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州市吳中區甫里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蘇州市吳中區甫里中學誕生於一九四二年秋天,而此前學校所在的甪直鎮上卻只有小學。鎮上的孩子們小學畢業了,要上中學,就得去蘇州、崑山等地。去外地讀書,不但費用昂貴,而且因為甪直處於水鄉澤國,所以交通上也有諸多不便。因此,鎮上的人們多麼希望在自己的家鄉辦一所自己的中學啊。再說,當時,戰亂頻仍,時局不穩,抗日戰爭正處於最為艱難的時期,甪直鎮及周邊地區都為日寇所盤踞。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們又怎麼能放心地讓孩子們去外地讀書呢?因此,在家鄉辦一所自己的中學的呼聲又一次高漲起來。

於是,去跟當時任甪直區區長、曾經當過草橋中學(蘇州市一中)校長的曹伯蔭交涉,要他為家鄉、為大眾辦一點好事。曹伯蔭答應了。經過地方人士公議,決定成立董事會,公推嚴子鎔為董事長。先在甪直小學一院(即現在的葉聖陶紀念館)借了一間教室,草草地開了學。不久,決定把已經停辦了的嚴氏義塾改作校舍;一百二十餘畝學田作為校產基金,另外,地方商會和田業會也捐了一點錢。學校定名為「私立甪直初級中學」。曹伯蔭任校長,沈定鈞任教導主任。學校只有一個班,三十一個學生,六名教職員。四三年,曹伯蔭離開甪直,沈定鈞繼任校長,直到抗日戰爭勝利。由於經濟拮据,學校發展緩慢,但卻在一開始就為我們確定了辦學方向——不是文化補習班,也不是鄉村師範,更不是職業技術學校,而是正規的全日制[1]普通中學。吳縣大地上創辦最早的中學之一的甪直中學,幾十年來,就是按照這個方向一步一個腳印堅定不移地走到了今天。

學校發展

抗戰勝利以後,省教育廳規定私立學校不得以地方名稱命名。學校遂易名為「私立魯望中學」——取敬仰晚唐時隱居於此的先賢陸龜蒙(字魯望)之意。同時改組了校董會,公推本鎮教育家,一身正氣、淪陷期間不與敵偽為伍的陳逖先為董事長,上海金城銀行副總經理殷季常先生亦受聘參加董事會。復旦大學畢業的殷綏來先生任校長(是時沈定鈞已辭職並赴崑山私立鴻鈞中學任職;四七年秋,應殷綏來之聘復任魯望中學教導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的范敬賢任教導主任。教師也大多是閒賦在家又樂為家鄉教育事業服務的大專院校畢業生。學校沒有操場,校長就和老師、學生一起動手,收拾殘垣廢墟,平整地面,修建了操場。至此,學校規模雖小,但卻是辦公室、教室、圖書室、閱覽室、會議室、運動場、門衛、廚房一應俱全。當時,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倒行逆施,國統區內百業凋疲,民不聊生。魯望中學也深受影響,雖蒙殷季常先生大力支持,但只能是勉強守業而已。幸有教職員工不顧薪金菲薄而努力工作,學校才得以維持下去,其教育質量也在縣內名列前茅。

這一時期,國內的政治、軍事鬥爭風雲也波及到了魯望中學。抗戰勝利初期,部分青年對國民黨尚有幻想,三青團也在學生中活動。這時,以嚴修楨為書記的中共甪直地下支部以「青年圖書館」和「自立健身院」為工作據點,在鎮上展開了工作。他們通過借圖書、交朋友、練身體、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對鎮上的青年,也包括魯望中學學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團結了大批進步青年,並形成了一支骨幹力量,傳播了革命思想,並抑制了三青團的活動 。與此同時,民盟蘇州負責人陸慶墀也於四七年來甪隱蔽,並受聘於魯望中學任教。經過教育、考察,先後於四九年一月、二月發展殷綏來 、唐立德為盟員,後來又有金慰仙加入,並成立了民盟魯望中學地下支部。為團結教育廣大師生,認清形勢,準備迎接解放,民盟支部與中共甪直地下支部一起,在學校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九四九年四月下旬,甪直解放,學校組織師生參加了鎮上的慶祝解放大遊行。學生們扭秧歌、打腰鼓、敲鑼鼓、打蓮湘,為遊行隊伍增添了歡樂的氣氛。晚上,全體魯望學生還組織了火把大遊行。魯望中學從此走進了一個嶄新的階段。解放後,黨加強了對學校的領導。五零年,學校成立了團支部[2],一批解放前就受到甪直地下黨組織教育影響的進步學生率先加入了團組織。人民政府又為學校輸送了新鮮血液——包括三名共產黨員在內的教師數人;並在教師隊伍中發展新黨員。至一九五六年三月,學校已有黨員五名,並成立了黨支部,副校長徐友偉兼任黨支部書記。

一九五六年八月,學校由私立公助改為公立,更名為「吳縣甪直初級中學」,增建校舍,修建操場,班級增至九個,教育質量穩步上升。當時教育設備極其匱乏,為了能讓學生比較直觀地學習,唐立德老師率先用鐵絲、三夾板等製作了一些簡單的教具,運用於物理教學之中。後來又與數學老師汪挺芝推廣到數學領域,並且組織學生在老師指導下一起製作簡易教具。在此基礎上,誕生了我們學校的「(平面)幾何萬能教具」。一九五七年春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教育代表團來吳縣參觀考察,縣文教局將這套教具贈送給朝鮮代表團。代表團回國後,把這盒教具交給熙川中學推廣使用。後來經兩國外交部同意,兩校結為姐妹學校,並互贈禮品。熙川中學贈送的朝鮮花瓶等,至今仍珍藏於學校陳列室中。兩校常有書信往來,直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才中斷聯繫。

一九五八年九月,為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滿足群眾的需求,學校與木瀆初級中學等學校同時增設高中,成為吳縣五大完全中學之一,定名為「吳縣甪直中學」。而每年不同數量的師範院校畢業生的引進,又為學校增添了蓬勃的生機與朝氣。一九六零年,縣文教局將曾有省教育廳工作和黃埭中學領導工作經歷、深諳現代教育管理之道的劉織雯同志調任甪直中學校長。在劉校長的帶領下,老師們鑽研教材,改革教學方法,學生們刻苦學習,終於迎來了成為完全中學以後學校教育質量的第一個顛峰時期。一九六三年,我校高考升學率超過了當時唯一的縣重點中學——吳縣中學,名列五大完中之首。六四屆,繼續保持領先地位。魯望——甪中,再次成為眾望之所歸。

一九六六年爆發的「文化大革命」,對於國家、民族和人民大眾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而知識分子成堆的學校則是首當其衝且創傷尤甚的重災區。那時,學校被迫停課,教室變成了「牛棚」。學校僅有的幾個幹部,校長、書記、教導主任 、總務主任都受到衝擊,或被誣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或被打成地富反壞「牛鬼蛇神」,慘遭批鬥、虐待;好多教師,也被關進「牛棚」,受到隔離審查,刑訊逼供。共產黨員孫迎和沈大鈞老師先後被迫害致死。幾萬冊藏書,價值幾十萬的理化生實驗器材,損失殆盡。校園裡聽不到琅琅的書聲,操場上此起彼伏的是聲嘶力竭的口號和「造反有理」的歌聲。甚至有人提出把學校解散了,辦到貧下中農家門口去,而這裡則專門用作大批判和「群眾專政」的場所。此舉雖然沒有完全實施,但學校仍然遭到了肢解:許多外地教師被迫帶着他們同鄉的高中學生回到斜塘、唯亭等地去辦學;同時,於六九年開設了陶浜、陶巷、光輝、蔣浦、田東(西塘)、大厙等下伸初中,把許多優秀的、經驗豐富的教師趕到條件簡陋到無以復加的片初中去。而甪直中學則僅僅留下了甪直市鎮上的那些學生。

期間,與我們學校有關的還有三件事:一是甪直民辦中學於一九六八年併入;二是一九六五年在甪直中學協助下創辦的南橋農業中學在「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不久即自行停辦;三是一九六五年創辦的張林農業中學於一九六九年更名為張林初級中學,並劃歸甪直中學管轄。

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幫」後,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學校撥亂返正,重獲新生,各項工作蓬勃發展,規模日漸擴大,設施日益完善。

一九七七年,陸家雄同志主持學校工作以後,一手抓教育常規工作,一手抓創收,開辦了我校歷史上第一個校辦工廠——絨線加工廠。身為學校領導,他卻與工人一起日夜苦幹;他出差,從不用專車,乘的是輪船、機帆船,坐的是公共汽車,還經常帶着兩個鋁製的飯盒,一個盛乾糧,一個放鈔票——雖不雅觀,卻極安全。他們從上海金山石化總廠運來原料(實際是石化廠廢料),經過多次試驗,紡成價廉物美的晴綸絨線。既滿足了當時物質匱乏的甪直市場的需要,又為百廢待興而又經濟拮据的學校開闢了一道財源。學校的教學工作也開始走上了正軌。剛從「文革」的淒風苦雨中走出來的魯望,看到了希望。不料,一場災難從天而降:七八年秋的一天,如同往常一樣,操場上龍騰虎躍,課堂里書聲抑揚;突然,因白蟻蛀蝕,高一教室的一架人字梁連同半個屋面轟然坍塌,學生多人輕傷,一人重傷經搶救無效死亡。校園的平靜又一次被打破了。

一九八一年,縣文教局調曹耀宗同志任甪直中學副校長(主持全面工作),董明光同志任教導主任。曹董兩同志一上任就深入群眾,遍訪教職員工,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登門徵求離退休老教師建議。他們看到了群眾對重塑魯望形象、重振魯望雄風的渴望,他們看到了教職員工早就憋足了一股勁,準備大幹一場的勃勃雄心。因此,他們迅速確定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突出教學質量這一學校工作生命線的工作思路。針對當時往屆考生大量積壓並占有着高校招生絕大部分份額,而初高中還沒恢復為三年制,二年制高中畢業生基礎薄弱、競爭力差的現狀,學校決定以中五班(補習班)為突破口,推動全校教學質量全面提高。領導垂範,上主課,教畢業班。曹耀宗還在補習班推行了導師制,即讓每一位任課老師都帶上幾名學生,從思想、學習到生活進行全方位的輔導。而他則帶着五六個學生一起住在當年葉聖陶居住過的小樓上,和他們同吃、同住、同學習。這一年高考中補習班一炮打響,以後又連續幾年大豐收。這樣就極大地鼓舞了廣大師生的士氣和鬥志,調動了大家苦幹攻關的積極性,應屆畢業班及非畢業班的教學質量亦得到全面提升。甪中——魯望,名聲大振;學校工作又一次躍上了顛峰。

同時,為充分利用學校豐富的教育資源和集中優勢以期發揮規模效應,從八一年開始,先後撤併了陶巷、光輝、蔣浦、田東(西塘)、大厙等下伸初中,讓那裡的師生重新回到甪直中學的懷抱中來。

一九八四年,在八零年恢復了學校教育工會的基礎上,又建立了「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教職工當家作主意識進一步增強。

從這一年開始,學校以一年一幢樓的速度新建了兩幢教學樓和一幢在當時來說夠得上高標準的實驗樓,因陋就簡地重建了圖書室。同時,將學校的圍牆向南推進到了離眠牛涇浜僅差一片小場的地方,校園面積擴大到近五十畝。

為加強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八五年學校先於吳縣各中學成立了第一個「政教辦公室」(政教處、德育處的前身)。為活躍學生身心,發現學生特長,培養學生個性,恢復了一年一度的學生運動會,創辦了每年一屆的「甪中之春」文藝匯演。為訓練學生思維,發揮教師專長,學校讓周孟芳、凌祖成老師給學生開設棋類課——這也是進行校本課程教學的最早的嘗試。為增強教研氣氛,在教師中提倡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學校發起了「一堂課」活動,即高級教師開一堂示範課,一級教師開一堂試驗課,二、三級教師開一堂匯報課,從此,開課、聽課、評課,在校園裡蔚然成風。學校提倡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活動,並於九零年開始編輯了每年一期的《教苑談藝》,為老師們開闢了一個交流心得、發表論著的園地。

一九八九年,張林初級中學走完了她的征程,併入甪直中學。

一九九二年,學校迎來了她的五十華誕。起初是五七屆校友率先聚會,他們一年一度,或回母校重新品嘗當年做學生的滋味而再次領受母校的溫馨,或請同學、師長共同赴會,憶當年校園風物而再續師生友情。接着,六七屆、六八屆……相繼聚會。一次次的活動,一個個的發言,無不反映出這樣一個美好的情景:眾校友心繫母校。於是,水到渠成,以五零屆校友、蘇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管正同志為首的魯望同學會向全體校友發出為母校舉辦建校五十周年慶祝活動的倡議。倡議一發出,就得到了各地校友的積極響應。他們寄來書信表示祝賀,紛紛捐款為校慶出力。而學校所在地的校友和那裡的地方領導、群眾更是把辦好校慶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大年初三,鎮黨委書記顧子然來到學校詢問校慶準備情況。市鎮各單位捐款為學校建造了音樂室、籃球場、排球場。五七屆校友為學校豎起了旗杆,建造了升旗壇……省委書記沈達人為校慶撰寫了「發展教育事業,振興家鄉經濟」的題詞,並在校慶之前帶領省委秘書長梁保華、市委書記王敏生等領導蒞臨學校視察,指導校慶籌備工作。於是,校慶活動於十月一日如期舉行。那一日,車水馬龍,校友如雲;千里相逢,高朋滿座;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五十華誕慶典成了學校辦學史上空前的一大勝事。那一天,沈達人書記、省教委發來了賀電,《新華日報》、《蘇州日報》、《吳縣報》都在頭版作了報道。校慶,讓校友們的心與母校連得更加緊密了;校慶,也促進了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吳縣撤縣建市,學校隨之更名為「吳縣市甪直中學」。一九九八年九月,我鎮最後一所農村片中——陶浜中學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撤併到甪中。

一九九八年開始,甪直鎮人民政府對學校加大經費投入,按照高標準重新規劃校園,並迅速付諸行動:向南擴展,征下原地園大隊的預製場和兩幢小別墅,架起水泥橋,跨過眠牛涇浜,將南圍牆一直推到張家厙。至此,校園面積突破了一百六十畝。學校老區(北區)改造為生活區,建造了食堂——豐膳樓;南區東邊建成運動區,建造了四百米標準跑道、足球場、籃球場、單雙槓活動區;南區西邊為教學區,造起了文新、文津兩幢教學大樓,還有一幢辦公大樓——致遠樓、一幢實驗大樓——致能樓。同時,在吳縣市教育局的指導下,學校狠抓了思想工作和教學工作的常規管理,逐步形成了「嚴、勤、鑽、恆」的學風,「敬業、愛生、求真、奉獻」的教風和「文明、勤學、務實、進取」的校風。教學質量明顯上升。終於在一九九九年十一月通過了省重點高中的驗收;二零零零年四月,正式被江蘇省教育委員會確認為江蘇省重點中學。具有五十八年歷史的「魯望」——甪直中學,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攀上了一個嶄新的顛峰!

「魯望」——甪中,披着歷史的風雨,以她全新的姿態,邁着雄健的步伐,跨進了二十一世紀

參考文獻