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节甲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节甲鱼不仅经常是自然博物馆里和古生物科普书籍中展示的对象,而且还在繁纷的盾皮鱼类中具有典型性;广义的节甲鱼类是作为盾皮鱼类的同义语,或指胴甲娄以外的所有盾皮鱼。狭义的节甲鱼仅包括窄鳞鱼和粒骨鱼类。我们这里仅指狭义的节甲鱼。节甲鱼类是整个泥盆纪时期分布很普遍的鱼类。要不是因为身体前部包裹着盾甲,它们的体形和鲨鱼倒有些相近。身体在盾甲后的部分除少数种类是具有鳞片的外,皮肤是光滑的。脊椎还仅有髓弓和脉弓发育、而椎体尚未形成。脊柱末端一直向上伸到尾尖,所以有一条像鲨鱼的歪形尾。

生活方式

节鱼类是泥盆纪最占优势的水生脊椎动物。许多节甲鱼都是掠食者。大多数节甲鱼生活在底部,因为骨甲实在太重。有些盾皮鱼,主要是节甲鱼类,生活在中上层水域,是敏捷的掠食者。已知最大的节甲鱼,邓氏鱼(Dunkleosteus telleri),有8至11米长,被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有分布。在欧洲、北美、摩洛哥等地区发现了它的化石。有些小型的节甲鱼,比如说Fallacosteus和Rolfosteus,有弹头型的头部骨甲,说明许多节甲鱼都擅长游泳,能较快速捕捉猎物。[1]

特点

一般鱼类所具有的其他奇鳍和偶鳍在节甲鱼中也都具备了,而且在位置和构造上也是和其他鱼类的相当。头甲和胸甲分别由13—15和17—14件骨片组成(骨片数目的变化,是因为某些相邻骨片有时愈合)。两只大眼睛在头甲的两侧,一对鼻孔位于头的前端,松果孔则在两眼之间。节甲鱼的鳃裂并不外露,由头甲后侧部分盖着,像有鳃盖的鱼那样,每侧鳃的共同开口开在头甲与胸甲间的缝隙里。 节甲鱼的颌很特殊,上颌由两对骨头组成,其中前面一对的咬合面切割成锐利的牙齿状,虽然这种“牙齿”不同于高等鱼类真正的牙,但是确实是起着牙齿的作用。后面的一对颌骨咬合面则切割成利刃状。下颌骨虽然只有一对,但是它的前部也切割成牙齿状,后部则成利刃状,分别与上颌的齿和刃相对应。在早期种类窄鳞鱼里,它们的上下颌骨还较纤弱,到了后期的种类粒骨鱼,上下颌骨则发育得非常强大。因为有这样强大的颌,特别是下颌尤为笨重,所以它们的口的张开与闭合就不能像一般鱼类那样,靠着下颔的上下活动,而是靠着头携带上颔向上抬起,从而把口张开,然后再放下来压到下颌上,就像我们铡草时把铡刀抬起和压下一样。它们的捕食活动就是这样进行的。 在窄鳞鱼里虽然盾甲分成头甲与胸甲两节,但是有些种类在两节间并没有这样的可活动关节,有些种类即使有,但还不十分发育。而非常发育的关节是到了粒骨鱼里才出现的,这一点和颌的发育程度是一致的。[2]

至于节甲鱼的胸甲,在窄鳞鱼里不仅很长,而且像个骨桶,从背腹和左右两侧包裹着躯干前部。由胸甲的前侧角伸出一对胸棘,像鸟的一对翅膀,但是不能活动。在胸棘的基部后方胸甲侧面有一对小孔,胸鳍就是从这里伸出来的。可以想见它们的胸鳍当然不会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到了粒骨鱼类胸甲就变得越来越短了,而且由于胸甲两侧骨片退化,背部甲片与腹部甲片之间闪出了越来越大的空隙,从而胸甲不再是完整的桶形,因此粒骨鱼的胸鳍有着很宽的基部。与此同时,限制胸鳍话动的胸棘也随着逐渐缩短。 从窄鳞鱼与粒骨鱼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节甲鱼越来越向着加强活动能力的方向发展。事实上主要生活在泥盆纪早期淡水里的窄鳞鱼,形体较小而且扁平,加上笨重的盾甲和不发育的胸鳍,都说明它们是活动迟缓的底栖鱼类。而于泥盆纪中期新兴起来的粒骨鱼非但向着盾甲退化、胸鳍发达的方向发展,体形也向着鱼雷状改进,因此已成为当时的游泳好手,并且它们已由淡水移居海洋。与此同时,个体越来越大,到了泥盆纪晚期有的种类像恐鱼巨鱼,已经是长达10余米的巨齿利牙的庞然大物,无疑是侵略性很强的肉食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