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花灯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花灯节

中文名: 花灯节

外文名: Lantern Festival

节日时间: 农历正月十五

节日类型: 欢庆节日

节日起源: 佛教

节日活动: 闹花灯

节日饮食: 水饺,元宵

节日意义: 传统元宵节日庆典

设定时间: 藏历正月十五

花灯节,中国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四月初八日夜晚。这天晚上家家户户要在门前点燃灯笼。灯的种类形状很多,上有书法,绘画,灯谜,五彩缤纷,很是美观。每个地方的来由都不尽相同。[1]

潮州花灯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大瑰宝。它是一门综合艺术。潮州歌册《百屏灯》反映的大多是戏曲曲目中经典的场景。人物造型、脸谱、服装、道具好多均来自于戏剧原型。屏灯的布景、人物的服饰等又与雕塑、绘画密切相关。比较高档的人物服饰还会用到潮绣、金银绣品。屏灯、挂灯的整体协调的美感又与色彩、美学渊源甚深。同时,综合渗透了解剖学、透视学原理。

历史

潮州花灯是我国民间花灯艺术的一大流派,其产生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证。但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新安佘民刊本《荔镜记》第六出《五娘赏灯》中已多处描写潮州城(旧称“潮州府城”)游花灯情景,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潮州歌册《百屏灯》从“活灯看完看纱灯,头屏董卓凤仪亭,貂蝉共伊在戏耍,吕布气到手捶胸。”一直唱到“九九摘印潘仁美,百屏拜寿郭子仪。”足见潮州花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潮州花灯起源的确切年代已无法查考,但其产生和发展与迷信活动、祭祀活动息息相关,却是可以肯定的。古人因对大自然的不理解,对自然现象的畏惧使人们产生了图腾崇拜,相信灵魂的永在,为慰死者之灵魂,于是,“纸船明烛照天烧”。为使死者在冥路上有个伴儿,为使祖先们在阴间生活幸福,扎制童男童女,衣服袍帽,饰物用品,供他们“使用”。为使“雷公”、“雷姆”息怒,“河伯、溪神”开心,先是祭活人,后来用扎制的童男童女代替。为庆祝风调雨顺,丰收喜庆,人们扎上高大雄伟的“安济圣王”等神像,挂上宫灯花篮,顶礼膜拜,感谢神恩,祈求平安。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仍很盛行。

花灯在发展过程中,分为二支,一支专走迷信用品的制扎,其艺术价值受到限制,但商业价值却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支追求的是艺术价值,这一支的起源不迟于明朝,据说唐朝已有观灯,闹元宵的活动,其中“睇灯”一折就说“三街六巷好灯棚”,可见其时,潮州花灯已很盛行且已有了一定的艺术造诣。清嘉庆《澄海县城志》引旧志云:“十一日夜起,各神庙街张灯、仕女游、放花爆、打秋千,歌声达旦。”又说:“今俗无夜,各祠庙张灯结彩,阄为鳌凶,人物台榭如绘……竞赛花灯。”最负盛名的当推潮州。清初潮州青龙庙兴起之后,每年游安济圣王一连三夜,花灯鼓乐,满城如醉。每次在第二个晚上,齐集北门箭道评比,年复一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灯闻名海内外。除大型游花灯盛会外,家家都挂喜灯。自十三日起,到宗祠神庙去挂灯笼,十五日将灯提回挂于家门,称为

“兴灯”。(《潮网》之“潮汕民俗”)可见,从“明”到“清”,历经几百年,潮州花灯都很盛行。其艺术表现形式也日渐多样化。

解放以后,新一代艺人继往开来,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潜心研究,辛勤劳作,进行了大量的技术革新。从思想内容、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场景氛围到制作技术上都作了大胆的创新,使潮州花灯更臻完美,达到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境界。

1961年,新一代花灯艺师沈金炎等人为拍摄潮剧电影《荔镜记》制作了《彩楼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四屏花灯,使潮州花灯第一次搬上银幕(电影《荔镜记》)。后来,由沈金炎领衔制作了《水淹金山寺》、《大名府》等灯屏,更是融合了声、光、电于一体,人物在机械传动中可以做几个特定动作的活动灯屏,参加广州文化公园的展出,好评如潮。使潮州花灯登上了新台阶。以后,潮州花灯陆续参加了广州、上海、江西、南昌、福建、厦门等地的展出。

广西花灯

民间节日。流行于广西岑溪、梧州等地。农历正月初十,母亲带上一年出生的男孩到社庙挂花灯,向社王报人丁,祝孩子平安成长。灯用竹篾扎框架,内点油灯,每天加油,外糊花纹纸,上写谜语。这一天,设宴饮花酒,外祖父送衣服、玩具等,亲友亦赠物送钱,共饮酒宴。正月十六落灯。

藏历正月十五,正是藏族的花灯节。这一天晚上,拉萨八廓街四周,摆满了五彩酥油塑成的花卉、图案和人物、鸟兽。人们纷纷拥到八廓街游玩。  各寺院的僧人及民间艺术家用本地盛产的酥油和色彩,制作出精美多姿的酥油花盘及各种姿态的供奉天女,加上精细的灯架,玲珑剔透。人们还利用酥油花再现出各种神话故事及其中的人物、花鸟和景象,有的成屏连片,像立体的连环图一样。精采的图案、多姿的灯花吸引了万千观众。人们在塑花之下,狂欢起舞,彻夜不眠。有时延续几天才能结束,这是拉萨最热闹,最快活的节日

节庆日期:藏历正月十五日(与农历元宵节相差不远)

活动地点:拉萨主要在八廓街以及大昭寺、小昭寺等寺院。

节庆特色:民俗

历史

雪域高原的花灯节,开始于明永乐七年,即1409年,由于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洛桑扎巴正月十五日,在拉萨创办传昭法会时所创,宗喀巴向拉萨大昭寺内的佛祖释迦牟尼金像供奉酥油花和供灯,以酥油花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降伏邪魔。从此以后,人们便沿袭他的做法,每年元月十五日摆花添灯, 藏语为“坚阿曲巴”。另一说为,酥油花灯是为了庆祝佛祖释迦牟尼与其它教派大辩论获胜。酥油花灯节,藏语称“美多却杰”,其间还要由寺院举办跳神等歌舞活动。跳神者身穿绣袍,脸戴面具,在藏式喇叭、唢呐、牛皮鼓和锣鼓的伴奏下,边舞边歌,以示欢庆。

不过,这一古老的传统节日如此受重视,更主要的还是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爱美、种花、赏花,这是人对美的追求。藏族人是十分爱花的,他们虽在恶劣的气候条件里,也千方百计种花栽盆。拉萨街头居民房前和窗户边,不乏一盆盆各式鲜花,人们在向大自然挑战,表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

藏传佛教各寺院将点燃酥油灯,灯火通明,几所大寺院还将展出酥油花,栩栩如生。这一切只为一个目的:众生欢喜,三宝欢喜,上师长寿,永转法轮!而众生中有您有我,所以也将这一份美好的祝福传达给您,愿您和您的亲人们四时吉祥,事事如意!

每年藏历正月十五日,为了庆祝释迦牟尼与其他教派辩论的胜利,在藏区各大寺院都要举行油塑艺术展览,即用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鸟兽的形象并点燃酥油灯进行祝福。藏族称之为“甘丹昂曲”,为传统的宗教节日。

酥油花

酥油花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相传酥油花起源于西藏。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和藏王松赞干布完婚时,带去释迦牟尼佛像一尊,在大昭 寺内供奉。这尊佛像原来没有冠冕,宗喀巴学佛成功以后,在佛像头上献了莲花形的“护法牌子”,身上献了“披肩”,还供奉了一束“酥油花”,这就是酥油花的来历。塔尔寺是宗喀巴的诞生地,不久酥油花就传到这里,并在塔尔寺得到弘扬和发展,在明万历年间这种油塑技艺传到塔尔寺后,在当地艺人们长期精心研制下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藏族信教群众有向寺院奉献酥油的习俗,一般仅供点佛灯和僧人食用。而每逢藏历年正月十五之前,他们将纯净的白酥油送到塔尔寺,寺中的僧艺们在其中揉进各色矿物染料制成塑造用的胚料,然后在寒冷的房间中搭架塑造。为防止制作中酥油因体温融化影响造型,他们不时将手塞进刺骨的雪水中降温。

参考来源

云南玉溪花灯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