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溪川明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蒼溪川明參是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的著名特產,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早在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蒼溪縣誌》有土產川明參的記載,咸豐初年(1851年)始人工栽培。
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具有醫食同源[1]的特點,同時也強調飲食有節的重要性[2]。
特產簡介
蒼溪川明參,是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的著名特產,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早在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蒼溪縣誌》有土產川明參的記載,咸豐初年(1851年)始人工栽培。
蒼溪川明參,產於四川省蒼溪縣龍山及周邊片區,是中藥材中的佼佼者,為滋陰補肺,健脾中藥,具有潤肺化痰、和胃、生津、解毒等功效。注治肺熱咳嗽、熱病傷陰、虛損、虛寒、閉經等症。2000年5月經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分析表明。川明參含有異虎耳草束,白當歸腦,氧化前胡素水合物、芸香瑞亭等具有藥用活性的香豆素和蘆丁,從蒼溪所提供的化驗樣品中,首次從川明參中分離得到天然界罕見的4,5,6,7-四取代苯並-,其結構為4-羥甲莖-5 -( B-丙酸甲酯莖)-6 -甲氧基-苯並--7-O-B-D-葡萄糖甙,經水煮提取後的黃色粉末,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丁立教授、王明安博士等將其命名為川明參甙。
蒼溪川明參除了具備良好的藥效功能外,同時與各類肉食品摻和搭配成色鮮味美的川明參系列菜譜,是賓館、飯店、酒家、家宴廣泛採用的美味佳肴。禮品袋裝、盒裝、川明參泥、保鮮川明參更是饋贈親友、慰問老人佳品。
蒼溪縣川明參的種植歷史可追溯至明代。相傳公元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丰雲遊至蒼溪縣雲台觀,與雲台觀道長一見如故,張三丰將道長引薦給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道長將蒼溪所產優質「土人參」送給朱椿,朱椿遂將其作為貢品獻給皇帝,皇帝敕令「土人參」為「明參」,視為明朝佳品,因蒼溪縣隸屬四川,故名「蒼溪川明參」。
蒼溪川明參,四川省蒼溪縣特產,中國地理標誌產品。蒼溪縣位於四川盆地北緣,地形氣候非常適宜中藥材的生長,總面積、產量位居全國第一。所產川明參通體黃亮白潤,形狀細長規整,質地堅實硬脆,斷面呈角質狀花紋,粉質充足細膩,味甘淡,品質優良。
川明參喜涼爽、濕潤的氣候,較能耐寒,但不耐高溫。幼苗期喜稍蔭蔽。最怕強烈陽光。川明參喜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以腐殖質土及夾沙土為好。在砂性大的土壤中生長,其根的質量差。粉性小,不充實。在黏重、潮濕和含礫石多的土壤上栽培。根畸形,並易分叉。
可藥、食兩用,根供藥用,《本草綱目》記載,川明參可用於肺熱燥咳、陰虛勞嗽、 乾咳痰粘、氣陰不足、煩熱口乾等。其食用味道鮮美,具有質嫩、粉足、湯鮮等特點。由於川明參不僅藥用價值高,而且食用價值也高,常年用量較大,因此種植川明參效益較高且穩定。
蒼溪川明參的食用方法:
取蒼溪川明參適量,用清水浸泡8-12小時至透心,洗淨與烹料同燉同蒸即可。其味純鮮,回味無窮。
地域範圍
蒼溪川明參產於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轄區域內的龍山鎮、雙河鄉、河地鄉、運山鎮、文昌鎮、岳東鎮、白山鄉、彭店鄉、石馬鎮、東溪鎮、高坡鎮、黃貓鄉、龍洞鄉、石灶鄉、月山鄉、歧坪鎮、白驛鎮、灕江鎮、土鯉鄉、元壩鎮、石門鄉、喚馬鎮、中土鄉、龍王鎮、三川鎮、新觀鄉、雍河鄉、五龍鎮、永寧鎮、鴛溪鎮、白鶴鄉、浙水鄉、陵江鎮、東青鎮、八廟鎮、禪林鄉、白橋鎮、亭子鄉、雲峰鎮等39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徑105°43′-106°28′,北緯310°37′-32°10′之間。保護面積3500公頃,年產量7000噸。
參考文獻
- ↑ 從「醫、易、樂、食同源」看人類文明起源,搜狐,2018-11-07
- ↑ 傳統文化視角下的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特徵 ,搜狐,202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