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艾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艾草学名Artemisia argyi),又稱作艾叶医草祈艾艾蓬甜艾香艾冰臺艾蒿艾叶艾根灸草、灰草、黄草,是一种多年生菊科(Compositae)艾屬(Artemisia)草本植物,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

艾草的形态特征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叶子羽状分裂,背面有白丝绒毛;秋季开花,头状花序小而多,排成狭长总状花丛。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1]

茎单生或少数,高80-150(-250)厘米,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草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枝长3-5厘米;茎、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2]

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基生叶具长柄,花期萎谢;茎下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羽状深裂,每侧具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每裂片有2-3枚小裂齿,干后背面主、侧脉多为深褐色或锈色,叶柄长0.5-0.8厘米;中部叶卵形、三角状卵形或近菱形,长5-8厘米,宽4-7厘米,一(至二)回羽状深裂至半裂,每侧裂片2-3枚,裂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5厘米,宽1.5-2厘米,不再分裂或每侧有1-2枚缺齿,叶基部宽楔形渐狭成短柄,叶脉明显,在背面凸起,干时锈色,叶柄长0.2-0.5厘米,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浅裂或3深裂或3浅裂,或不分裂,而为椭圆形、长椭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3]

头状花序椭圆形,直径2.5-3(-3.5)毫米,无梗或近无梗,每数枚至10余枚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状花序或复穗状花序,并在茎上通常再组成狭窄、尖塔形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下倾;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总苞片小,草质,卵形或狭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绵毛,边缘膜质,中层总苞片较外层长,长卵形,背面被蛛丝状绵毛,内层总苞片质薄,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小;雌花6-10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紫色,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长,先端2叉;两性花8-12朵,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檐部紫色,花药狭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不明显的小尖头,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2叉,花后向外弯曲,叉端截形,并有睫毛。[4]

艾草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7-10月。[5]

艾草的食疗或药用价值

醫藥

艾葉主要的醫学用法是用於灸療,因為艾葉是為數不多能通12條經絡的藥物,人們常說的艾灸,就是點燃艾條,「煙熏火燎」體表穴位的一種中醫治療方法。新鮮艾葉中含有較多葉油,具揮發性,燃燒後火力猛烈,不僅會產生有害物質,還會灸傷皮膚,損傷經絡,達不到慢火細灸使艾熱慢慢滲透到人體經絡的作用。但艾灸用的艾草並不是越陳越好。2年以下和5年以上的艾葉,有的油脂過多,火力猛烈,有的油脂全無,易出明火,不能持久,均不適合艾灸燃燒溫和持久、藥效隨溫熏和熱力滲入機體的需要。

药用[6]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本草纲目》除记载有“白蒿”及“白艾’外,还记载有“蕲艾”(产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薪州镇),可入药。此系艾的栽培品种cv. qiai,与原种(野生种)的区别在于:栽培品种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气浓烈;叶厚纸质,被毛密而厚,中部叶羽状浅裂,上部叶通常不分裂,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最长可达7-8厘米,宽1.5厘米,叶揉之常成棉絮状;入药,性温、苦、辛、微甘。

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药枕头、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它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 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

艾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 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因它可削冰令圆,又可炙百病,为医家最常用之药。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

食物

艾草有很多種,有濃烈芬香氣味的,南方人端午節用來懸掛于大門以避邪。還有一種氣味比較溫和,可以食用。

在中国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团子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參見艾糍)。即: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在中國北方,人們會採摘初生的艾蒿葉與麵粉摻在一起做食品。

在中國大陸的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採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中國大陸的广东梅州客家人最喜欢的做法将老艾草晒干留存。可以将一把干艾草塞进鸡肚子里,加一些姜片,就可以用电压力锅蒸熟。也可以揉下艾叶蒸切好的小鸡块,普通锅蒸熟即可。还可以用小沙袋装好,煲鸡汤,加入桂圆肉、枸杞、党参等。

参见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野艾 Ye Ai 中藥標本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