克多要登机离开的时候,他的老朋友─在机场内当清洁工的印度老人拿著拖把跑到停机坪阻止飞机停靠机坪,维克多的航班因此延迟。他在机场安全员的支持下,踏出机场大门,正式踏进了美国土地。在坐上出租车的瞬间他看见了埃米丽亚,二人目光相遇,复杂的心情涌上来,最终没有道别,二人的故事就此结束。在莱辛顿大道161号,维克多终于找到了班尼·高尔森。在欣赏完班尼的演出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签名,维克多坐上计程车,对司机说:“我要回家了。”电影于此作结。

语言

当维克多刚到达机场的时候,他几乎不会英语。他利用机场提供的俄语和英语版城市向导,用对比的方法很快学到了很多的英语单词,尽管发音不准确,但是进步相当迅速,很快就可以跟其他人沟通。

事实上克拉科齐亚的位置在影片中并没有交代清楚,可确定的就只是个东欧国家。影片中提到克拉科齐亚与俄罗斯接壤,而克拉科齐亚语与俄语同族或者就是俄语方言,克拉科齐亚国歌旋律跟巴尔干半岛上的阿尔巴尼亚国歌十分接近 (调子类似Vajacki marš)。

汤姆·汉克斯在电影中所讲的“克拉科齐亚语”,事实上是保加利亚语。汉克斯;zh-hk:漢斯;zh-tw:漢克斯的语言教练就是他的妻子丽塔·威尔逊,丽塔的父亲正好就是保加利亚人。

参考文献

  1. Rose, Matthew. Waiting For Spielberg. 《纽约时报》. 2003-09-21 [2008-06-12]. 
  2. Berczeller, Paul. The man who lost his past. 《卫报》. 2004年9月6日 [2007-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