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节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节奴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节奴 指为重大节日消费、交际而饱受压力的人。很多传统节日,在现时代有了更多的市俗功利的色彩,节期间送礼之风流布已久,但是现如今送礼却变了味道,过去人们更看重"送"的情意,现在人们却越来越看重"礼"的分量,有许多人为了一些节日送礼甚至要花掉几个月积攒下来的工资,因此现在很多人害怕过节,人们生活在这样变了味道的"礼尚往来文化"下,产生"节奴"。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节奴 [1]

外文名称 Festival slave

出现时间 重大节假日

含义 为节日消费、交际而饱受压力的人

背景资料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劫"过后人忧心。面对节日期间巨大的开支,不少80后白领自称沦为"节奴"。他们处于焦虑、烦躁状态,自觉活得很累甚至患上"节后综合症"。

主要形式

1、上班之后人们议论最多的,无非是两个话题,一个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另一个话题就是"节奴",也就是说很多人害怕过年,怕过年就是怕送礼,怕送礼就是怕送钱,怕送钱就是怕送少了而感到寒酸,让人家笑话。

2、有个人,春节送出去的礼金高达上万,有的送礼钱占去了半年的收入。现在有一种说法,送礼送实物的越来越少了,无论是商业上的,还是上下级之间,送现金购物卡成了一种时尚,一般购物卡少则几百元,多者上千元,可是一些有求于的地方或关系户,你又不能不送,这是产生"节奴"的另一大原因。

3、有人说送礼是自愿的,不想当"节奴"就不要送礼,其实这话说得很不现实。常言说得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中国送礼之风极度风行之时,当把送礼当成一种"面子文化"的时候,在不送礼就办不成事的残酷现实面前,春节不送礼之人却成了另类,不产生"节奴"那才是怪哉。

4、中国大兴春节送礼之风,它的根源还是与国民普遍不富裕有关系,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民众拜权意识过浓,而这种强烈的拜权意识其实是变相的拜金主义在作怪。拜权意识的由来,还是受到我国部门权力的滥用造成了,人们需要利益上的优惠,首先想到的是巴结领导,套领导的近乎,借着春节向掌握着实权的人大兴送礼之事,这就是中国送礼的一大特色。

5、无可置疑的是,过年过节,亲朋好友相互礼尚往来,促进节日的和谐氛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增加节日文化气氛,这是值得提倡的。问题是把过年送礼,当成了一种无奈,甚至是负担,人们本来过年是为了给自己的身心放个长假,没想到的是把过年变成了送礼节,人们成了"节奴"了,甚至恐惧过年,这样的年过的还有传统上的意义吗?

6、如今中国人过年,越来越多的传统美德都没了,那些纯净的,淳朴的,雅趣的民俗、节仪,完全被厚重的商业利益所代替,传统的民俗变得庸俗化、功利化,势力化,这就是中国目前产生"节奴"的社会根源。

剖析原因

1、此风究竟为何愈演愈烈,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文化的大行其道当然是推手之一,而"面子文化"、节仪礼数浸润下的文化消费"羊群效应"也是一个重要动因;

2、除此之外,传统礼教和文化礼数对大众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3、长久流布的封建文化和礼教的社会"后遗症"却并未完全消散,甚至很多时候,它仍在以变体的形式继续着形式主义、世俗主义"杂交",诸如其与乡土乡情文化、"官场文化"、"公关文化"等的"里应外合"等等。

4、一旦这种文化俗习、俗念、俗态搭上了泛物质化、货币化的"便车",便很难再淡泊与理智下来。

5、正因为我们的某些民俗、文化特质失去了囊括精、气、神诸层次的无缝覆盖,才导致了其在形式和内容上的"饥不择食"、屡屡出位。

6、可能恰恰是因为那些本应纯净、淳朴、雅趣的民俗、节仪、文化母语,被庸俗而功利的现实桎梏俘获和"奴化"了。

7、"节奴"是重物质轻精神的产物

中国崇尚"礼尚往来",人情世故不可避免。可是近些年,很多传统节日被赋予了更多的世俗和功利色彩。虽然节日期间走亲访友送礼之风早已有之,但送礼却变了味道,从看重"送"的情意发展到更看重"礼"的分量。在这种愈演愈烈的"礼尚往来文化"冲击下,必然要诞生"节奴"。

公关礼数

恐怕绝大多数刚刚从春节的喜庆中走出来的人,对此都会感同身受。虽说春节的主题是亲情团聚,但在亲情至上孝字当先的传统礼数之外,已扩张出无数圈涟漪,诸如礼去礼还的朋辈礼数、同事礼数、乡情礼数,以及着眼于现实利益纠葛(许多是被动和无奈式的)的"公关礼数"等。让人不胜其累的是,在繁多的节日过场之外,对应着年复一年看涨的礼包份额,平日里省吃俭用,在春节这个一年中最大、最主要的"礼场"中却身不由己地"付之一送",此种"节奴"现象着实让人感喟。

面对这种现象,不知你想过没有:此风究竟为何刮个不停?在其背后起推动作用的社会、文化或风俗原因到底是什么?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主义文化的大行其道当然是原因之一,而消费文化背后的"面子文化",恐怕是一个重要动因。除此之外,传统的礼数对大众行为的潜在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必须看到,种种长久流布的某些陋习,一旦搭上了泛物质化、货币化的便车,便很难再淡泊与理智下来,面子、形象与"感情搭售"、礼数公关注定是自我膨胀的文化气球,它往往在一条程序单行道上负重狂飙,于是本应是礼数、仪礼文化主人的我们,反倒成了它的裹胁物。

春节期间送礼之风流布已久,过去人们更看重情意,现在有的人却越来越看重礼的分量,有许多人为了春节送礼甚至要花掉几个月的工资。一个关于春节送礼的调查显示,被春节送礼掏空了口袋的人还真不少。 为何几乎一切的民俗乃至仪礼文化都能被异化为世俗的、利益化的捷径通道?我们中的许多人之所以沦为消费"节奴"、文化"节奴",可能恰恰是因为那些本应纯净、淳朴、雅趣的民俗、节仪、文化母语,被庸俗而功利的现实俘获和"奴化"了。节日期间的人来送往,频繁的酒宴客席,也使很多人在快乐高兴的同时,倍感身心疲惫。让人感觉自己成了节日的奴隶!

理性过节

1、在京城街头,俨然已满城尽带"圣诞甲"。位于西单、崇文门等地区的商家不惜数十万重金打造豪华圣诞树,以博红男绿女一笑。圣诞老公公的亲切脸庞则在促销广告牌的霓虹灯下熠熠生辉。对于这种周而复始的欢庆方式,专家称,这个节日里最兴奋的就是商人们,他们希望年轻人都甩开腮帮子吃喝、纵情狂欢。他们鼓励女人们消费,最终通过女人征服男人。情人节、圣诞节,年年如此,到现在早已麻木。如果不去附庸风雅,会被人笑落伍。如果要去浪漫,代价又太高。对于像我这样生活实际的人来说,与其说是节日,不如说劫难。

2、有很多崇洋媚外的"节奴"对西方的圣诞节或情人节的内涵并不是真正了解。西方人过圣诞节除了松柏、蜡烛和圣诞老人,还要举行团聚欢宴,燃烧大块柴木,品尝木形糕饼,互相馈(kuì)赠礼物,孩子睡前要把袜子放在壁炉前等候夜里圣诞老人放进礼物等等。而中国人却只是在圣诞节滥发圣诞贺卡、呆泡酒吧咖啡馆、狂饮劣等啤酒,跟西方丰富有趣的节日内涵根本就不靠谱。还有情人节,这是西方一个极富浪漫色彩又最受情侣们欢迎的节日。

3、可是我们过情人节,更多的是把这一天当作淫妇贱汉婚外情的幽会偷情日,成为夫妻互相检验感情是否忠贞的重点"窥测日",完全变异甚至亵渎了西方情人节崇高而又浪漫的文化意义,这真是一个愚昧的笑话!西方国家的情人节、愚人节、狂欢节,复活节以及感恩节,同中国的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以及春节、元旦一样,每个节日都是为了纪念一个特别重要的历史节点,具有深刻的民族传统印迹。

认识观念

1、 春节这一民族文化的传统,我们一定要万分珍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人文传统,将伴随我们永远走下去,如何延续好这一传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过好春节,如何更文明更轻松地过春节,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我们不但应该考虑怎样剔除春节传统中包含的不适合现在人们生活现状的成分,更应该考虑如何避免当下的很多陋习污染春节这一美好的传统。只有这样,春节才能一年比一年更轻松,一年比一年更人性化。

2、到了春节,亲人朋友之间,礼当然可以送,但礼仅仅是传达情意的工具而已。这一点不能弄颠倒了,否则春节会越过越累。西方国家的情人节、愚人节、狂欢节,复活节以及感恩节,同中国的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以及春节、元旦一样,每个节日都是为了纪念一个特别重要的历史节点,具有深刻的民族传统印迹。春节期间送礼之风流布已久,但是现如今送礼却变了味道,过去人们更看重"送"的情意,现在人们却越来越看重"礼"的分量,有许多人为了春节送礼甚至要花掉几个月积攒下来的工资。

3、虽说春节的"主打"节日文化内核是亲情团聚,但在"亲情至上孝字当先"的传统"礼数"之外,早已扩张出无数圈泛节庆"涟漪",诸如迎来送往、礼去礼还的朋辈礼数、同事礼数、乡情礼数以及着眼于现实利益纠葛(许多是被动和无奈式的)的"公关礼数"等;让人不胜其累的是,在繁多频仍的节日程序过场之外,对应着年复一年看涨的礼包份额,平日里省吃俭用、细抠硬攒,在春节这个一年中最大、最主要的"礼场"中却身不由己地"付之一送",此种"节奴"现象着实让人感喟。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